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旧

紫禁城的星巴克

原来的学校不大,系更小,每届毕业十几人到几十人,但是在学校时大多数人都“不省油”,总会有些热闹,小到开水房里的大字报,大到欧洲杯断电引发男女生暴动惊动警察叔叔--不过这些都是校园里的故事。去年,一位同系的师兄因为在解说足球世界杯比赛时大喊“意大利万岁”而丢掉了央视的工作;前几天,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说紫禁城里不该有星巴克,跟着链接联过去,一看是出自另外一位师兄之手,这位师兄恰好也在央视工作。本来,blog 上的言论可以自由随意,经常会有一些骇俗之谈,但是今天早上照例阅读bloglines里订阅的《Economist》 ,却发现Economist专门为师兄的这篇 blog 发了一篇文章:Groundless: Chinese Nationalism versus Western Business 。我倒不反对紫禁城里开星巴克,毕竟,一小间屋子,只要不破坏故宫的整体氛围,留在那里方便游客也是一件好事儿。但是 Economist 的这个题目起的不好。全球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全球随处可见,从欧洲抵制迪斯尼、麦当劳到美国手工业者抵制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再到美国本土小镇为了保护传统杂货铺抵制沃尔马,再平常不过,但是 Economist 一顶 nationalism 的帽子就给中国扣上了,本来是保护本地文化的努力,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重的狭隘的颜色。呵呵,愚见,不如叫做 "Cultual Diversity versus Economic Solidarity" 好:)

Blog分类: 

我读书的 Timeline

呵呵,水木流行的一个新的游戏,在 blogsphere 上传播开来,我也写一下:

0 ~ 3 岁

这会儿还在学说话,好像没有看过什么书,可能看过一些《看图识字》之类的书,教一些简单的汉字。有一件事情记得比较清楚(也可能是老妈以后跟我提起过我才知道并记住的),一看到《看图识字》的"哭"字,我就咧嘴开始哭,可能是因为这个字配了一幅小孩子哭的图片吧。后来老妈把这个字拿白纸糊起来,结果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把白纸撕开,然后看到小孩哭的图片,然后哭,呵呵,小时候好奇心重吧。

3 ~ 6 岁

老爸在厂里订了一些儿童杂志(呵呵,好陌生的一个"厂"字啊,不过我小的时候一切生活都是以"厂"为中心的,good old days :P ),主要是《小朋友》,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杂志了,图片居多,内容挺有趣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几期的封底有中国古钱币的介绍,我开始对收集古钱币起了浓厚的兴趣,到现在也有近二十年了。同时,对于火花、烟标的收集也是从《小朋友》那里看来的。

6 ~ 12 岁

小学阶段。疯狂的喜欢上了《我们爱科学》与《少年科学画报》,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借来N多过刊来看,然后和他一起琢磨着做些小东西,譬如自己做葡萄酒(酵母+葡萄榨汁),虽然做好了有酒味,但是我们两个谁也不敢尝,还被大人骂做糟蹋东西(那时葡萄蛮贵的),做鸟巢,可惜没有一只鸟来我们做好的鸟巢里来住;做电磁体,就是那铜丝绕在一颗大螺丝上,通上电池等等。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让买书,我和他一起买了梁衡写的《科学发现演义》,我们二人看的如痴如醉,对科学家敬仰不已,立志也要做科学家。不过有些地方看得不是很懂,譬如看到书中说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就以为什么都是分子,相互指着对方叫分子。这一套书反复的看到中学,受益颇深。

同时,我们对门邻居家藏有不少的书,总是去借,大多是关于历史与地理的,只借不还,后来又一次邻居家的伯伯出差着急找《全国公路地图手册》,死活找不到,后来还是在我家找到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比较浅白的中国通史,配有插图,忘记是什么名字了,当时很感兴趣。邻居家的小孩儿长我几岁,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画地图(真正的画地图,并非在床上画),我也特喜欢跟着他一起画。一张白纸,一只铅笔,就可以建造一座城市,这里是商场,那里是车站,等等等等,很是有趣,呵呵,更像一种游戏,有时我们还画地图打仗,挺像现在的战棋策略游戏(SLG)的。

这个时期主要看到的是科普读物,以及历史与地理方面的书。常见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都是在这个时候看得。因为我外婆解放前新旧教育都接受过,又教了一辈子的书,所以这个时候教我背了不少古诗词,古文选,还有《幼学琼林》之类的东西,对以后帮助挺大的。

12 ~ 18 岁

中学我没有看过一本武侠小说,主要是太单纯,太听老师的话了,认为看武侠小说是坏孩子的所作所为,老师把它定义为"黄色小说"。

12岁生日的时候老妈的一个同事送了我一本89年版《辞海》,当时兴奋坏了,硬是把一本辞书当作一本普通读物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当时特喜欢上厕所看书,那时家里的厕所还不是马桶,需要蹲着,并且《辞海》好大一本,拿起来很费力,更增加了上厕所的困难,但是仍然乐此不疲。

这时候看书看得比较杂,看了一些名著,中国古代的《三国》、《水浒》、《红楼》什么的看过了很多遍,外国的看了不少科幻小说,一些经典的名著中比较喜欢《茶花女》因为它很薄,当然也很感人;还有萧乾翻译的《好兵帅克》,很喜欢。这时候因为老妈辞了公职下海经商,家里富余了不少,大人平时给的零花钱也很多,大多数都拿去买书了,各种各样的,还有一些《圣斗士星矢》,《侠探寒羽良》之类的漫画。

同时到外婆家过暑假的时候发现一个更大的宝藏。姥爷过世时留下了海量的旧书,成堆成堆的堆在老城的旧房子里,不远乡下的祖宅里,几窑洞的书,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这些还都是经过文革浩劫残留下来的。老妈跟我说破四旧那会儿,她到老家烧书,烧了几天都没烧完才罢手的。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来得及翻看完。

