历史

大航海时代 3

挑战博哈多尔角

让我们回到1433年葡萄牙人正在准备的一次具有挑战性航海计划中,说它具有挑战性,是因为在从1422年开始到现在的11年里,葡萄牙已经为同一个目标做过了十三次失败的尝试。

这个目标就是穿越博哈多尔角。

bohaduoer.jpg

从地图上看,博哈多尔角的位置似乎平淡无奇(红色旗帜标示的就是博哈多尔角),但是这里却是当时人们航海的南部极限。一直以来,凡是试图穿越这里的航海家都消失了踪迹,再也没有回来过,所以人们猜测这里有着这里隐藏着神秘的食人海怪。其实不仅仅是欧洲的航海者认为这片海域无比的恐怖,阿拉伯航海者也惧怕这片海域,他们称之为"危险之父"或是"黑暗的绿色海洋"。在阿拉伯地理学家的描述中,这里总是被浓雾笼罩,再往南便是炙热的热带,那里的海水沸腾滚动,那里的太阳可以将人烤焦。

现在看来,这些有神话色彩的传言是不足信的,但是,究竟是什么使得博哈多尔角如此的恐怖?其实到图书馆察看一下航海地图(譬如 2002 年Washington: 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 的 Atlas of Pilot Charts: North Atlantic Ocean)就会发现真正危险的狂风与洋流。那时的欧洲人,由于受到航海技术的限制,航行大多沿着陆地的边缘。这样的做法自然有它的好处,譬如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是发生疾病,可以方便的靠岸救急。但是这样的航海经验在博哈多尔角这里却遇到了麻烦。因为这里近岸的海域不仅波涛汹涌而且终年刮着强烈的东北风,先前的船只到了这里,往往葬身在狂风怒涛之中。

1433年,在经历了十三次是失败之后,葡萄牙最伟大的航海家亨利王子(其实更准确的应该称之为亨利亲王,因为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他的弟弟登上王位)派遣他的宫廷侍卫吉尔·埃安内斯(Gil Eannes)继续挑战博哈多尔。

埃安内斯的船队出发了。他向我们在《大航海时代》游戏中那样先向西南驶往马德拉岛,对于这一段航程,葡萄牙的航海家应该是轻车熟路了(呵呵,游戏的玩家也是轻车熟路的),之所以先到马德拉而非沿着西北非的海岸线航行主要是因为西北非的海岸都是都是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中途无法补给,而马德拉岛上有葡萄牙人的殖民据点。经过马德拉岛后,船队再向东南驶往大加那利群岛。按照原定的计划,船队将继续从大加那利群岛朝东南驶往博哈多尔角。但是就在这时,埃安内斯退却了。

他后来给亨利亲王的原因是水手们的抗议,水手们不愿在继续航行,这个也有可能,毕竟这片海域的传言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但是不管怎样,第十四次挑战宣告失败。可是,亨利亲王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第十五次挑战已经在准备中了,这一次,领队的仍然是埃安内斯,与前十四次不同的是,这次,埃安内斯将改写欧洲的航海史。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2

1433年左右的欧洲地图

1430Europe.jpg

重要的国家已经翻译为汉语标出。此时的欧洲,英国与法国交战犹酣,英国仍然控制着大片的大陆领土。伊比利亚半岛上,只有格拉纳达一个伊斯兰国家苟延残喘。卡斯蒂利亚以后将与阿拉贡合并为西班牙。注意此时阿拉贡的疆域颇广,势力一直扩张到亚平宁半岛。威尼斯此时仍然还很强大,地中海与亚琴海上还有它的殖民地。但是这些地方不久将为奥斯曼所得,为了争夺地中海上的霸权,威尼斯与奥斯曼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但是最终战败,奥斯曼的崛起阻碍了先前的东西方交流,成为促进大航海的原因之一。此时的拜占庭只有君士坦丁堡附近一隅的地方,它犹如风中残烛,不久将熄灭,由查士丁尼一世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最终也将变为清真寺。

