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人口与战争动员

接着上个话题:长平之战赵国究竟能不能动员45万的军队?与后来的战争比(譬如赤壁之战),这个数字似乎过大了一些。但是如果仔细比较一下战国与三国时的兵役制度,就军队的动员能力而言,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显然动员能力更强,因为战国后期各国普遍的使用的是征兵制(兼行募兵制);而三国时期开始以募兵制为主,但是后来因为募兵困难,改为世兵制。正是兵役制度上差异导致了不同时期国家可以动员使用的军队数目的不同。

战国时的征兵制比较类似1793年的法国或是1813年普鲁士的普遍征兵制(也就是义务兵役制)。1813年普鲁士的征兵制规定,所有20-40岁的公民必须在常备军中服役三年,然后转为后备军,并随时准备应召参战(比较近期的譬如第一次海湾战争的伊拉克,也是按照年龄强行征集国民入伍的)。而战国时各个的征兵制与此非常的类似,譬如秦国,17岁的男子必须向政府登记(称作"傅籍"或是"傅")然后随时准备应征参战,直到60岁才能免征;《复活的军团》中援引《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个例子,墓主17岁傅籍,第二年就被应招参战,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后来又有战事时再次被召集参战。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是惊人的,一旦有大的战事爆发,一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17至60岁的男丁可能都会应招入伍,参加战斗。有的时候甚至会扩大这个年龄的范围,譬如长平之战,秦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有的学者认为这似乎说明在那个时候男子15岁就已经傅籍了,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征调。同样的,在秦国坑杀赵国降卒的时候,曾"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说明赵国军队里也有年幼入伍参战的。所以以战国时的兵役制度,战争动员能力是非常强的。

秦统一后,仍然继续了这种征兵制度,两汉继承了秦制。西汉时的动员能力其实也很强,譬如镇压七国之乱的时候中央召集的军队(特别是考虑到当时处在中央管辖下的郡县的数目),而吴国一国也轻易的征集了20多万的军队。西汉征匈奴时军队的数目并不是特别的大,那主要是受到马匹以及给养的限制,与在内地作战时的情况不同(譬如几次重大的胜利都是以奇袭为主的,并非阵地战)。另外秦汉的征兵制与后来法国、普鲁士的制度更为相像。男子20岁向官府登记,23岁起服兵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第二年卫戍京师或是边郡,两年以后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应招入伍,直到56岁免役。

但是征兵制必须有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为之提供保障。东汉中后期政治废弛,又加之土地兼并严重,导致脱籍现象严重,流民四起。虽然好几个皇帝想尽各种办法鼓励流民入籍,但是终东汉一朝,流民问题也没有解决,并且愈演愈烈,到了东汉末年,流民的数目越来越大,由于流民不入户籍,征兵制度逐渐废弛。所以当有大量流民参与的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为了镇压起义,朝廷与地方军阀不得不实行募兵制,也就是常说的招兵买马。所以一般的地方军阀都必须要有当地财阀的支持,譬如曹操;而得不到大量"政治献金"的potential的军阀就会混得很不济,譬如刘备:)虽然也杂行一些其他的兵役制度,但是在三国的初期募兵制是最主要的。但是后来因为征战频繁,人口减少,募兵变得困难起来,各个割据势力为了保证兵源,开始实行世兵制,也就是一部分人世代为兵,服兵役成了这部分人的特定义务,他们被称为"士家"或者是"兵户",他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拥有自己特殊的户籍(与普通的民籍不同),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必须为兵,甚至还不能与民籍通婚,社会地位也低于普通的民户。也正是因为如此,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势力的战争动员能力有限,前期主要是受财力的限制;后期受兵户数目的限制,所以无法与战国时期普遍的征兵制相比。

