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沉醉东风·元夕感怀

<

p>

元日阁间看花,
灯节檐下吃瓜。
共几个迂博士,
说几句陈腐话。
孤灯边章句生涯,
心底乾坤大,
任它窗外尘嚣喧哗。

在BBS上给才子佳人们洒扫祗应,也被逼着作诗,随手写了一支散曲小令。年过得平淡,初一到朋友家吃饭,他家里瓶里插的玫瑰很漂亮,吃的火锅,饭后西瓜很爽口,pplp 惦记着,所以上周买菜也买了个大西瓜,一人切了一半坐在窗下捧着吃。互相走动的一些朋友,大多也是郁闷的Phd们,两三句话多半就聊到了自己的本行。又碰巧春天正是各种各样会议繁多的时候,这几天熬夜写paper,随便发些感慨,

Free Tags: 
Blog分类: 

Drupal 最新的 Update Status 模块

今天 Drupal 的Contributor们推出了一款非常实用的模块:Update Status。它通过 cron job 从 Drupal 总站的服务器端获取信息,可以检测你正在使用的模块是否有新的正式发布版。这样就大大的节省了站点维护的时间,不用经常的去查询已安装模块的升级信息了。同时,这个模块还在管理界面里直接提供了更新模块的下载链接,非常的方便。呵呵,据说这个模块会加入 Drupal 6.0 的核心模块中去。推荐安装一试。

Blog分类: 

川妹子的脾气

虽然国民性格或者地域性格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翻看史书,穿过时间读到某地某处的民风,与现在的情形一对比,往往有会心一笑,譬如西川。

同是四川,西川的民风与东川却有不同,就像最近网上一句俗语中写到的:重庆崽儿砣子硬,成都妹娃嘴巴狡 (其实是从seren的说明档里看的)。三国以后,西川兵祸不多,几次转手交接,比起黄淮一带,也算非常的平静。直到唐代中叶,南诏统一六诏背唐而附吐蕃之后,西川突然间就成了前线。也许是安逸久了缘故,从那时起,西川的士卒(== 男同胞)就落下了脆弱怯懦的名声。

所以,自韦皋之后,节度使镇西川,必须要从北方郑、滑、陈、许一带(在现在河南中部和东部,这些藩镇紧挨河北三镇,兵最精良)调兵来戍守,这种局面直到唐末崔安潜当了西川节度使才有所改变。他派遣大将到陈、许招募壮士入川,与蜀人杂居,一同训练,共得精兵三千。这三千军士头戴黄帽,所以右称为“黄头军”,与此崔安潜还从洪州招募弩手,训练蜀人使用弓弩,组建神机弩营(唉,三国时赫赫有名的元戎弩兵不知都哪里去了,以至此时需要从外地引进弩手,诸葛亮老人家九泉之下肯定要感叹了)。

从此,蜀兵才开始慢慢的强悍起来。这个恐怕也是较早的一次大规模引进人才计划了,因为原先北方戍卒,期满以后就要回到本镇,无法融入西川,而崔安潜直接招募陈许的壮士,定居西川,实际上上改变了西川的兵源结构。

不过,我们的重点不是“脆弱”(李德裕语)的川娃子而是泼辣的川妹子。乾符元年,南诏再次入侵西川,蜀兵在大渡河溃败,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入成都城躲避,或者向北往汉中陕西逃亡。值此用人之际,朝廷召用曾在安南大破南诏的天平节度使高骈为大将,征发东川、河东等地的士兵入蜀。南诏听说高骈要到西川,慑于高骈的威名就马上撤兵了,高骈派兵追击,再次大破南诏,西川遂安。

可是和历任西川节度使一样,高骈看不起蜀兵,他向朝廷上书,希望发他本镇的天平兵(山东东平附近)以及义成(河南东北)、昭义(山西、河北的南部)的士兵6万人彻底讨平南诏。虽然他的提议被朝廷否决了,但他本人却留在了西川当节度使。高骈认为蜀人怯弱,所以用法必须严厉(这点倒是和诸葛亮相近),但是很快激起了蜀人的不满。同时,高骈对于蜀兵的蔑视也铸成了一场大祸。

