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遇稼轩赤壁、斗酒彘肩、风雨渡江

image去年八月的时候读完第十二遍《资治通鉴》,决定不再看《通鉴》了,边际效用递减,再读下去就可惜了一部好书,闲暇的时候读了一些杂书,包括 The Economist给了书评的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其实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独到的见解,比一直很喜欢的《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逊色很多,也许只是我的个人口味,也许是因为以前教学生的时候,一直都用 McNeill 的这本书作教科书,日久生情:)不管怎样,以后估计不会再有机会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了。。。翻看了以前教课、作TA时学生给的评价:

  • GREAT CLASS TAKE WITH PROFESSOR ZENG! He's so nice!
  • When I walked in for our first class discussion, I was so happy to see Kai because h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knowledgeable TAs that I've ever had. He really knows the course material and helps us out with it.
  • Kai is one of the most intelligent, helpful TAs I've had at Northwestern.

算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吧,好在基本上还没有误人子弟(其实也误了,尽管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因为贪图历史唯物主义的简洁美丽,解释历史时候经意不经意间总会给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虽然同时也努力给学生更多元的角度和理论,但是从期末的 paper 来看,学生还是更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是不会被死掉的 ^_^)

以后没有机会站在讲台教历史、政治学、数学、统计或者经济学了,因为马上要去investment bank 作 quant trading,再打交道的大概只有 stochastic calculus, C++ & R, time-series analysis 和孔方兄了,也是一种解放,虽然喜欢教书,喜欢作研究,但是实在厌倦了被可恶的 reviewer 一遍又一遍的逼着 rewrite paper —— 我的paper还没有改好,穆巴拉克都已经下台了,唉,硬是把我的 prediction 给逼成了history  ……

所以华尔街也好,只要模型能产生收益、能赚钱,大概没有人会 care 你的 introduction 部分是否 review了足够多的 literature, 是否把所有的前辈高人都阿谀一遍…… 当然也不会有人再 care 北匈奴最后流落何方,或者秦始皇的百万雄师终于何处 ……

但是这些却已经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至少在我作白日梦的时候(现在作白日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我是驰骋在这样的世界里。。。因为决定不再读《通鉴》,又重新翻起了《二十四史》,我知道这是在食言,所以跳过了前十九史,从《宋史》开始重读。

很喜欢宋朝,记得以前说过无数次,如果可以穿越,最希望到达的目的地是司马温公时代的洛阳和马克斯·韦伯时代的维也纳,也很着迷宋人的笔记,其间的八卦乐趣,远胜于现在的娱乐周刊,但是我却不是很喜欢《宋史》。

元代编纂的《宋史》实在太粗糙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很恰如其分:

其书仅一代之史,而卷帙几盈五百。检校既已难周,又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馀事皆不甚措意,故舛谬不能殚数。

所以以前《宋史》只通读过一遍,如今再读,反而兴趣盎然——大概也可以用边际效用来解释:)

所以我的世界里又会有些新的人物,譬如可怜的翰林学士承旨陶榖,因为生活在没有 Google 的时代,当宋太祖问他比宰相第一等的官职是什么的时候,他竟然回答“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宋时宰相的职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唐代的参知政事的地位是高于同平章事的,因为一知半解而又不能 Google 的陶榖,宋代的副相便被称作参知政事了——副相反而比宰相有了一个更高的职衔;

又譬如幸运的元佑皇后,两次被废,两次复位,不仅躲过了汴京沦陷的浩劫,而且后来又垂帘听政,不由让人感慨塞翁失马,福祸相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那些英雄们,两宋英雄辈出,但是最喜欢的还是虞允文,他是多少读书人心中的梦想 —— 如果明末能有这样一个人物,或者如果史可法能有虞允文一半的才智,也许南明小朝廷也不会如此快的覆灭。也正是清末有一个这样的人物曾国藩,清廷才得以残喘。(其实明末的瞿式耜也能算得上是这样的英雄吧,可惜大势已去)。

英雄之外还有文士,譬如苏东坡,大概也是中国所有文士中最喜欢的一位……

这个如 Matrix 般丰富多彩的世界!

