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中央日报

_T1

学校订阅了从1928年2月1日创刊以来全部的《中央日报》。从报纸上翻看历史,总有一种现在进行时的感觉,虽然未必是完全准确的历史,但是无意的错误或者刻意的谬误也已经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譬如右边截取的《中央日报》第二号(1928年2月2日发行),头版 中國國民黨上海特別市五區十五分部 的祝词里,就把“国民革命”写成了“国命革民”——当然,“国命革民”如果强要解释也能解释的通,“革民”可以释为“天下革民更王”(《宋书》),和国命复指 —— 不过更可能的是,写祝词或者排版的编辑是南方人,min 和 ming 分不大清楚,所以才导致错排,现在看来也挺有趣的。

《中央日报》上不仅有无意的错误,也有刻意的谬误,譬如1932年2月22日的报道《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宣告退出共產黨,已覺悟共黨必將陷我民族於絕境》。看来当年的“伍豪事件”中,不仅《申报》、《时报》直接刊登了伪造的启示,就连《中央日报》也进行了跟踪报道,试图扩大这件事的影响力。虽然此事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但是杜撰这则启示的人恐怕没有想到三十五年后,这则启示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Blog分类: 

隽永·肥肉

有了 Kindle,终于可以看原汁原味的中文书了(告别错字连篇的 OCR 网络版),昨晚重翻颜师古作注的《汉书·蒯通传》,读到这句:“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大概这是“隽永”一词最早的出处了吧。因为这句本身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所以以前看的时候大概都跳过了注释,但是这次仔细看了一下颜师古的注:“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

“隽”原来是“肥肉”的意思?@@

查了《说文解字》:“雋(隽的繁体),肥肉也。从弓所以射。”这是许慎的原文,段玉裁作注的时候,大概因为许慎的这句注解比较晦涩,所以把它发挥为:“鸟肥也; 从弓隹, 弓所以射隹。”这样一来,“隽”字的释意就和“隹”联系在一起了,大概按照段玉裁的揣测,鸟肥才会被人射,因此“弓”“隹”为“隽”,推出鸟肥的意思来;

但是段玉裁是清代人,离许慎那个时代已经非常的遥远(比颜师古离许慎还远),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他也只能和许慎一样从小篆来猜测汉字的意思。

翻了一下甲骨文字典,“隽”的原形,上面是一个“隹”,下面是一条“鱼”,在转写成小篆的时候,下面的鱼字简化成了翻转90度的“弓”。这样一来,“隽”释意为“肥肉”似乎就更合情合理了,因为想到了“善/鲜”字。这两个字的在甲骨文中都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一条“鱼”(善仍然有一个比较忠实原形的异体字“譱”保留下来,羊下面的“言言”其实是“鱼”字的转写),两个字最初的意思都是美味。

当然,鸟和鱼画在一起也很可能与羊和鱼在一起有着不同的意味,因为羊与鱼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而鸟是可以抓鱼的,因此“鸟鱼”这个图形也许最初表达的是抓攫的动作,而这个意思也保留在了一些后起字中,譬如“镌”刻的“镌”字,又比如“槜”字,本义是“以木有所捣”,都和鸟抓鱼的动作相关;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隽”,大概可以说,能抓住鱼的鸟是好鸟,所以“雋”有一个后起字“儁”,才能卓绝的意思,(“儁”因此又与“俊”相通)。那么肥肉呢?难道胖鸟更容易抓到鱼?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证明了胖子和才俊是等同的——至少在甲骨文那个年代是这样:)

Blog分类: 