总的来说,战国与秦汉时的兵役制度还是非常amazing的。虽然古希腊与古罗马也有恩格斯所称的"军民制度",但是他们的征兵制度仅限于自由民以及贵族,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征兵制度相似,并非全民普遍的兵役制度。在民族主义(Nationalism)出现以前,战国秦汉这样的普遍义务兵役制度在西方看来是无法想象的。西方真正的义务兵役制起源于1793年的法国,通常被作为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标志。可能也是因为如此,在美国拍的《花木兰》中,皇帝召集军队的方式颇有些拿破仑革命时征兵的色彩。

另一个与三国兵户制度比较相似的是俄国的哥萨克人。但是哥萨克的社会地位显然要比兵户高得多。哥萨克人为俄国提供骑兵,但是可以免交捐税。常在一起聊天的一个俄国教授说,当年他外祖父(哥萨克人)正和家里人在苹果树下吃饭,突然有传令兵骑着瘦马到村子里大喊:"战争!战争!"他外祖父随即站起来抹一抹嘴就回家准备马匹与武器,当晚就从军出发了,参加的是俄国内战。内战结束后被苏维埃政府在劳改营里关了10年。

Blog分类: 

Epson的打印机

chip_reset.JPG早就发现Epson的打印机不厚道,提醒没墨的时候把墨盒取下来晃一晃,里面其实还残留不少的墨汁,但是装回去,打印机却固执的认为墨已用光,必须更换新墨盒,因为墨盒上带有墨汁检测的chip。同时,Epson的墨盒还不能直接注入新的墨汁重新使用,还是因为这个倒霉的chip。所以不得不又买了一个Chip Reset(左图),用来重启墨盒,一来可以将原装墨盒的墨汁用尽,二来还可以自己灌墨汁用。不过今天得知Epson东窗事发了,有人在LA起诉它墨盒在没有用尽墨就提示更换的问题,估计这场官司Epson是输定了,所以在最终的结果出来,Epson提出了一个提前的解决方案,并建了一个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网站,近七年来凡是购买过Epson产品的用户都可以得到45美元的补偿,在这里可以下载到claim form。呵呵,不知道是谁起诉的Epson,但是要感谢他/她,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俺这次 free ride了一把。

Free Tags: 
Blog分类: 

希特勒与粮食:Some Evidence

继续把这个话题挖到底:)昨天关于希特勒、白起和粮食很大程度上是猜测(呵呵,hypothesis?),今天补充一些证明。先说希特勒和粮食,白起与粮食下次再说。一些证明琐碎的出现在昨天讨论的回复中,并湮没于兔子肠子的长短与纤维素种蘑菇的设想里,所以这里比较清楚的整理一下。

首先关于大屠杀(包括犹太人与苏联战俘)和粮食关系的一个佐证是至少在1940年夏天,德国还没有杀死欧洲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计划,也就是说按照德国人的计划,犹太人并非是必须要被清洗掉的。在那个时候,德国人处置犹太人的大致计划是"马达加斯加计划"(The Madagascar Plan)。1940年的夏天这个计划被认真地讨论,并初步打算执行。按照这个计划,欧洲几百万的犹太人将被运送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在那里建立犹太人的"家园"以彻底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因为马达加斯加岛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在对法战争即将胜利的40年夏天,这个计划变得比较可行了。德国人甚至为此做了非常具体的物流配送计划。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在法国投降不久以后很快就可以结束对英的战争(不管是英国投降还是英德缔结停战条约)。这样德国可以从法国手里得到马达加斯加岛,并利用德国、法国与英国的海运力量在四年内将几百万犹太人运抵马达加斯加,同时必要的费用可以部分来自于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筹款以及对欧洲犹太人财产的没收。1940年7月份,因为德国人认为即将执行这个计划,所以停止了正在建设中的几处欧洲的犹太人聚集区。但是出乎德国人的意料的是,对英战争并没有迅速的结束,这导致整个马达加斯加计划的搁浅。原因很简单,如果对英战争继续,那么海运将无法保证,也无法利用英国的海运力量。于是大约在40年年底这个计划被废止,犹太人继续被强制驱入聚集区。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此时还没有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计划。对犹太人的屠杀是从41年夏天以后开始的,那么这中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纳粹干下如此丧尽天良的勾当呢?---- 是食物的短缺。