有这样世界的不单单是我,还有辛弃疾: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麟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

青山(李白)赤壁(苏轼)在他的世界里,可以相约酌酒,而他们又在我的世界里“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P.S.:某日对同学说:如果穿越了,一定带上装有股票数据的闪盘,回到30年代,即便是从一块钱开始,现在也要发大财了;同学开始没有明白我在说什么,明白了之后问道:“如果回到30年代,你拿什么来读你闪盘上的数据?”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虚拟世界:)

Blog分类: 

我的 Kindle DX 到了

真是看扫描书的好帮手啊! 拿在手里的感觉比想象中轻很多,测试了一下(用口袋机照的,效果不是特别好):

第一,影印古籍的效果:

IMG_1966第二,竖版图书的效果:

IMG_1958

焦距不太准,下面是近距的效果,非常的清楚:

IMG_1965第三,专业期刊的效果:

IMG_1960IMG_1961IMG_1963上面两张是 AER,下面一张是 IO,很适合用来看paper,图表什么的也没有问题。 真是读书的理想工具啊!    

Blog分类: 

Kindle DX · 金刚经

五月初的时候,曾经问过“可以看扫描 PDF 电子书的阅读器”:

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 Solution?
已经排除的:
[1] 各种 PDA,Smartphone, Ipod Touch, Iphone:打开文件没有问题,就是屏幕太小
,即便是高分辨率的 VGA 的屏幕,看起来仍然非常吃力 (尽管俺在 Touch Pro 上硬是
看完了一本《白夜行》,实在是太费眼了)

[2] Tablet PC: 太沉,即便是不带键盘的 12 寸 Tablet 仍然很沉,抱着一本 2 lb
+ 的东西,一会儿手就软了,更别说散热了;

[3] Netbook: 沉,且不方便;

[4] Kindle 2: 现在政策改了 15 cent per MB,上传一部70 MB 的《李商隐诗歌集解
》要 10 刀了,抢钱啊

[5] Sony 505:似乎对于 scanned pdf 的处理也不尽人意,并且据说翻页的速度很慢

还有什么可选的? @@

说来也巧,当时发帖子的时候不知道 Kindle DX 要上市,发完帖子自己去搜索的时候才看到 Amazon 要推出 Kindle DX,几乎完全符合我的要求,9.7 寸的屏幕,1200 x 824 的分辨率,看扫描的32开书应该绰绰有余了(在手头的 eee PC netbook 大致估摸了一下,netbook 的屏幕是 8.9 寸,分辨率 1024 x 600 的分辨率,旋转屏幕,扫描的 PDF 已经算可以看了),并且 Kindle DX 用的是 e-ink,省电,看书的时候也不刺眼,重量 1.18 lb,比起手头的 12.1 寸的 Fujitsu Stylistic ST5030D 平板电脑,轻了2 lb 多,拿起来应该不算吃力吧,当初买平板电脑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看书看paper方便,所以才买了没有键盘的 Slate,但是发现没键盘非常不方便,同时看书看paper拿在手里又太累,而且烫手。Kndle DX 应该会好一些,并且这个版本的 Kindle 对 PDF 的支持非常的好。

唯一的问题就是价钱了,$489,这样的价钱购买一台大屏幕主流笔记本电脑了(前两天 Lenovo IdeaPad Y-550 比这个还便宜)。唉,抢钱啊,据称,一台 Kindle 2的成本不过 185.49$,可是Amazon却要卖 359$ ... … 虽然 Kindle DX 大后天就要正式的发售了,但是还是决定不跳这个火坑,等等看吧,希望能很快降价:)

其实一些通俗读物,譬如流行的中英文小说,在智能手机上看也挺方便,毕竟可以随身携带,需要排队或者等候的时候,掏出来就可以看,但是这些读物往往都是文本格式的,可以按照屏幕的大小调增字体,重新排版,可是一些扫面的 PDF 就不可以了,网络上有大量扫描的经典中文书籍,譬如中华书局翻印的 57 册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大多还是繁体竖排,在小屏幕上是无论如何都看不了的。

jgj

又譬如上边这部永乐年间内府刻本的《御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写刻具精,清明朗润,就是能够转化为文本,重新用宋体或者微软雅黑显示出来,也会缺少了原书的味道,所以还是希望有一个能够直接显示扫描原本的阅读器。提到《金刚经》,也想再翻翻了,以前匆匆扫过,从未深究,如今又读了片段,感觉大约和彼时不同,呵呵,如是我闻。

