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了Drupal的注册系统

Drupal的本身的注册系统虽然很完善,但是有时用起来会有些不方便,譬如注册以后,密码是用email的形式发送给用户,用户需要这个密码才能登陆。如果是Drupal的blog站点,这样的设置倒也无妨,但是如果把Drupal当作一个社区软件使用,这样的设置就显得有些麻烦,并且如果服务器端不支持邮件发送,新的用户就无法注册了,所以有必要做一些更改,而LoginToboggan模块就可以满足这个需要。它提供如下功能:

1.允许用户使用用户名或是电子邮件登陆。(我这儿把使用电子邮件登陆给取消了,为了避免给用户引来spam)

2.允许用户在登陆的时候自己设定密码

3.允许用户在注册后立即登录

4.在匿名用户禁止访问的页面提供一个登录表单。

5.这个模块提供了两种“登录区块”显示方式:一个是在用户点击“登录”后使用Javascript显示登录表单,第二是在用户点击登录后把用户导引入一个单独的登录界面,完成登录后仍然会转回用户原来浏览的页面。

我这儿已经安装这个模块了,可以试用一下:)

Blog分类: 

收到Flock的测试邀请

flock自带的桌面blog编辑器收到一个flock 0.4.8的测试邀请,自从gmail使用邀请这一套东东以来,这似乎成了新的网络产品的惯例,呵呵,感觉神秘兮兮的。装上Flock试用了一下,基本功能上和Firefox基本一样,不同的是把收藏直接和美味书签(del.icio.us)关联,把图片收藏和flickr关联,另外还有一个桌面blog编辑器,如果把drupal的blog api模块打开,就可以在桌面编写blog,然后点击发表按钮直接发表,类似blogger的功能。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书架功能,凡是在网上看到的好的文字,图片或是链接都可以拖到书架上先放着,写blog的时候直接在拖入blog中就行了,文字会自动加上 blockquote 标签的。简而言之,flock就是整合了del.icio.us,flckr, blog桌面编辑器,tag,多重feed与blog功能的Firefox,用起来还蛮顺手的:)

Free Tags: 
Blog分类: 

李瑞环的新书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读到李瑞环最近写了一部书《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好奇,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呵呵,看来是成长了,先前最厌恶马哲的,大学考马哲简直是字字血泪,现在倒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倍感兴趣起来。)李瑞环的全文没有搜索到,但是搜索到了几条语录,譬如:

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主张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否认开放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来讲,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从外国引进来的。

稍微有些失望,呵呵,不过也大抵在预料中,李瑞环显然是在继续“朴素”辩证主义,算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论吧,不过猜想马克思如果在九泉下读到这本著作,肯定会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庸俗”,像他一贯的那样:)

不知道现在为什么喜欢用“困境”这个词,或许是因为我现在常处在“自以为的艰难”中吧,不过反思一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倒是觉得它常处在困境之中。这样说不是重复“庸俗”的中国的发展之路与马克思主义抵触那个老调,像现在网上流行的自我标榜为“左派”一流的人物:) 而是在想中国到底为马克思主义贡献了什么。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在思考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总要被请出。但是老天无眼,没能让马克思写完《资本论》,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放在那里没有解决,譬如国际贸易,我们现在所能援引的也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关于生产模式与国家间关系的只言片语,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著名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型,但是这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俄国的列宁有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来阐释国际贸易的本质与原理,意大利的格莱姆西有了《狱中书》重新拾起被忽略的意识形态批判,阐释了“霸权”(in Gramscian sense)对构成贸易关系的影响,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充分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主义工具,法国的年鉴学派和美国的沃勒斯坦则有世界体系理论,还有西方盛行一时的依附理论。。。马克思主义哺育出了如此丰富的学术传统并被他们发展充实,可是这里面却没有中国理论家的影子,我们大致在走两条路,先是马克思主义原教旨主义--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发展;然后是朴素马克主义,于是有了《矛盾论》,黑白猫论,和李瑞环的这本新书 -- 当然这些也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

Blog分类: 

野丫头

一分钟以前还在桌子上装乖巧

一分钟后就去欺负胖胖

胖胖的主人去德国开会了,于是胖胖又来到了我们家。刚来时,蛋花(现在妮妮的大名)还是像上次一样的欺负他。但是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原本极其懒惰的胖胖现在变得灵活多了,经过历次鏖战的洗礼,现在他也再也不一味的退缩,有时还会主动进攻蛋花。而蛋花毕竟是练家子,风浪里过来的,自然不会畏惧,每每与胖胖缠斗甚欢,即便是到了深夜也依旧兴致盎然。我们楼下的同学一定不胜其烦(在此道歉^_^),因为总能在夜里听到重物落地的噪音--那是蛋花把胖胖摔过头顶落地的声音--以后一定努力控制不让他们再在晚上打架:)蛋花虽然只有胖胖的三分之一那么打,可是打起架了凶猛异常。这不,前一分钟还在我的案头上倚着,一边装淑女,一边慵懒的拨弄着我的钢笔,后一分钟看到胖胖从桌下路过,就一个箭步冲下桌子,跳在胖胖的背上咬住他的脖子,这个场景总能让我想起以前动物世界的片头,非洲大草原,狮子捕猎角马。不过两只猫还都比较“理性”,他们俩打架不过是为了消遣,很少有被打哭的:)