高骈入川以前,南诏围成都,守城的将军以官爵赏赐激励士卒死力守城。可是高骈击退南诏之后,认为蜀卒无用,不仅收回了蜀兵的官爵,并且赖掉了许诺过的赏赐。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蜀卒兵变。愤怒的士兵攻入高骈府中,四处搜寻高骈,而高骈只好委屈的躲藏在厕所,侥幸的逃过了一劫。高骈所依赖的天平兵仓皇应战,却被蜀卒击败。无奈之下,监军只好出来说话,承诺恢复蜀卒的官职和禀给。厚道的蜀卒老实的散去,可是高骈却仍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于是他暗地里记下了这些参与兵变的士兵的住址,趁夜派遣亲兵到这些蜀卒的家中抓捕,家中之人,无论老幼孕病,一律处死,就连婴孩都不放过,直杀的血流成河,号哭震天,足足杀了几千人。就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一位川妹子的言行,却真真的让人叹服。

她的名字于史无载,但是她的话语却留了下来,临刑之前,她伸出右手,比出中指和食指大骂高骈道:

“高骈!汝无故夺有功将士职名、衣粮,激成众怒。幸而得免,不省己自咎,乃更以诈杀无辜近万人,天地鬼神,岂容汝如此!我必诉汝于上帝,使汝他日举家屠灭如我今日,冤抑污辱如我今日,惊忧惴恐如我今日!”

这是史书上的原话,简单明白,特别最后三个“如我今日”骂得畅快淋漓,川妹子的脾气,跃然纸上。骂完高骈之后,此女子从容祈祷上天,然后怫然就戮,绝无半点恐惧之色。这样的慷慨,丝毫不让须眉。(事实上很多须眉都做不到这一点,常见的场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喊“英雄饶命”)。

后来,高骈果然被此女子言中,惊忧惴恐,举家屠灭(不过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以后才会有人编出花蕊夫人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故事。 据《全唐诗外编》,此诗应是由后人改易蜀人王某的“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而成。之所以改为花蕊夫人口气,恐怕也与川妹子的脾气不无关系,否则,不过“看花满眼泪,不共‘宋’王言”这样的婉约句子了。

所以,结论是,不要和西川的女生吵架,人家连死都不怕,你吵得过么?:)

Blog分类: 

新年,升级

守夜,等着看早上6点的春节晚会,虽然不一定精彩,但是毕竟是感受过年气氛的一种方式。闲着也是闲着,就动手把 blog 从 Drupal 4.7.4 升级到 Drupal 5.1。升级很顺利,也很快,有些模块不能用了,就暂停了,只要不影响最核心的功能就行。Flexinode 看来不敌 CCK,寿终正寝了,一些 flexinode 的页面还能正常访问,但是flexinode 的表格就不行了,好在并没有多少依赖 flexinode 的地方。其他需要修修补补的地方也不少,Drupal 5.x 的主题别有玄机,开始以为我自己的这个外观主题中间有 bug,所以不能选择别的 administrative theme,但是测试了其他一些 contributed 的外观主题,也有同样的问题,看来还需要仔细“解剖”一下 Drupal 5.1 的主题啊。升级到了 Drupal 5.1,就可以用强大的 CCK 和 Views 了,决定重新建设一下原来停工的部分内容。每次大的升级,都会伴随着漫长的抓虫收尾工作,这次也估计不例外。祝常来逛逛的同学们新春快乐!

Blog分类: 

情衣,情叶,情人节

情人节想起几个关于唐宋小说中的诗词故事。第一则是唐开元年间的,唐玄宗让宫人为边关将士做棉衣(准确地说应该是绵衣,因为那时棉花还不普及,冬衣用的是丝绵)。棉衣发放到军士手中后,一个细心的兵士发现自己的短袍里有一首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