1940年12月14日,德国食品与农业部长 Herbert Backe向第三帝国的领导提交了一份关于欧洲粮食状况的报告[1],这份报告让第三帝国的领导人大为震惊:这是欧战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粮食歉收,并将造成严重的食物短缺。对此,Becke的建议是在全德国施行食物配给制并从欧洲占领区那里大规模没收粮食以供给德国国民的需要。Becke进一步指出要解决德国长期的食物短缺问题必须进攻苏联,没收苏联所有的食品以及牲畜。他同时还指出,即便俄国所有的食品与农业资源都为德国所用,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要通过饥饿与清洗杀掉几百万的俄国人才行[2]。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仔细研究了这篇报告。这篇报告也直接导致了希姆莱几个星期后在对党卫队高级官员的特别指示中指出在东线的战争中将要杀掉大约三千万左右的俄国人[3] 。也正是这个粮食的问题,日后成为纳粹对犹太人以及苏联战俘大屠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1]Charles Sydor 转引自Aly & Heim 的 Vordenker pp 368-70; 见Charles Sydnor的Exective Instinct,The Holocaust and History的第12章。p173
[2]Aly & Heim, Vordenker, pp 368-370;以及Backe在纽伦堡审判中的供词,见TMWC, Blue Series, vol. 36 pp 135-37|
[3]Breitman, Architect of Genocide, p 147

Blog分类: 

希特勒、白起与粮食

在读关于革命与社会变化的一些书,看到一个有趣的关于一战时革命爆发的解释: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粮食。爆发革命的俄国、德国与奥匈帝国因为战争的缘故无法为其国民提供足够的粮食供给从而导致国民革命。一战中的法国与英国因为有海运,虽然也处境艰难但尚可保证战争时期粮食的供应。与英法相比,奥匈帝国的出海口在地中海,被英国封锁无法获得外部的给养,俄国的海运能力比较差,德国又无法从根本上挑战英国的海洋霸权,所以这三个国家的国民在一战中受到的苦难是最大的。持这个观点的作者还进一步比较当时几个国家在战时平均每个国民日热量的摄入量,其中奥匈帝国是最少的,所以也是被一战削弱的最厉害的一个国家(德国与俄国大致还保持了大部分的领土,奥匈帝国彻底的跨掉了)。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简单的粮食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大战中的杀害战俘及平民问题。譬如希特勒,在1941年冬季以前,他只是把犹太人驱赶入一些强制的聚居区,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杀害犹太人,但是1941年中开始进攻苏联以后,一方面德国治下的犹太人数量增多,一方面德国的粮食供给开始有些缺乏,所以希特勒开始惨无人道的杀戮行为,其实除了犹太人,希特勒还杀害了大约3百万的苏联战俘,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他们。虽然一些犹太人或是苏联战俘可以用来做苦工(事实上有一部分人确实被送去做苦工而不是进毒气室从而存活了下来),但是labor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特别是在在labor abundant的情况下,即便是做苦工也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所以德国人才对赤手空拳的人们下了毒手。同样的,其实白起坑杀赵卒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史书上给出的坑杀解释是"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但是事实上长平一战,秦国基本上也是孤注一掷了,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来供给40万赵卒,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特别是冷兵器)下,又无法有效的利用战俘做苦工(无法有效监管,因为当时的武器的杀伤力与劳动工具的杀伤力相去不远,所以古人可以斩木为兵),为了节省粮食白起便痛下杀手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兵书中一再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先断了粮食,而唐最后征服高丽,也是因为粮食。呵呵,就连最新的《三国志11》,粮食也被提高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地位,军队或是城市断了粮很快士兵就逃散了,所以即便是你聚集了几十万的大军,也不敢轻易出兵,必须苦苦的等待后方各城先把粮食给你送来:)

update: 点击这里观看这篇blog在BBS上的讨论,胜过文章本身啊!:)