旧中明体·勤奋的民国教育部

用手机阅读电子书,中文字体很重要,宋体过于纤细,看起来不大舒服,所以微软雅黑用过很久,Windows Vista 下的雅黑其实也不好,横划不是很均匀,最新的 Windows 7 下的雅黑要好一些,所以一直在用,直到今天在 Hi-PDA 上看到那里的E-ink版面非常推崇“旧中明体”,所以下载了试用一下,开始还有些纳闷这个旧中明体的“旧”字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朋”友的“朋”字才豁然开朗,这该是“民国”教育部制定新标准之前的“明体”。

imageimage image

上面三个字,分别是大陆的宋体,台湾的新明体和台湾的旧明体。其实明体和宋体本来就是差不多的印刷字体,只是因为宋体在清末转到日本,被称为明朝体,而后又传入台湾,所以台湾才称之为明体,但是其根本,还是明朝人所称的宋体,所以“民国”教育部也称之为宋体。大陆的宋体很多字都按照俗写,不再分辨造字本义,譬如“明”与“肺”,两者的“月”字边没有任何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一个是“月”一个是“肉”,其实自明代以来的印刷宋体,基上也不做这样的区分,所以大陆宋体和台湾旧明体的肺字分别写作:

image image

两者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勤奋的民国教育部研究了一下,认为文字的偏旁应该表示其造字本义,所以台湾新明体中,“肺”字被写作了:

image

以突出这个字是“肉”字旁而非“月”字旁,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朋”字的写法才有更改为“月”而非“肉”。不仅如此,很多已经成习惯的印刷宋体字都被勤奋的民国教育部改了回去,譬如“次”:

image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次”从“欠”从“二”,所以勤奋的民国教育部就把原来的“冫”改为了“二”。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直接参看國字標準字體宋體母稿<教育部字序> 。并且不止是是宋体,连楷体和隶书民国教育部也给了标准化方案。呵呵,这种更改,很难说是“复古”还是“革新”,因为它事实上是根据远古汉字的造字法修正了明清以来的印刷俗体,虽然这样的必要性还有待商榷,不过要盛赞一下民国教育部的勤奋:)

image附: 明刻本《四声篇海》中的“肺”字,可见其“肉”字旁的写法与大陆宋体以及台湾旧明体的写法相同,而与台湾新明体的写法不同。

Blog分类: 

图坦卡蒙之旅 (1)

周日去看了图坦卡蒙的展览。按照原来的计划是早上8点起床,9点出发的,但是我们一如既往的睡过头了,匆匆忙忙爬起来,吃了些东西,前往城南的博物馆。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出门就玩,上了四车道的 Lake Shore Drive 之后才发现有两个车道关闭了,可能是举行一个自行车比赛。比赛还没有开始,有几个工作人员慢慢悠悠的在那两条空闲的车道上骑着自行车,速度比我们开车还快,不胜郁闷。

磨磨蹭蹭到了地方,有因为修路,有个出口关闭了,绕了几绕方才到了博物馆。呵呵,还是第一次去 Field Museum,出了停车场就可以看到特大的 King Tut 的宣传画:

图坦卡蒙的展览在一个单独的展厅,需要走东边的入口。我们大概是1点半左右到的那里,但是并不是马上就可以买票入馆的,因为游客的数目必须受到限制,而时间最近的展票是下午5点的,所有还有3个半钟头的空闲,不过周日博物馆的其他部分是免费的,所以就先逛了其他的部分。问了工作人员能否在馆内拍照,工作人员说除了King Tut以外,其他的都可以拍照。本来以为是因为King Tut比较珍贵需要保护,但是后来才知道是为了避免影响 King Tut 展览的收入。