这个兵士肯定也是念过些书的,所以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告诉了自己的军官。军官又告诉了皇帝。唐玄宗拿着这首诗,遍示后宫,追问是谁做的,同时也许诺不会怪罪做诗的人。于是一个宫人就站出来承认了。玄宗顿生怜悯之情,尊重了这段上天指定的缘分,把宫女嫁给了那个兵士。虽然这个兵士未必是宫女的如意郎君,但是比起“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结果还是好了很多,毕竟那个兵士也不是不解风情的李逵式的人物。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唐朝诗人顾况的。一天他和三个朋友一起到苑中游玩,在流水边拾到一片梧桐叶,上面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水是从宫中流出,诗自然是宫人所题。第二日,顾况绕道溪水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梧桐叶上,并让叶子随波流入宫中。其诗云: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后来又过了十多天,有人在苑中赏春,又拾得一片题了诗的梧桐叶,而顾况想必也是在不断的留心这件事情,所以看到了那首诗,诗云: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故事说到这里,所有听故事的人估计都和我一样希望出来一个玄宗式的皇帝,慷慨地把这位羡慕桐叶自由的宫女许配给顾况,可惜的是,故事到这里就完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不过仔细想想,当时刚刚逃难回来的唐德宗也断不会有这么慷慨大方,那时的唐德宗,譬如《甲方乙方》里那个下方到农村的大款,回城以后,见什么要什么,只进不出,自然不能希望他会有玄宗一样的气度了。

两个故事都略为有些缺憾。第一个故事,虽然终成眷属,但是两人未必有情;第二个故事,虽然两人有情,但是却未成眷属。也许是事关皇宫大内,作者也不敢随意发挥的缘故吧,毕竟,在同一部书中,写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崔护硬是将死去的“桃花美人”唤醒,成就了一段佳话。这个缺憾,只能等到宋人来补足了。

于是,有了宋人的《流红记》。讲的是唐僖宗时的故事,情节与顾况的那段传奇类似,诗文作了更改,不但是如顾况的好,所以就不再赘录了,这段故事,接着于佑(这个故事的男主角)题诗随波流入宫中之后,继续写了下去。过了几年,书生于佑娶了一位因为犯了过错而被遣出禁宫的宫女韩氏,成婚之日,两人提及红叶,才发现原是题诗的旧日相识,顿时相对而泣,以为天意撮合。

到此,没了缺憾,已经很好,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但是却看到写故事的人仍不肯罢休,继续写了下去,大喊不妙,果然,写故事的人写道:于佑作了大官,韩氏成了命妇,子女们又都得了富贵... ...可惜啊,画蛇添足,终究没有逃脱“封妻荫子”的窠臼。

但是,三个有缺憾的故事加起来,取其无憾之处,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归结为一句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Blog分类: 

BBC 中文新闻的中文

不明白,为什么BBC 中文新闻的错别字怎么这么多?几乎到了每天必错的地步,譬如今天,讲美国2006年贸易赤字的新闻:" 与此同时,巨额斥资还将增大美国政府劝说国会减少贸易壁垒的阻力。" 巨额斥资? 一眼扫过,我还以为它在说工会等利益集团用来游说国会的政治献金。仔细一想,应该是“巨额赤字”的错别字。这次的错别字引起的误解还不算大,记得有一次颇让人“震惊”,报道伊拉克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军组织恐怖活动”(大意),后来才悟过来,是“阻止”。BBC 的新闻与国内的新闻媒体相比,有很多优点,言简意赅,主次分明,不像新浪等处的新闻,基本上全是八卦,同时 BBC 的记者也很专业,很少有像国内很多记者那样,不论懂与不懂,只管信口开河。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 BBC 翻译的水平太差(很多新闻都是从英文新闻翻译过来的),编辑不过关,导致如此多的文字错误。虽然可以看英文新闻,但是不如中文这么集中的报道中国。这也是中文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希望他们能改进啊。

Free Tags: 
Blog分类: 

琵琶,战争与绝世武功

因为“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胡扯在一起的几个的话题。王翰这句诗虽然脍炙人口,但是对于它的解释,历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说“ 琵琶马上催”是催将士饮酒;另一说是催将士出发征战。意境上,第二种解释要更好一些,喧闹中透出一股悲壮,但是实际中,却又有不很合理。军队中以乐声作为号令固然常见,但是通常使用的是鼓、钲、箫、笳,简而言之,就是“鼓吹”。一般来说,击鼓是前进的号令,所以才有“一鼓作气”的成语;而击钲则是停止的号令,所谓“鸣金收兵”。因此,“钲鼓”也就成了行军打仗必不可少的乐器了,所以《汉书》上有:“遣执金吾侯陈茂假以钲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

选择“鼓吹”类的乐器作军队的号令,一是因为声音大,容易分辨,二是因为乐器易于维护,不容易出故障。相比之下琵琶就有些问题了。琵琶的声音可以很大,但是却没有钲鼓那么结实,箫笳那么简单。以琵琶为令,倘若不小心琵琶弦断,仓促间又不能修理,加之战场瞬息万变,岂不是要误大事?所以琵琶不该是一种很好的号令乐器。