Blog分类: 

玩转Drupal主题(1):解放 $links

在Drupal的主题中,控制一系列meta data显示的变量是$links,所谓的meta data也就是每篇post上面或是下面的“» read more | kzeng's blog | add new comment | 3 reads”这一行数据,有的时候,我们会希望把这个$links中的数据分开显示,譬如把“read more”放在一个比较显眼的地方,但是由于PHPTemplate并没有帮我们分别命名这些变量,所以无法直接来任意摆放这些它们。下面就介绍一个解放这些变量的方法,让使用者可以灵活的在主题中放置这些变量。

第一种方法是一种不彻底的解放,利用preg_match把$links中的每个一个数据都加上class,然后通过class来控制显示与位置(譬如用display:none;来隐去不必要的部分,用position来控制显示位置等等,但是这并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案。

第二种是修改Drupal的核心文件或是PHPTemplate Engine,一般最好避开这种方式,不然等到升级Drupal的时候就会比较麻烦,特别是如果隔的时间久了,你忘记了曾经做过哪些改动,升级时会出现意外,譬如我在升级到4.7的时候因为忘记了自己曾经patch过数据库中几个数据表的primary index的设置,导致升级时出现失败,还要在手动更改过来,所以一般来说修改显示最好的办法是修改主题文件,这样可以为将来省去不少麻烦,并且PHPTemplate的灵活性也使我们可以方便的修改Drupal的显示。

下面要介绍的这种方式是受到Drupal Handbook中关于提取“read more”的方法的启发,并主要来源于Nick的相关讨论。其最核心的部分是利用PHP中的preg_match来分离各个显示变量。在你的主题文件夹下新建一个Template.php文件,如果已经有这个文件则只需将下面的函数加在原文件的结尾。

Template.php 中新定义个显示变量的函数如下:
function _phptemplate_variables($hook, $vars) {
switch ($hook) {
case "node":
foreach ($vars['node']->links as $link) {
/*准备分离$links*/
preg_match("/]*).*?>(.*?)<\/a>/i",$link, $matches);
/*用preg_match替换,注意更改上一行的那个全角的?,因为我的codefilter错误分行才把它改成全角的,应该是半角的*/
$textparts = explode(" ", $matches[2]);
$urlparts = explode("/", $matches[1]);
$linkurl = $matches[1];
$default_title = $matches[2];
/*分离定义新的变量*/
switch (true) {
case in_array("blog", $urlparts):
$linktitle = $vars['node']->name."'s Blog";
$bloglink =
''.$linktitle.'';
$feedlink =
'
.'" class="feedlink">RSS
';
$vars['bloglink'] = $bloglink ." | ".$feedlink;
break;
case in_array("forward", $urlparts):
$stylecodename = "emaillink";
$linktitle = "email page";
$vars['emaillink'] =
'
.$linkurl.'" class="'
.$stylecodename.'">'
.$linktitle.'
';
break;
case in_array("comment", $textparts):
case in_array("comments", $textparts):
$stylecodename = "commentlink";
$vars['commentlink'] =
'
.$linkurl.'" class="'
.$stylecodename.'">'
.$default_title.'
';
break;
case in_array("read", $textparts):
$stylecodename = "readmorelink";
$vars['readmorelink'] = ''.$default_title.'';
break;
case in_array("printer", $textparts):
$vars['printlink'] =
'Print Page';
break;
default:
$vars['otherlinks'] .= ''.$default_title.'';
}
}
}
break;
}
return $vars;
}
?>