我们的大航海历程将从这张地图上西南一角的葡萄牙开始。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1

(写在开始玩《大航海时代Online》之前^_^)。
"启帆!"
时间从1433年开始。这一年,郑和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航,或者更准确的说,郑和在他最后一次远航中完成了他的一生,因为他在这次航行的归途中客死古里(现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泽科德),从这一年起,中国便黯然的退出海洋,退出了即将来临的大航海时代。但是,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故事的主角们正急不可耐的等待着这个时代的到来。

1433年的欧洲

四年前,一个女人拯救了骄傲的法兰西人(这个称呼才刚刚出现),但是两年后她却在法王的漠视下无助的被敌人烧死。不过,在这场已经进入尾声的百年战争中,法国人逐渐走起运来,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他们将赢得这场战争,并把英国人赶回海峡的那一边,英国在大陆的落脚点将仅剩下加来港。在这之后法王将继续推进统一国家与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会陆续兼并掉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等贵族领地,为以后的大航海时代积蓄力量。

英国虽然解恨的烧死了贞德,但是仍然无法挽救它在百年战争中颓势。它最终会输掉这场战争,退出欧洲大陆,并在紧接着之后开始内战--玫瑰战争。在这场内战中,老的封建世家将自相残杀殆尽,五六十位子爵以上的贵族、数以千计的中小封建领主,以及近十万的封建家兵将死于这场战争。这场内战也将为随后都铎王朝的专制以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扫清障碍。

这时的荷兰还在四分五裂之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将在一年后由美第奇家族建立僭主政治,这个家族后来一位驻西班牙塞维利亚商务处的经理将成为大航海时代最耀眼的英雄之一,他的名字时至今日仍然频繁的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他就是亚美利加。威尼斯在半个世纪前打败了热那亚,一度雄地中海,但是此时它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压力,以后的二百年里它将在与奥斯曼的持续海战中度过,并丢掉在巴尔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殖民地。拜占庭帝国此时正蜷缩一隅,苟延残喘的等待着它最后的命运。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持续了8个世纪"收复失地运动"也已经接近尾声。半岛上出现了三个大的基督教国家--阿拉贡、卡斯蒂利亚与葡萄牙,同时半岛上还存在着最后一个穆斯林国家格拉纳达。前两者在四十多年后将会因为一桩婚姻而合并并最终灭掉格拉纳达,建立起一个赫赫有名的国家--西班牙。而这个时代的领衔主角葡萄牙此时即将开始一次极具挑战意义的远航。

Blog分类: 

《二十四史全译》与网络读书时代

前几天,fufu提到了新出齐的《二十四史全译》,想到网上搜索一下背景介绍,结果 Google "二十四史全译"的第二个结果,却是一篇反对这部书的文章《"全译"到此打住!》,它的主要观点是:

《二十四史全译》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那么,什么人需要看懂二十四史?粗略一分,有两种人:一是学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二是爱读历史、喜欢历史的人。看懂二十四史,应是学历史、研究历史者应有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二十四史都看不懂,那就难说了!如果做历史研究,引用史料总不能注"全译"本为出处吧!如果因原文读不懂,又去看全译本,相互比照,又怎么做研究呢?至于那些爱读历史和喜欢历史的人,又有多少人需要通贯古今地读《二十四史全译》?如果只为知道历朝史事,那还不如读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呢!再说,这套书印制装潢非常讲究,价格肯定不菲,报道中未提售价,我想虽然不是天价,也不是一般想看懂二十四史的平头百姓所能承担得了的,即使高价低售,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即以我为例,是在高等学校执教50 多年的资深教授,月入不过3000元挂零,加上点小稿费,不出4000元,如果不做任何支出,不知要积累几年才能有资格问津。因而这套书除馈赠有关单位和人物外,只能由收藏家和大款们购入,也就是那编好号的800套。难以统计,这些购书者中究有多少人能读,又有多少人能通读。最后的命运,也许落到装点厅堂,供高朋贵友指点椟与珠而已。这不无异于违背从事者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的初衷吗?