那这句“欲饮琵琶马上催”又该怎么解释呢?于是去翻《乐府杂录》,查琵琶,但是却发现了另外关于琵琶的趣事,读起来宛如一部武侠小说,居然忘记了本来是要查什么的(ft)。

琵琶原本是一类乐器的统称,“琵”和“琶”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据传,汉琵琶是和亲的解忧公主所作,晋代的阮咸擅长弹奏此器,后来就被称为“阮咸琵琶”,又简称“阮咸”,“阮”了。

看到《乐府杂录》上的那段琵琶的故事,说的是隋唐时广泛流行的龟兹琵琶,也就是现在的琵琶。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琵琶高手贺怀智,他的琵琶,“以石为槽,鹍鸡筋作弦,用铁拨弹之”,短短三句话,一位武林高手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当然是我臆测的了,通常黄药师,欧阳峰之类的角色,都用这样的乐器)。而紧接着的一个故事更为传奇了。

唐朝贞元年间,长安大旱,皇帝下诏在东西二市搭台祈雨。东西市人欢闹之余开始比赛声乐(有些华山论剑的味道)。东市有一位绝顶的琵琶高手,也是一位宫廷乐师(大内高手? ),叫做康昆仑,所以东市人认为东市必胜。比赛开始,东市人请康昆仑登上东市的彩楼,弹了一曲他新翻的羽调《绿腰》。曲毕,世人以为精绝。于是东市的人冲着西市的彩楼起哄,认为西市必败。而此时,西市的楼上出来了一位女子,抱着琵琶,说:“我也要弹同一首《绿腰》,但是我把调子移到了枫香调中。”枫香调是何调,于史无可考,宋代写《碧鸡漫志》的王灼也说:“所谓枫香调,无所著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类似《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功。

这位女子刚一拨弦,周围的人就开始惊叹,等她演奏完,所有人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其妙入神”。而康昆仑更是惊骇,马上就下拜,恳求此女子收他为徒。这样的场面,武侠小说里也难见,即便是华山论剑,洪七公等人败北,也没有马上就拜请王重阳为师的。以康昆仑天下第一的技艺,听了此女子的一曲《绿腰》就要拜师,更显出了江湖之大,天外有天的武侠主题。

女子更衣初见,原来他是一个男扮女装的和尚!(ft,和尚有这么清秀的么?不过《南北少林》里李连杰似乎扮过姑娘)。他本来在庄严寺修行,因为比赛的缘故,被西市的豪族重金请出。他俗姓段,法号善本,所以就被称为段善本。(《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

第二日,唐德宗召见段善本,令他演奏几曲,嘉奖异常,于是就让他作康昆仑的老师。段善本说,要先听康昆仑演奏一曲。康昆仑刚刚开始弹,段善本就说,康昆仑的本领太杂,里面还兼有邪声。(就好比武林高手看一看后辈的三招两式就知根知底,说,你的武功不纯正,少林不少林,武当不武当,中间似乎还夹在着些星宿派的东西)。

康昆仑吃了一惊,感叹段善本是神人,并说他年少初学艺的时候,曾跟着一个女巫学过一品弦调,后来又换了好几个老师。

段善本对皇帝说,如果让我教康昆仑,必须让他十余年不碰乐器,彻底忘记他的本领,我才能教。(可惜啊,段善本不能直接废了康昆仑的武功)。康昆仑马上就答应了,真的等了十几年不弹琵琶,后来得到了段善本的真传。看到这儿不禁叫绝,情节要比武侠小说精彩多了。后来段善本似乎成立了一个“门派”,所以元稹的《琵琶歌》里说: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欲饮琵琶马上催”到底该如何解释呢?(sorry,这个题跑得有些远)。

Blog分类: 

不可或缺的53种 CSS 技术

这里罗列了最新的53不可或缺的 CSS 技术。其中包括如何用 CSS 生成图片的阴影,生成圆边角;如何用 CSS 制作调色器(就像 Drupal 5.0 Garland一样),还有如何利用 CSS 制作缩略图,如果生成个性化的 radio 和 checkbox 等等,非常的使用。如果你打算自己设计 blog 的主题,这是一份难得的资料。