Blog分类: 

一个交换旧书的网站:BookMooch

一个刚刚诞生的可以用来交换旧书的网站。交换的程序很简单,把你不想要的书列在网上,然后如果有人需要,你就把书寄给他,然后你就可以得到一个 point,当你发现中意的旧书时,就可以用这个 point 去交换别人的旧书。寄书的运费是由旧书的主人承担的,基本上就是一种互惠的活动,因为别人寄书给你的时候别人也要承担邮费。呵呵,所有的书都是等价的,都只值一个 point ,不过这样的设定也有它的合理之处,同一本书,在不同人的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交换可以使双方都得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像小时候集邮,集火花互相交换重复的藏品一样。有空去掏掏有没有中意的旧书,特别是解放前流落到美国的中文书:)

Free Tags: 
Blog分类: 

我读书的 Timeline

呵呵,水木流行的一个新的游戏,在 blogsphere 上传播开来,我也写一下:

0 ~ 3 岁

这会儿还在学说话,好像没有看过什么书,可能看过一些《看图识字》之类的书,教一些简单的汉字。有一件事情记得比较清楚(也可能是老妈以后跟我提起过我才知道并记住的),一看到《看图识字》的"哭"字,我就咧嘴开始哭,可能是因为这个字配了一幅小孩子哭的图片吧。后来老妈把这个字拿白纸糊起来,结果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把白纸撕开,然后看到小孩哭的图片,然后哭,呵呵,小时候好奇心重吧。

3 ~ 6 岁

老爸在厂里订了一些儿童杂志(呵呵,好陌生的一个"厂"字啊,不过我小的时候一切生活都是以"厂"为中心的,good old days :P ),主要是《小朋友》,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杂志了,图片居多,内容挺有趣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几期的封底有中国古钱币的介绍,我开始对收集古钱币起了浓厚的兴趣,到现在也有近二十年了。同时,对于火花、烟标的收集也是从《小朋友》那里看来的。

6 ~ 12 岁

小学阶段。疯狂的喜欢上了《我们爱科学》与《少年科学画报》,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借来N多过刊来看,然后和他一起琢磨着做些小东西,譬如自己做葡萄酒(酵母+葡萄榨汁),虽然做好了有酒味,但是我们两个谁也不敢尝,还被大人骂做糟蹋东西(那时葡萄蛮贵的),做鸟巢,可惜没有一只鸟来我们做好的鸟巢里来住;做电磁体,就是那铜丝绕在一颗大螺丝上,通上电池等等。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让买书,我和他一起买了梁衡写的《科学发现演义》,我们二人看的如痴如醉,对科学家敬仰不已,立志也要做科学家。不过有些地方看得不是很懂,譬如看到书中说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就以为什么都是分子,相互指着对方叫分子。这一套书反复的看到中学,受益颇深。

同时,我们对门邻居家藏有不少的书,总是去借,大多是关于历史与地理的,只借不还,后来又一次邻居家的伯伯出差着急找《全国公路地图手册》,死活找不到,后来还是在我家找到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比较浅白的中国通史,配有插图,忘记是什么名字了,当时很感兴趣。邻居家的小孩儿长我几岁,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画地图(真正的画地图,并非在床上画),我也特喜欢跟着他一起画。一张白纸,一只铅笔,就可以建造一座城市,这里是商场,那里是车站,等等等等,很是有趣,呵呵,更像一种游戏,有时我们还画地图打仗,挺像现在的战棋策略游戏(SLG)的。

这个时期主要看到的是科普读物,以及历史与地理方面的书。常见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都是在这个时候看得。因为我外婆解放前新旧教育都接受过,又教了一辈子的书,所以这个时候教我背了不少古诗词,古文选,还有《幼学琼林》之类的东西,对以后帮助挺大的。

12 ~ 18 岁

中学我没有看过一本武侠小说,主要是太单纯,太听老师的话了,认为看武侠小说是坏孩子的所作所为,老师把它定义为"黄色小说"。

12岁生日的时候老妈的一个同事送了我一本89年版《辞海》,当时兴奋坏了,硬是把一本辞书当作一本普通读物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当时特喜欢上厕所看书,那时家里的厕所还不是马桶,需要蹲着,并且《辞海》好大一本,拿起来很费力,更增加了上厕所的困难,但是仍然乐此不疲。