呵呵,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首先,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史籍更方便全世界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譬如对于一个外国的社会科学学者,熟练的掌握现代汉语已经难得,要想通晓文言文则是难上加难了。我的一个做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美国同学常会拿一些古文的史料来和我讨论其中的含义,尽管他熟悉现代汉语,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理解古代汉语。这就好比我们读英语的书籍一样,譬如古英语,譬如《Beowulf》,即便是英语专业的人也很难读懂它,引用一段:

Hwæt! We Gardena in geardagum,
þeodcyninga, þrym gefrunon,
hu ða æþelingas ellen fremedon.
Oft Scyld Scefing sceaþena þreatum,

所以把它翻译成现代英语是必要的,就好比《二十四史》的翻译,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研究史料本身,很多人不过是希望使用它、分析它,所以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历史对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为什么爱读历史的人就只能看蔡老头儿的通俗演义而不能看原味儿的史籍?呵呵,看不起俺们草根儿啊:)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时代,读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这部书卖得有多贵,因为超星上已经收录了,因此可以看到这些书的不仅仅是大款们:)

Blog分类: 

咬文嚼字:龍 (以及王与蛇)

的起源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虽然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明龍究竟是什么,但是如果看看龍字的起源,似乎能给我们一些提示。甲骨文中龍字的写法很多,似乎代表了不同人对于龍的不同的幻想,下面的写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long-1.jpg

仔细观看这个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面是倒过来的这个字:


wang-1.jpg

这个字就是现在的"王"字, 吴其昌认为"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其说可从,斧钺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王就是掌握大权的人。而龍字的下边是一个"巴"字,所谓"巴",其实就是大蛇。古汉字里,最早有的是一个"虫"字(见下),其本意就是"蛇",后来又开始指象蛇的动物。

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的丰富,文字也变得越来越多并用来表示事物中的细微差别,所以从"虫"字里分化出了"它",转指蛇,"巴"专指大蛇,而"它"日后意思有渐多,为了区别,所以就有了"蛇",加了一个偏旁来示意。所以单从文字上看,龍就是"王"与"蛇"的结合,"王"起修饰作用,类似甲骨文中的"鳳",其实就是"王"与"鳥"的组合。下面是金文中的龍字:

long-2.jpg

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已经有些小篆与繁体龍字的意思了?呵呵,注意龍字右边的部分是后来加上用以别意的。

long-3.jpg

至于龍与蛇的关系,我就不赘述了,闻一多等人很早以前已经做过了,如果感兴趣可以查一下。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因为甲骨文里的龍字写法很多,还有其他的有趣的故事:)

Blog分类: 

汉字的密码

这两天因为《达芬奇的密码》上映,符号与密码成了闲聊的主要内容,聊起此事,不少同学都惊叹于神秘的西方宗教符号,其实与咱们天天使用的汉字相比,西方那些符号简直是不值一提了,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符号,稍微探究一下汉字的演进,里面有趣的故事要比 blade 或是 chalice 丰富的多。

举个例子,譬如一个"女"字,甲骨文中通常的写法如下:

nv.gif

譬如在著名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好"字写作:

hao.gif

现在的"好"字是一个"女"一个"子"组成的,而这里好是由两"女"一个"子"组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字的结构。于是,通常对于这个"女"字字形的解释是女性下跪卑微状,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意思。但是恐怕这个不过是后来人有意无意的歪曲吧(呵呵,类似《达芬奇的密码》书中的情节),因为商朝时男权的思想未必有后世那么严重,女子譬如妇好还照样的参加当时最为重要活动比如祭祀与战争;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当时妇好墓里出土的玉人(下图),这个姿势不过是贵族矜装的坐姿而已,也就是古书上说的侧身蹲踞。

fuhao.jpg

呵呵,如果中国有一个有丹·布朗那样文采的畅销书作家,也能写出无数类似的神秘悬疑作品来。

Blog分类: 

图解中朝边界的变更(1)

继续聊聊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呵呵,因为朝鲜(韩国)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历史地图,所以通过历史地图说说近一千年来中朝边界的变更以及原因。

故事从唐末开始,先看元和十五年(820年)中朝边境的大致地图:

tang-choson.jpg 点击看大图

新罗与渤海以及唐的边境是以后1000多年中朝边境的基础。我们可以把这段边境分作东西两部分。东部的边界大致到朝鲜的铁岭一带(参见上篇blog),也就是今天朝鲜的咸兴与元山之间的区域,东临东朝鲜湾(参见这里的现代朝鲜地图),直道明朝,这一直是中朝的东端边界。西部的边界此时是以流经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的。历史上中朝的西部边界经常在大同江与稍北的清川江之间滚动(当然也有中国占领朝鲜大部分的时候,此时谈边界也没什么意义了),譬如战国时燕国的辽东郡就是以清川江为界的。