Blog分类: 

被隔离的 blogger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被隔离的,第一个教训是“莫谈国是”。其实我在 blog 里一直是不谈国是的,平时的正经营生就是谈“国是”,读不尽的书,写不尽的paper,闲暇下来,自然躲它躲的越远越好, 所以 blog 里不过是些闲暇文字,内容不超出 Drupal 等互联网技术以及历史相关的梦话(aka 寱语)。但是偏偏遇上了一个不顾历史事实胡说八道的“冷饮”事件,于是有了第二个教训“沉默是金”。近代史的问题,白纸黑字,中西语言,写的是一清二楚,某个老头儿硬要歪曲一下,从里面悟出个道理来。照理,轮不到俺这个政治面貌是“群众”的群众来义愤,但是俺还是忍不住义愤了,在 blog 上和人争论了许久,然后就有了第三个教训“当断则断”。虽然我的言论非常的“政治正确”,但是访客的评论中有不少敏感的言论,当时有些犹豫,因为这些言论足以引起“新长城”的注意了,但是又不想玷污“自由”二字,所以还是留下了那些评论,几天后,果然在被挡在长城之外了。霎时间,世界变得静谧起来。

原来大部分访客可能都是因为 Drupal 的缘故来的,可惜由于我的不小心,一时间很多有用的资源都无法从国内访问了。不过还好,大米雪中送炭,一起搭建了Drupal China,中文 Drupal 项目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家,毕竟推广开源软件还是很有意义的。还有一些在使用 Drupal 中认识的朋友,譬如 Hiweed顺子老康等等,本来还可以经常 Trackback 一下什么的,这下子也完全隔绝了。本来很社会化的 blogging 重新变成了个人文集式的张贴,blogging 意义减弱了很多。还有,国内的朋友故旧也看不到这里的东西了,不得不又去申请了一个 MSN Space,不然总是给人一种生死未卜的感觉。

过了一年了,最近,我发现百度变得友好了一些,前几天在百度中搜索 site:kzneg.info ,百度居然封我的 IP,呵呵,我还没到全民公敌的地步吧?^_^ 今天又搜了一次,虽然没有任何结果显示(被过滤掉了),但是起码不封我的 IP 了,热泪盈眶 ing :)

Free Tags: 
Blog分类: 

刻有“死”字的砖头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件真事儿。事情从我们工厂的家属区开始说起。因为城市东边的古迹太多,所以城市的工业区就建在了西边。沿着主干道,很长的一串儿大厂,大多都是五十年代“一五”建的。我们那个工厂建的晚,就被安排在了城市的最西边。厂区东边是家属区,西边是一个看守所,看守所再往西就是荒地了。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那块地会荒着。慢慢的,工厂招收的年轻工人娶妻生子,人丁兴旺,所以厂里不得不新建家属楼,但是原来的家属区东边和其他厂的家属区搭界,没有空地。于是就有人看中了厂区西边,看守所旁边的那块荒地,开始在那里规划新的家属区,不久第一栋楼就破土动工了,但是在开始挖地基作探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一片荒地下面全是坟墓,一层摞一层的坟墓。

本来,在我们那里,挖到古墓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但是这块墓地却有不同之处,坟墓堆积的非常密集,出土的尸骨大多残缺不全,很多人的头部都有重创。因为并没有什么随葬品出土,于是施工队就把这里当作一处普通的荒坟,没有通知文物部门,只是在附近的一些村子贴出告示,说因为这里最近施工,如果谁家的坟地在这里请尽快来迁坟。但是等了几天,一直都没有人来迁坟,所以就当作无主坟地破土动工了。工程开始后,不知道从那里来了一个瞎老头,说这片地戾气太重,动不得,但是谁又会听他的呢?工程还是一样的进行,瞎老头苦说了几天都毫无结果,但是却还在坚持,工地上的人威胁他,说他宣传封建迷信要把他送到派出所,他才不得不离开,走以前,他说,如果碰到地塔,千万要停工。大家都不知道地塔是何物,所以也没有搭理他。