这样你就有 $readmorelink, $commentlink, $printlink 等多个变量可以使用了,在node.tpl.php中只需

即可。

注意:我在没有汉化的Drupal中使用这种方式成功,在汉化过的Drupal中,preg_match可能找到是汉语的string(我猜测),或者应该加上t()吧,呵呵,有空再研究一下:)

Blog分类: 

Google Calendar 与 Google的中文译名

今天Google Calendar beta上线,到现在还没有看到Google的官方Blog宣布这个消息,与Google的一贯作风不同:)这款Calendar与市面上已有的web calendar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界面和功能似乎还不如36boxes酷,不过比较方便的是可以直接导入Microsoft Outlook的数据,以网络为根据地进一步挑战了微软的办公软件市场,呵呵,自从有了Gmail,特别它是支持多邮箱发邮件后,我就已经不再使用Outlook收发信件了。不过估计这个Google Calendar还是替代不了Outlook的Calendar,因为Outlook可以方便和掌上设备同步。虽然理论上说Web Calendar也能通过Pocket PC访问,特别是在校园里处处都有Wi-Fi的条件下,但是Pocket PC上网还是不太方便,必须要拨VPN,只能用来暂时查阅一下邮件,还要Gmail有一个掌上设备的版本(同时也造就了懒人,每天早上在被子里检查email,如果没有大事儿,还可以再懒一会儿炕^_^)Google Calendar可能最大的卖点是在协作上,不过这个已有的web calendar也都可以做到。看来Google的优势就在于Gmail+Calendar了,这倒是很好的解决了移动办公的问题,比Outlook更方便些。

还有就是Google今天推出了中文译名,很早以前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想到Google起了一个这么的名字,土的让人冲着屏幕笑了大半天:谷歌。哈哈哈哈哈哈哈。。。谁给Google起的?拉出去打一顿:)起个这么差劲的名字还不如当初再网上征集中文译名好了。大凡翻译得好的名字,不仅谐音而且意思也相近,譬如可口可乐,可口二字点名了主旨,又譬如宝马、奔驰、保时捷,人们看到了就知道是汽车,Google倒好,一个"谷歌"还牵强什么丰收之歌,象征丰富多彩,简直是一个二流KTV的名字啊,失望ing。

update: Google黑板报终于正式公布这个土名字了,哈哈哈哈哈哈,又笑了20分钟:)

Blog分类: 

是谁在鼓励 Blog Spammer?

是Google。

Spam一直是Blog比较头痛的问题。虽然各种各样的模块与过滤器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Spam,但是稍一不留神就会有新的评论或是Trackback Spam冒出来,有时像雪崩一样,瞬间冒出一百多条Spam。正是因为如此, 一些比较Popular的blog譬如Boing Boing,已经不再允许让访客直接留下评论,而是通过Technorati的backlink来实现评论的功能,这一点与Google的Blog比较相似,唯一不同的是Google的Blog用的是自己的blogsearch的backlink。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有效的制止了Spam,但是无疑也为用户留言制造了麻烦。举个例子,直接的留言系统好比朋友或是熟人直接照面打个招呼,而backlink式的评论却好比熟人想打个招呼还必须规规矩矩的写信,并且这信还不一定投递的到,因为你首先需要Technorati或是blogsearch收录你的blog(注意:书信的格式还有要求,必须是blog,通常还必须是主流blog,否则blogsearch等未必会买你的帐,icerocket现在还拒绝承认我的blog :< 不过还比较庆幸的是现在blog搜索的主流是Technorati与google的blogsearch,而drupal对于这两者还是很友好的。)呵呵,如果blog不能直接评论,那么blog还能作为web 2.0 的代表之一么?或者这样无法评论的blog还是blog么?用乔治华盛顿大学一个政治学教授的话说,这样的blog"[is] just a glorified press release",譬如一些美国国会议员的"blog"。都是由于Spam的存在,很多流量较大的blog却不得不使用上述间接的留言方式,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Google。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与垃圾邮件不同,blog spam还有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pagerank,从而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脱颖而出。Six Apart的VP

The prime actor that made this behavior [指Spamming] valuable was Google, which created economics around links. Links on the Web have almost direct monetary value because of Google's PageRank system.