公元926年(辽太宗天显元年),辽征渤海,围忽汉城,渤海降,遂亡国。渤海世子大光显出奔高丽,辽在东部大致继承了渤海与高丽的边境。但是在西部,高丽却伺机不断侵蚀,不仅越过了大同江,甚至开始在清川江两岸构筑城堡(见下面的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示意图):

3rivers.jpg
点击看大图


此时辽正忙着在东北与华北作战,暂时无暇顾及,甚至还送了50峰骆驼给高丽,以示修好,结果高丽不领情,认为契丹是禽兽之国,饿死了辽送来的骆驼。不久,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高丽与北宋有结盟攻辽的倾向,所以辽与高丽进一步交恶。公元993年,辽开始第一次以80万军队征伐高丽,高丽求和,而辽军也不敢深入,所以准和,高丽向辽称臣,建立朝贡关系,奉辽正朔。而辽同时也允许高丽在鸭绿江下游以东,清川江下游以北的江东六州(沿上图西朝鲜湾一带)筑城开发,这是高丽第一次正式在西部边界跨过清川江,将势力拓展到鸭绿江东岸附近地区。

由于高丽在对辽朝贡的同时还与北宋以及女真有着往来,所以公元1009年,辽趁高丽内乱,第二次伐高丽,攻入江东六州,先攻西京(今平壤)未下,又转攻高丽的都城开京,不久攻克。高丽王逃入罗州,遣使求和。辽退兵,但是高丽王拒不履行和约,辽怒,遂索要江东六州,高丽自然不愿轻易偿还,于是1018年辽开始对高丽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因为粮草不济,第一次远征失败,辽圣宗不甘心,又集结兵马准备再战。此时的高丽因为辽的三次大规模进攻,国力大衰,又遣使赴辽,"请称藩,纳贡如故"。辽圣宗接受高丽之情,但是作为和约的条件却只提出了(高)丽(北)宋断交,未再索还江东六州。从此辽与高丽开始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和平交往,而中国与朝鲜的西段边境至此也基本尘埃落定,但是此时辽仍然控制着鸭绿江东岸的来远、保州等城(现在朝鲜的新义州一带),并掌握着鸭绿江上的浮桥,这两座城直到金时才被高丽骗去--这是后话,下次再说。下图是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辽与高丽和平以后的边界图,东部边界相对稳定,仍然在咸兴与元山之间,西部边境以鸭绿江东岸地区为界:

liao-choson.jpg
点击看大图

Blog分类: 

聊聊〖明朝的那些事儿:赐封朝鲜〗

这阵子断断续续的看《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挺有趣的,但是有些故事和俺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所以也凑过来聊两句,从最新的赐封朝鲜开始。

说起明朝与朝鲜,不得不先从元朝与高丽谈起。从蒙古与高丽通交开始,蒙元与高丽的朝贡宗藩关系持续了有一个半世纪。历史上的朝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仰慕中国文明富饶,自愿来朝贡的。贡献方物之后还能得到中土皇帝的丰厚赏赐,用一两只奇怪的鸟换来天子的绸缎绫罗,何乐而不为之?同时还能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知识;第二种是武力胁迫,中土的皇帝不但不给赏赐还强行索要珍贵的贡物。元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就是后者。元朝之于高丽就像宁国府之于黑山村一样,不断索要贡品却极少回赐,高丽不堪其苦。

元朝虽然与高丽有婚姻关系,但是决不是和亲而只是通婚。元朝公主在高丽的地位比高丽国王还高,譬如高丽国王忠烈王对于自己老婆元齐国大长公主的所作所为往往"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这位公主还动辄就挥舞着棒子追着忠烈王打,边打还边骂(《高丽史》卷89,后妃)。不仅如此,元公主下嫁高丽国王必须被册为正妃,所生的孩子必须立为世子,世子又必须在元朝生活,等到即位时才能回国。同时,元帝对高丽国王任意废立,甚至有的时候懒得册立国王,让高丽王位空悬。