先从地下一层看起,里面有另外一个埃及主题的展览,展出的是 Field Museum 历年“收集”到的埃及文物,包括为数不少的木乃伊,和大量的陶瓷以及青铜制品。还有很多古埃及的文字,也就是碑铭体和僧侣体的圣书字 (hieroglyphics)。圣书字与汉字的构成方式颇为类似,也有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就像汉字中仍然保留有象形的日,月,火等,但是大量的文字都是音符加上定符组成的,用音符来记录读音(类似拼音文字),但是由于同音字太多,所以必须加上定符来限定范围,防止歧义。这点与汉字也类似,好比“狗”字,人们把一种四肢的动物称之为 gou,于是 “句”这个字记录了它的读音并表示它(句 读作 gou),但是这样的同音字太多,可能引起歧义,所以人们就加上一个定符 “犭”来缩小范围。鲁迅造出来的那个“猹”字也是一样道理,利用读音加限定符号组成字。不过圣体字与汉字不同的是圣体字大部分字都是这样构成的,而汉字的形声字其实所谓的声旁大多是表示含义的,譬如“鉤”字(钩的繁体字),本来就是“句”字。“句”表示弯曲的意思,后来可以指一种弯曲的东西,引申为鉤子,但是为了消除歧义,又加上了一个金字旁表示具体限定,所以这个“鉤”字不同与“狗”字不同,一个是后起字,一个是纯粹的音节文字,后者类似与埃及的圣体字。呵呵,Colin McEvedy据此还很确定的说汉字是由楔形文字演进而来的(最后成型的楔形文字受到了圣体字的影响)。

(就到这里吧,明天继续)

<

p>

附一个例子:

埃及文字中一种动物的名称,前几个字符表示读音,后面的一个类似豺狗一样的字符表示限定(这个例子来自于这里),而汉字的狗也类似。

Blog分类: 

咬文嚼字:龍 (以及王与蛇)

的起源是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虽然没有人能够确切的说明龍究竟是什么,但是如果看看龍字的起源,似乎能给我们一些提示。甲骨文中龍字的写法很多,似乎代表了不同人对于龍的不同的幻想,下面的写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long-1.jpg

仔细观看这个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上面是倒过来的这个字:


wang-1.jpg

这个字就是现在的"王"字, 吴其昌认为"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其说可从,斧钺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王就是掌握大权的人。而龍字的下边是一个"巴"字,所谓"巴",其实就是大蛇。古汉字里,最早有的是一个"虫"字(见下),其本意就是"蛇",后来又开始指象蛇的动物。

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的丰富,文字也变得越来越多并用来表示事物中的细微差别,所以从"虫"字里分化出了"它",转指蛇,"巴"专指大蛇,而"它"日后意思有渐多,为了区别,所以就有了"蛇",加了一个偏旁来示意。所以单从文字上看,龍就是"王"与"蛇"的结合,"王"起修饰作用,类似甲骨文中的"鳳",其实就是"王"与"鳥"的组合。下面是金文中的龍字:

long-2.jpg

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已经有些小篆与繁体龍字的意思了?呵呵,注意龍字右边的部分是后来加上用以别意的。

long-3.jpg

至于龍与蛇的关系,我就不赘述了,闻一多等人很早以前已经做过了,如果感兴趣可以查一下。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因为甲骨文里的龍字写法很多,还有其他的有趣的故事:)

Blog分类: 

汉字的密码

这两天因为《达芬奇的密码》上映,符号与密码成了闲聊的主要内容,聊起此事,不少同学都惊叹于神秘的西方宗教符号,其实与咱们天天使用的汉字相比,西方那些符号简直是不值一提了,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符号,稍微探究一下汉字的演进,里面有趣的故事要比 blade 或是 chalice 丰富的多。

举个例子,譬如一个"女"字,甲骨文中通常的写法如下:

nv.gif

譬如在著名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好"字写作:

hao.gif

现在的"好"字是一个"女"一个"子"组成的,而这里好是由两"女"一个"子"组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字的结构。于是,通常对于这个"女"字字形的解释是女性下跪卑微状,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意思。但是恐怕这个不过是后来人有意无意的歪曲吧(呵呵,类似《达芬奇的密码》书中的情节),因为商朝时男权的思想未必有后世那么严重,女子譬如妇好还照样的参加当时最为重要活动比如祭祀与战争;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当时妇好墓里出土的玉人(下图),这个姿势不过是贵族矜装的坐姿而已,也就是古书上说的侧身蹲踞。

fuhao.jpg

呵呵,如果中国有一个有丹·布朗那样文采的畅销书作家,也能写出无数类似的神秘悬疑作品来。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