不尽如此,Google还默认blog中出现的链接的价值要比一般网站上出现的链接的价值要高,这更鼓励Spammer。虽然这并非Google的本意;虽然Google也在使用"nofollow"等trick防止spam,但是Google的搜索算法确实鼓励了这种做法,也算是一个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吧。这两天看新闻,看到Google花了大价钱买了新的搜索算法,呵呵,不知道Google会不会改进它的pagerank的算法来杜绝blog spam.

Blog分类: 

闪亮的日子·小小的地球

Google Map.gif无数次徒劳的想在Google地图上找到本科念的大学:先定位到故宫,然后往西,努力在闹市中寻找一块操场,水泥森林里只有操场才是最容易发现的,不只一次的在地图上找到那片操场,可是附近的建筑物怎么看都不像印象中的学校。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看到的是附近的一处体育场而非学校的操场。把地图放大到最大的倍数,努力的盯着屏幕,终于找到了它。标上了五个数码:① ② ③ ④ ⑤。这五个数码就是大学四年的轨迹。① 是唯一的教学楼兼食堂;②是唯一的学生公寓;③是唯一的澡堂;④ 是唯一的操场;⑤是唯一的图书馆 -- 就这些"而已"。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刚入校,大家还有晨读的习惯,后来只有女生寝室还保留了这个传统,所以早上一校园女声朗诵,我们住二楼,又临着学校的"主"干道,加之没有阳台,每天早上不胜其扰。到了7点,开始做早操,冬天懒床,死活不愿意起来,总希望下雨,所以每天早上派一个室友起来张望天气,或是张望有没有出操。有时忘记了,超级辅导员就会来敲门,屏气装作屋子里没有人,辅导员在门口待兔。饥饿的兔子总要出门觅食,经常被守株的辅导员抓住,拉到校园"主"干道上去做早操。那时早操已经结束,我们爷们五六个却不得不当着早晨八点钟的太阳,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着超级辅导员做跳跃运动,有时还会耽误早上第一节课,一个班一共就18个人,少了我们6条汉子显得空荡荡的,老师询问人哪里去了,女生们幸灾乐祸的指指楼下的"主"干道,一干衣冠不整地男青年们正被超级辅导员监督着双脚跳跃,楼上好事的外交学系的女生还很助兴的喊着号子... ...

偶尔也去③做操,我们系的位置比较好,守着操场的大门,可以看着别的系的女生来来往往。总有外语系的女生,故意很青春,很靓丽,很颠簸的跑着来做操(这种颠簸很显身材),经过我们系女生鄙夷的、男生艳羡的目光之后很得意的跑到外语系的位置上站好。说是外语系,其实只有法语和日语两个语种,所以我们寝室私下讨论的话题之一是文化对人的改变。

做完操就到①吃饭,学校人不多,但是饭总不够吃,食堂的大师傅们看来深谙供求均衡确定价格之道。刚入校的时候还很土的用饭票,做小面值一分,最大面值5毛,而通常一个菜要4元左右,所以拿着5分的饭票去买一分早餐,颇有些抗战后用法币买火柴的感觉。每张饭票的背后都是涂鸦的好地方,那时无聊,总在饭票背后抄某一代《三国志》游戏的人物介绍还有武力值智力值什么的,想看看什么时候可以回流回来,但是回流的寥寥无几。

吃晚饭拎着饭盒直接上楼上课。上课倒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听老师们讲些奇怪的见闻,好像读《镜花缘》一般。大一的一个老师教了一半就奉调到非洲的一个使馆去了,过年的时候寄了一张贺卡给她,没想到她的回卡居然还算作了外交邮件,由某位信使司的师兄师姐直接从非洲带了回来,信没有封口,也没有邮票,直接到了系里,由超级辅导员郑重地转交给我。还好以后有了电子贺卡。