除此以外,高丽的典章制度本来仿照中土,官制也于中国相似,有三公、三省、六部的设置,但这让元朝的皇帝很不爽(就像我们现在在官方文件里提台湾的政治制度总要加一个"伪"字或是加引号),所以一道旨意,诏令高丽的忠烈王进行官制改革,废除三公,合并三省,并且六部改名,什么御史大夫啊,翰林院啊统统变更名号。不仅如此,高丽国王不能再称"朕"要改称"孤",不能"赦"只能"宥",大臣不能"奏"只能"呈",不能称国王"陛下"只能叫"殿下"。还有,各位看官有没有觉得这时期高丽国王的名号(庙号)有些不伦不类?什么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忠惠王等等的,都是元帝下令改的,此时高丽国王的庙号不能称"祖"或是"宗",只能称"王"还必须加一个"忠"字。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元末农民起义之后,高丽迅速开始逐元,罢黜元之年号,恢复历史旧制(包括倒霉的官制),并与明廷交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此时明与高丽还没有直接的冲突,高丽趁着元末崩溃而明廷尚未有效控制东北的时候,积极向北拓展领土,侵占了大量元朝的土地,这也是"铁岭问题" 的由来。

现在东北有个铁岭市,就是赵本山经常活动的地区,但是这不是真正的铁岭,真正的铁岭在今天北朝鲜的元山,靠近东朝鲜湾,纬度基本上与平壤相同(平壤在西,铁岭在东),这里是元朝与高丽的分界线(可参照我blog里的元朝辽阳行省的地图)。但是高丽趁着元末动乱,不停向北侵扰。等到朱洪武初定天下,照着元朝的库存记录清理接受土地的时候这个问题便凸现出来。朱洪武重申对铁岭以北地区的控制权,并于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派户部侍郎杨靖去接管铁岭以北的土地,设立铁岭卫,这时的高丽国王当然不愿再吐出这块已经吞下的土地,所以一边上表申诉,一边密谋出兵。申述被明太祖驳回后,高丽王出兵强占,但是后来大将李成桂阵前兵变,推翻高丽国王建立李朝,不过铁岭以北的土地终究还是没有归还中国。明太祖因为李朝亲明,就默认了元朝的开元路也就是铁岭以北地区为李氏朝鲜的所有,并将铁岭卫内迁,并于洪武二十六年将铁岭卫迁至当时的银州,改银州为铁岭,也就是今天赵本山的铁岭。

另外几个小故事,简要说一下,明朝派往高丽的两个买马的使节遇害确实是高丽权臣李仁任指使人所为,一个明使被杀,另一个明使被胁迫入北元;另外,这段时期高丽朝廷的着装肯定非常有趣,因为他们一会儿亲元,一会儿亲明,必须得不停换衣服(遵守两朝的服制),当时的官员估计要常备两套不同款式的官服了。还有高丽末年,亲明的恭愍王当政的时候曾经选派高丽本地科举中贡士的三人到明朝参加会试,其中一人登第,授官为某县县丞,虽然此君写的一手好文章且通读儒家经典,但是却不会说汉语(只会写汉字),所以最后只好返回高丽。最后,李朝国号为朝鲜,并非朝日鲜明的缘故,而是当时李成桂遣使赴明,请明太祖在"朝鲜"与"和宁"之中为李朝选择一个新的国号,因为高丽古称为朝鲜,这个称呼历史久远,所以明太祖才最后裁定选取"朝鲜"为李朝国号。

Blog分类: 

有趣的西夏文字

昨天到朋友家吃饭,酒酣聊起了西夏的文字,我只是大致的知道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的构字法,主要利用形声与会意以及少量的指示与象形构成的,但是并不知道特别具体的字的构成,所以今天晚上看了一会儿西夏文字的文献,觉得还满有趣的。与女真文以及契丹文不同,西夏的文字大部分已经破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的文字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以及字典。不过这些破解工作很多是苏联人做出来的,因为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从黑水城遗址掠去了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在所有遗留下来的西夏文资料中,《文海》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字书,也就是一部字典,解释了西夏文字的构成与含义,在超星上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这部字典的研究著作,譬如史金波、白滨和黄振华《文海研究》( 链接),有了这部字典,对我们辨认西夏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呵呵,于是就利用这部字典解决了一直以来的疑问:手头的一枚西夏文的铜币上面的文字究竟该如何解释。