18 ~ 22 岁

大学,英语+外交专业。大家以看英文原著为乐,事实上我只看过三本英文原版的小说:《Love Story》,《Godfather》,《La Dame aux Camélias》。《Love Story》比较短;《Godfather》比较酷;《La Dame aux Camélias》是因为以前就喜欢。其他的杂书看了很多,反正也没什么课,闲着也闲着,天天歪在寝室里看看书,然后和同学一块儿出去晃悠晃悠。学校离国图不远,但是国图借书真得很不方便,所以常到西单图书大厦蹭书看,一看一下午,反正里学校也不远,看到掌灯时分,骑着破自行车回学校,路过西四,还可以顺便吃一碗卤煮火烧过瘾。没有特别喜欢的作者。

后来学了两年德语,突然一天突发奇想去啃尼采德文原版的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悲剧的诞生》)还有 Götzendämmerung (《偶像的黄昏》)等等之类的书,主要是名字听起来比较酷,当然也不可能啃出个所以然来,唯一的好处就是和女生聊天的时候多了几分谈资。

22 ~ 至今

这下倒是过足了读英文书的瘾,每一周光不得不读的就不下十几本,有些比较有趣,有些非常枯燥,不过倒是不得不正儿八经的读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了。偶尔也不得不看看德语的马克思、韦伯。今年年初考 PhD Prelim Exam,是最后一次捏着鼻子看书,二个月的时间,重新看了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斯到马吉亚维利,到霍布斯,到休谟,到洛克,到卢梭,到孟德斯鸠,到马克思,到韦伯,到近现代,到当代的经典著作,然后如同科举考试般坐了7个钟头的考试,告别这些牛人们,因为以后我是搞数学模型的,再用不到劳驾他们了:)同时每天还会看不少中文的书籍,古籍居多,看着玩儿,没什么目的,主要是通过超星。

最喜欢的小说作家,不能免俗,是村上春树,以致于到了美国,还在图书馆里借了英文版的来看。尤其喜欢《挪威的森林》,估计喜欢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和渡边彻很像,我也一样。念文科,学德语,故作高深,实际空虚,喜欢莫名其妙的事情--估计大多20出头的男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

最喜欢的非小说作家,也不能免俗,马克思。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像马克思一样伟大的写书人了。尽管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我不相信他那套东西,但是还是被他的著作折服,真他妈的是个天才!

Free Tags: 
Blog分类: 

从Blog看Blogger的文理科?

呵呵,在Jordin那里读到一种划分blogger是学文还是学理的标准:

1:看其所在的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如果是sina这样大众化的,一般就是文科的。如果在donews,大多应该是理科的。

2:如果有自己专门的域名和空间,自己用word press等架设blog,那此种技术狂人显然是理工科的。

3:看其blog上的设置,如果有很多很花哨的内容,如blogline的blogroll、feedburnner的种子、各种阅读器的订阅连接、Technorati的标志等,都暗示着blog主人是一个web2.0的技术爱好者,理工科的。

4:看其blog的主要内容,如果大都是与技术无关的新闻、法律、文学等,就是文科的;如果喜欢讨论很geek的东西,就应该是理科的。例如安替,虽然曾经是一个程序员,但现在是一个新新闻人,所以算是文科的。

5:如果有人说上面给出的安替blog的链接是无效的,那么此人应该是文科的。而我,可以想办法访问到,那么我必是理科的。

呵呵,不过在我这里却没有一条是准的:

  1. 我不用大众化的BSP,可是我是学文的;
  2. 我有专门的域名和空间,自己用drupal架设blog,可是我是学文的;
  3. 我的blog上有很多花哨的东西,有“feedburnner的种子、各种阅读器的订阅连接、Technorati的标志等”,可是我是学文的;
  4. 我这里geek的东西与历史各占一半儿,可是我是学文的;
  5. 安替的blog我能正常访问,可是我是学文的。

根据逻辑实证主义,Jordin的理论被证伪:)呵呵,其实现在的文理分界已经非常的模糊,以文理为标签实在意义不大。

在Jordin的这篇帖子上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碰到了同门师兄弟Li Dan:

Dan Li @ 2006-01-22 13:31 地址: http://blog.lidan.net

我有自己专门的域名和空间,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自己用MovableType架设blog,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能无障碍访问Anti的blog,可是我是文科的

我煞费苦心才认清楚认证码里的数字,可见我果然是文科的! :)

想起来老摇说的一句话

应该说,圈子真小。:-) 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有N条以上少于M个节点的途径。

说这话的起因是因为我在bbc上看了关于《新京报》的报道,然后就跟着链接去了安替的blog,在安替的blog上看到了老摇的链接,在老摇那里撞见一堆熟人,结果我大发感慨。

世界就是这么小,那天随便的down了一首mp3听,一听耳熟,原来是以前的一位兄弟最近出了一张专辑。上次见他还是在DC附近的阿灵顿高地,我和MM驾车从距他不过10分钟路程的地方去找他,结果迷了路,其间无数次闯入五角大楼被卫兵挡回,还稀里糊涂的开到Arlington Heights附近一条什么河的一个什么岛上去,找到他是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转了足足三个小时,一起在街边吃了河粉。后来他回国了,到了一家港资银行去做“买办”,每天忙正经事儿,也很少在MSN上听到他唱歌了。但是那天居然意外的听到了他的专辑--于是赶紧从书架上翻出他送给我的签名限量版用打折的Sony CDR刻录的CD--说不定是未来的Kurt Cobain呢:)

呵呵,小小寰球。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