这时候看书看得比较杂,看了一些名著,中国古代的《三国》、《水浒》、《红楼》什么的看过了很多遍,外国的看了不少科幻小说,一些经典的名著中比较喜欢《茶花女》因为它很薄,当然也很感人;还有萧乾翻译的《好兵帅克》,很喜欢。这时候因为老妈辞了公职下海经商,家里富余了不少,大人平时给的零花钱也很多,大多数都拿去买书了,各种各样的,还有一些《圣斗士星矢》,《侠探寒羽良》之类的漫画。

同时到外婆家过暑假的时候发现一个更大的宝藏。姥爷过世时留下了海量的旧书,成堆成堆的堆在老城的旧房子里,不远乡下的祖宅里,几窑洞的书,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这些还都是经过文革浩劫残留下来的。老妈跟我说破四旧那会儿,她到老家烧书,烧了几天都没烧完才罢手的。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来得及翻看完。

18 ~ 22 岁

大学,英语+外交专业。大家以看英文原著为乐,事实上我只看过三本英文原版的小说:《Love Story》,《Godfather》,《La Dame aux Camélias》。《Love Story》比较短;《Godfather》比较酷;《La Dame aux Camélias》是因为以前就喜欢。其他的杂书看了很多,反正也没什么课,闲着也闲着,天天歪在寝室里看看书,然后和同学一块儿出去晃悠晃悠。学校离国图不远,但是国图借书真得很不方便,所以常到西单图书大厦蹭书看,一看一下午,反正里学校也不远,看到掌灯时分,骑着破自行车回学校,路过西四,还可以顺便吃一碗卤煮火烧过瘾。没有特别喜欢的作者。

后来学了两年德语,突然一天突发奇想去啃尼采德文原版的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悲剧的诞生》)还有 Götzendämmerung (《偶像的黄昏》)等等之类的书,主要是名字听起来比较酷,当然也不可能啃出个所以然来,唯一的好处就是和女生聊天的时候多了几分谈资。

22 ~ 至今

这下倒是过足了读英文书的瘾,每一周光不得不读的就不下十几本,有些比较有趣,有些非常枯燥,不过倒是不得不正儿八经的读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了。偶尔也不得不看看德语的马克思、韦伯。今年年初考 PhD Prelim Exam,是最后一次捏着鼻子看书,二个月的时间,重新看了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斯到马吉亚维利,到霍布斯,到休谟,到洛克,到卢梭,到孟德斯鸠,到马克思,到韦伯,到近现代,到当代的经典著作,然后如同科举考试般坐了7个钟头的考试,告别这些牛人们,因为以后我是搞数学模型的,再用不到劳驾他们了:)同时每天还会看不少中文的书籍,古籍居多,看着玩儿,没什么目的,主要是通过超星。

最喜欢的小说作家,不能免俗,是村上春树,以致于到了美国,还在图书馆里借了英文版的来看。尤其喜欢《挪威的森林》,估计喜欢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和渡边彻很像,我也一样。念文科,学德语,故作高深,实际空虚,喜欢莫名其妙的事情--估计大多20出头的男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

最喜欢的非小说作家,也不能免俗,马克思。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像马克思一样伟大的写书人了。尽管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我不相信他那套东西,但是还是被他的著作折服,真他妈的是个天才!

Free Tags: 
Blog分类: 

自己做书

自己做的书

是自己做书,不是写书。现在买书非常不方便,虽然网上有些不错的资源,可以down到掌上电脑上看也很方便,但是这些资源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于是就订阅了超星,但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可以舒服的歪着看书(sigh,现在戴眼镜的原因),虽然笔记本电脑也很轻巧,但是散热实在受不了,也不方便,所以就想到了自己做书,其实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现把超星的书打成PDF格式,然后再打印下来。反正现在打印耗材也很便宜,staple经常会送免费的打印纸;网上有可以买到DIY的打印机墨水瓶,打完以后,拿两个长尾夹夹起来,然后把夹子上的铁丝去下来,就成了一本装订好了的书,可以方便的猫在某个角落,一边听下雪,一边看书了:)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