中午继续到①抢着买饭,匆匆吃过,一些人回②睡午觉,大多数人直接到⑤自习。然后下午上课,再抢饭,抢饭之前的等待时期一般会和同学一起到①边上的乒乓球台边玩会儿球,后来还和一个同学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双打比赛,因为对手一再弃权我们好像还拿到了前三名。

吃过晚饭,可能会去到③去洗澡。一开始③是男女共用的,一三五男生洗,二四六女生洗,星期日澡堂休息。后来大家不满,才改为每天都可以洗。收拾停当,正当彩霞满天的黄昏,开始例行的练口语,男生女生组成的口语伙伴,因为男生比较少女生比较多,所以男生此时比较抢手,也多了一份自豪。开始是沿着校园"主"干道练,后来十分钟就一圈太没劲儿,再加之道路拥挤,就朝四面八方走着练。我最用不过走到动物园、阜城门桥西四一带,顺便到鲁迅纪念馆前的茶汤李吃茶汤作点心或是和口语伙伴在肮脏拥挤的小店里吃一碗卤煮火烧解馋。也有比较能练,可以一直练到海淀,练到通州去,也有练到北戴河的--俩儿人走着走着就想去北戴河了--不过比较少见。

练完口语回①上晚自习。10:40自习室关门,回 ②借水泡面看晚间新闻。大一的时候11:30熄灯准时上床,然后听老生的收音机里的背景音乐台。后来就习惯熬夜了,每天晚上到地下室的一间空屋挑灯夜读,凌晨间出来到走廊里打了半套太极拳,还吓倒了起夜的女生。走廊很窄,我正在那里白鹤凉翅,一个女生睡眼惺忪的开门出来,看到我就跑了。

后半夜从地下室的通气管到里爬出来,到我们的袖珍小操场③跑几圈,然后回去睡觉。原来小操场还有足球场的,小场地,5个人玩那种,一般守门员发球就可以射门。但是现在从卫星地图上看奢侈的足球场已经没有了。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呵呵。


Free Tags: 
Blog分类: 

微软明天推出“学术搜索”?

"无数"的迹象(或是谣言)表明微软要于明天推出它自己的学术搜索(academic.live.com)。感觉上,微软的live.com总是很低调的不停充实着自己,每次去看时都会发现新的变化(当然也许不是微软太低调而是Google的粉丝太多)。按照先前的说法,微软的学术搜索将提供:

  • 摘要:允许搜索者在预览窗口中阅读文章的摘要(估计比较类似现在live.com的风格);
  • 全文:如果文章不是放在需要订阅或是限制访问的网站,则允许用户阅读全文。(我猜想是一些放在个人网站上的working paper,目前google的学术搜索还不能搜索这些文章)
  • 订阅:对于需要订阅或是限制访问的网站内的文章,如果搜索者订阅了这些网站,则可以直接阅读全文。(这个应该与google学术类似,譬如使用学校IP或是拨VPN访问google学术,会在链接后面显示 Find at xx Universty的标示)
  • 引用:可以导出文章的引用到不同的格式,包括RIS和BibTex等(这个google没有,事实上Google显示的引用格式很不规范)
  • 寻找最近的图书馆:可以搜索附近的图书馆里是否有你查询的书或者期刊(类似Google)
  • 购买文章:通过British Library购买查询到的文章(Google目前似乎还没有这个功能)

不管怎样还是很期待这个学术搜索引擎的,因为我正好开始准备dissertation proposal了,多了一个学术搜索,就省去一分翻阅浩瀚文献的繁劳。想起原来一个老教授说的话:当年他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手指头翻图书馆的index card都翻出老茧来了。呵呵,科技的力量啊!:)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