第一栋楼很快就建好了,不少刚刚成家的年轻夫妇都高高兴兴地乔迁新居,这中间也包括我老爸老妈,还有刚出生的我。因为楼是用水泥预制板搭起来的,我们都叫它“大板楼”。大板楼住的都是年轻夫妇,所以婴孩特别多。但是比较怪异的是,一到晚上,所有的小孩都哭个不停,所以当时我们这栋楼也叫做“哭楼”。家属楼的院墙外就是看守所,每天晚上都有犯人的惨叫。啼哭声和惨叫声混在在一起,人们开始不断想起那个瞎老头的话来。

不久,开始准备修建第二座家属楼。但是在探方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东西,大致挖掘了一下,发现是砖垒的垂直向下的一个四边形的通道,通道中间填满了残砖碎瓦,人们开始估计这是一个废弃的水井,但是沿着剖面挖了两三米,发现这个砖圈的通道下面是有尖底的。后来请文物队的人来看了一下,他们也说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判断这个东西的年代似乎不是很久远,最多不过一二百年,所以也不必格外在意,照常施工就可以了。文物队临走时,里面有一个人说,这挺像一座塔的,确切说是一座头朝下修的塔。

这时候不知道谁想起来那个瞎老头说的“地塔”了,莫非这就是地塔?于是人们有些胆怯了,但是上面没说停工,谁也不敢停工啊,只能继续测量,挖地基,并且需要把那个奇怪的地塔清除掉。工程继续进行着,大板楼上的婴孩晚上哭得更厉害了,看守所的惨叫也更凄厉了。终于,在准备清除地塔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事故,莫名其妙的死了三个工人,于是那栋楼的工程就暂时停止了。同时,有人实在无法忍受看守所里的声响,去找过看守所,但是里面的警察一脸迷茫,说因为城市扩大,这个看守所要移走,所以已经闲置一段时间了,里面并无犯人。这时候大家开始害怕了,于是第二栋家属楼就永久的停工了。

不久,看守所真的迁走了,那片地方成了市公交公司--其实也就是一片大到不必要的停车场,里面基本上都是荒地,只有两三条车道。公交公司迁来的时候,好像那个瞎老头又出现过一次,指点了些什么。后来,渐渐的,夜晚婴孩的啼哭声不那么响了,也可能是小孩都长大了的缘故。人们也渐渐的淡忘了这件可怕的事情。

大概我七八岁满地跑得时候,又出了一件离奇的事情。我们这栋楼里住着一个卡车司机,很蛮横的一个人,他想在家属区的院子里修一间储藏室,于是弄了些砖,自顾自的盖了起来,因为他平时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人敢管,快盖好的时候,砖不够了。他想起了几年前修那栋无疾而终的家属楼时留下的一些砖头,就捡了一些来,有些砖头陷在地下了,他还挖过一些。终于储藏室建好了。他很高兴。但是一天早上,人们突然发现他的储藏室塌了,居委会帮他清理的时候才发现他被砸死在储藏室里,致命的是一块砸在头上的青砖,后来公安局的人也来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很多围观的人都看到了那块砖头,血浸在砖头上,很清晰的显示出砖头上的四个古朴的大字“死在此下”!

故事讲完了。写个尾声。刻有“死在此下”的砖头在洛阳很常见,这是历朝历代刑徒的墓砖。譬如我附的这幅图,上面写着:【无任 河内 怀 髡钳 张仲 永初六年二月五日 死在此下】,中间的空格是我加的,用来断句。“无任”是指没有任何技能的刑徒,在劳动时需要带刑具;“河内”是他籍贯的郡名;“怀”是县名;“河内怀”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沁阳一带;“髡钳”是他的徒刑的名称,需要服有期徒刑五年;“张仲”是他的名字,也就是张家的老二,“永初六年二月五日”是他死亡的日期,也就是公元112年 ;之所以写“死在此下”,是因为刑徒死了以后,往往很简单的就埋了,只是在他的身上压一块砖,刻明他的名字和籍贯,也有很多不写的。本来只是一个服有期徒刑的刑徒,却因为意外客死他乡(往往都是监工打死的),魂魄无法回归故里,所以按我们那里的传说,这样的墓砖怨气都很大。至于那座地塔,可能是因为附近出土的墓砖太多,无法处理,只好在地下修了一座塔来存放无意发现的墓砖。还有那个卡车司机,他一定是又去掘开了那座地塔取砖。至于他的死与墓砖以及地塔是否有因果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