这枚西夏的铸币,对照钱谱,知道它的释文是"乾祐宝钱",虽然西夏文字的铸币非常少见(主要是因为北宋的铸币量太大),但是乾祐宝钱的铸造量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的。这枚铜币得自于洛阳东关马坡世代盗墓贩子之手(洛阳老城原来八角楼下摆地摊的),应该是宋墓里出土的,因为宋钱铸造量太大,所以即便是传世的宋钱仍然非常贱,通常都是论斤卖的,即便是零买也不过一两毛钱一个,得到这枚西夏的铜币也是意外,在挑拣宋钱时意外发现的,混在一堆"宣和""祥符"里买了回去。

虽然现在手头没有这枚铜币的照片,但是因为这枚铜币还不算稀少,所以在网上找来了一幅图片:

乾祐宝钱 西夏文 乾祐宝钱

拓片看得更清楚一些:


拓片我们从第一个字开始分析:


乾

西夏文 "乾"字

根据《文海》这个字是由两个字拼成的:

翅 天

这两个字分别是"翅" 与 "天",按照西夏文的构字法,取翅的下边,天的右边构成:

注意,翅与天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因为西夏文的笔画往往很复杂,所以在利用"会意"构字的时候不得不用简字,否则字的笔画就会超乎想象的多了。知道"乾"字是由"翅"字与"天"字构成的,那么它的释义也就是很简单了,按照西夏文的直译就是:"此天也霄也,众生覆蔽依处也"。通常《文海》还会给出每个西夏字的反切注音,但是这个字没有给。呵呵,虽然不知道读音,但是依照《文海》清楚地知道了这个字含义,还是挺有趣的。其他三个字依次类推,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到超星看看《文海研究》,另外西夏文因为是方块字,所以可以用四角号码查字法检索,另外中易还推出了西夏文的计算机输入法(链接),闲着无聊时可以钻研一下这种死语言:)

Blog分类: 

Google的《达芬奇密码》游戏(24之16)

今天的游戏乏善可陈,虽然有了更复杂的chess,但是这个chess如同虚设一般,因为这个残局是玩家同时控制两方的,可以很轻易的让黑子去送死。同时今天的问题也不是很难,即便是对欧洲历史一无所知,在Google与Wikipedia的帮助下也可以很快地找到答案,一共有三个问题:

  1. The Louvre's famous Pyramid was designed by:
    这个地方在书里面反复提到过,也是全书最重要的地方,呵呵,这题不难,因为设计者大家耳熟能详,是贝聿铭 (I.M.PEI)

  2. What French king built the the Louvre
    这个即便是不知道也可以很快地查出来,是法国的腓力二世 ( Phillip II Augustus)。此公被誉为法国统一的建筑师。自英王亨利二世起,英王通过婚姻与继承取得了法国大约一半的国土,腓力二世登基后与英国金雀花王朝先后3个国王作战,收复了大量的土地,并且在布汶一役击败英王、日耳曼皇帝和佛兰德伯爵的联军,被称为法国第一次民族胜利。呵呵,如果你比较熟悉French Military Victory的话,应该知道这个战役的意义:)

  3. Which of these people in history never set foot in Notre Dame
    一共有四个选项,答案是教皇利奥九世,他死于1054年。这一年是基督教历史上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一年东西方教会彻底决裂。东西方教会不和已久,之前就有过数次离合。在利奥九世的任上,他通谕号召废止已渗入意大利南部拉丁教会的希腊礼仪。而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也针锋相对,命令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会一律使用希腊礼仪。所以在1054年,教皇利奥九世派出以枢机主教洪贝尔为首的使团去君士坦丁堡,与东部的教会商谈解决方案。但是双方互不妥协,彼此指控,矛盾最终激化。最后,洪贝尔在圣索菲亚大堂(后来土耳其人把它改为清真寺,现在是博物馆)的圣坛上放下绝罚令。之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召开会议,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西方自称公教,东方自称正教。而巴黎圣母院则是上面提到的法王腓力二世的前任路易二世担任法国国王时建造的,在1163年。所以利奥九世不可能踏入巴黎圣母院。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