Blog分类: 

制作新的Drupal主题

<

p>

测试站点制作新的Drupal主题,主要是受Zen Garden和先前那个Drupal主题网站的影响,希望完全使用CSS控制主题,把主题简化为CSS和相关图片,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简单的把Zen Garden所有的CSS设计转换过来(除了那几款令人厌恶的日本武士道主题),呵呵,这只是一个预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

Free Tags: 
Blog分类: 

历史的困境:军队的悖论

 (有15分钟的闲暇,写一篇blog自娱)
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从历史的开始就是一个悖论:国家为了保护自己而创建的军队事实上却构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胁。在中国的历史上(当然不限于中国历史)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权者,并且延续到了今天。每个皇帝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处境:军队太弱小,则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军队太强大,则担心军队造反无法制约。任何一支可以抵御外敌的军队同时也可以轻易推翻它的君主。

这个困境在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秦统一的末期,在对楚的用兵上曾经有一次著名的争论:李信认为灭楚20万军队足以敷用;而王翦坚持必须动用全国60万军队全力攻楚。秦始皇经过一番考虑,选择了李信的建议。史书上一般的解释是秦始皇喜欢李信年少壮勇(用现在的话说是年轻有魄力),认为王翦年老胆小,所以选择了李信,《史记》上也说,秦始皇听了两人的方案评价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而王翦因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所以告病还乡。 但事实上,真正促使秦始皇选择李信的是他对军队的担忧:如果把全国的军队都给了王翦,他带着军队造反了怎么办?但是他并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而王翦也意识到秦始皇的真正疑虑,担心自己的建议会被秦始皇当作谋逆的征兆,所以告病回乡以求自保。这个“告病回乡”并非是认定李信必败而在那里摆谱等待复出,更重要的是为了消除始皇的疑虑,用前几天讨论过的博弈论的语言说,是在发送一个信号:我并无反意。

李信真的败了,秦始皇不得不再求助于王翦。如果王翦真的想造反,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是王翦并没有反心,所以他反而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消除始皇对他的疑虑。他想到了一个方法:

“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王翦再次signaling,做出一副浅薄贪心胸无大志的样子,在战争前索要封赏。但当部下问他为什么索要无度时,他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如果秦始皇真的非常不信任王翦,王翦的这些信号是毫无意义的,秦始皇可以认为这是王翦为了掩盖自己的造反企图而故意装出孬种的样子(这样装孬种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 譬如刘备种菜,司马懿装傻,还有不叫的鸟楚庄王)。但是由于秦始皇对王翦还是比较信任的,听到了王翦的索要后估计也意识到了王翦的担心与用意,这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所以才有“始皇大笑”这一出 ---- 贝叶斯均衡。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开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皇帝们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应对这个关于军队的困境,譬如把军队部署到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类似古罗马);用禁军控制边防军(类似西方用总统卫队制衡正规军);缩减常规军使用民兵(类似早期的美国和现在的瑞士);限制军人的出身从而控制军人的效忠(类似欧洲只许贵族参军,或是后来的法国的只有天主教徒才能参军),把军队划割成比较小的单位相互制衡(类似奥斯曼土耳其),加强军队的分工(类似现代西方军队),使用宦官监军(类似19世纪欧洲的秘密警察),派文官参与军务(呵呵,现在我们也在搞这个),增加统治的合法性从而提高军队叛乱的成本(现在西方民主国家强调这个)等等。。。(time is up,待续)

Blog分类: 

《神话》最精彩的部分

其实是它结尾那首MTV,歌写得不错,成龙唱得好听的,金喜善哼哼得也悦耳。电影其实剪辑成MTV那么长也就够了因为电影本身实在不怎样好看,除了金喜善和那个印度MM以外。

首先,故事情节本身太过老套,类似的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多,比较著名的有张艺谋和巩俐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周润发和林青霞的〈梦中人〉,在加上古天乐的〈寻秦记〉,所以就情节本身,〈神话〉并没有什么新意,特别是在yy小说横行的今天,〈神话〉编剧的那一丁点想象力实在让人觉得有些可怜,看了一个开头,我就在想不会又是发现了秦始皇陵,然后里面又有人吃了长生不老药没有死吧,结果果不其然。

其次,电影的制作太差。关于秦朝题材的电影,经过了〈刺秦〉,〈英雄〉之后,不下点血本是打动不了观众的,要么拼人拼道具,要么拼电脑技术。〈神话〉开头的场面希望做的宏大,但是一点都不宏大,甚至连〈东周列国志〉或是〈三国演义〉的场面都不如,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几杆枪。本来很多可以很壮观的场面都给弄砸了,咱比不过〈特洛伊〉大海千舟竞发的电脑特技,咱总该不缺人吧?好歹两军对垒的时候多上些人让观众过把眼瘾吧。还有道具,电影中间赵高派人围捕徐贵、蒙毅一节,一群人拿着玩具般的小弓箭射啊射啊的,远没有〈英雄〉里面蹶张弩万弩齐发壮观(btw,既然是埋伏战,用弩也很合理啊)。于荣光的那个道具更搞笑,瞅着那架势,怎么着也该是一张大型弩机吧,结果却是一张大型玩具弓,你说这个武器岂不是要把人给捉弄死,你不能张早了,不然敌人还没有到,撑着这张弓能把人累死;你也不能张晚了,不然敌人都跑过去了,你还没有张开弓呢。看着于荣光可怜兮兮的咬着牙张着这张弓真让人觉得于心不忍。既然要拍“史诗”,好歹道具上要下些功夫吧。还有关于朝鲜公主的处理,咱们都知道这是商业戏,也要开拓韩国市场的,但是不能整的那一群人都像〈大长今〉一样的造型吧,非要这样的话不如把时间搞到明朝去好了:开头的韩国武士换成倭寇,赵高换成刘瑾或是魏忠贤...:)

其三,成龙不适合拍古装武打,不适合拍言情戏。不知道为什么,成龙的古装总让人觉得不自然,还有他的武打设计,可能是因为前天刚重温过〈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的原因,怎么看怎么别扭,没有李连杰玩得那些潇洒;最后的生离死别成龙演绎得也不感人,怀念张国荣在〈倩女幽魂1〉里与聂小倩最终别离的场景。

呵呵,不过电影里金喜善和那个印度MM还是比较PP的,比较有趣的一段是传送带上那一段,比较有成龙搞笑武打的风格。

Free Tags: 
Blog分类: 

五六十年代的曹操辩论

超星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搜到很多书店里已经买不到旧书。建国初刊印的一些书籍,本来印数就不多,又经历了一次文革,能留下来的就更少了,往往只有国家图书馆和一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才有收藏,有的又不容易借出。前几天在超星上浏览旧书,发现一册196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曹操论集》,这本书以前听说过,因为现在我们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那本书里记录的讨论。这些讨论最初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讨论的缘起是郭沫若59年1月一篇关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文章里给了曹操很高的评价,紧接着翦伯赞发表了《应该给曹操恢复名誉》一文,于是便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从一月到七月发表的文章有130多篇,而《曹操论集》这本书便是收录了当时大讨论的精华。

文集里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譬如郭沫若,翦伯赞,吴晗,谭其骧等,所以看起来比较“过瘾”。而那个时代又正值“百家争鸣”,大家的言论与观点还都比较自由,譬如有人在文章里骂黄巾起义军并无什么特别“革命”的地方,不过“有奶便是娘”罢了,黄巾军里有依附过袁术或是孙坚的,如汝南黄巾何仪、刘辟等;甚至还有保护过皇帝的,譬如胡才、李乐、韩暹那一支,当然更重要的是曹操手下的“青州兵” ,所以看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先进性--如果再过十年,估计没有人敢这么说了。

还有资料的考证,那个时代的学者大多新旧式教育都接受过,既通国学又受过西学的洗礼,对于资料的考证还是比较细心的,譬如对于曹操杀人的考证。后人对曹操的指责之一就是杀人太多,引用的主要例证是打败陶谦那次,但是有人指出这很与可能是后世史书编写的偏见。以陶谦这次为例,《魏志·陶谦传》上的记载是:
“初平四年,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这里只是说陶谦战败士兵死者万数。但是到了《曹瞒传》里却变了样: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魏志·荀彧传》注引)

对比一下,“兵”变成了“男女”,“万数”变成了“数万”,战死或是淹死成了“坑杀”,两项记录差别太大,很难说那一项更贴近史实,但是考虑到《曹瞒传》乃是孙吴的人做的,可能会故意贬损曹操--这只是猜测。但是到了范晔的《后汉书》,他却只采用了后者,并加以夸大: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

“男女数万”又变为“男女数十万”,又加了十倍,后来《后汉书》的说法被《资治通鉴》采用,反而更为流传。

还有曹操杀孔融及其二子一节。《世语》上说:“融二子,皆龆龀。融见收,顾谓二子曰:“何以不辟?”二子俱曰:“父尚如此,复何所辟!”以为必俱死也。” 这里只是说孔融的两个儿子认为自己肯定也会被杀的,但是并没有说曹操杀了他们。但是孙盛的《魏氏春秋》却肯定二子“具见杀”,所以裴松之批判孙盛说他随便加入了自己的猜测,“好奇情多, 而不知言之伤理”,但是到了《后汉书·孔融传》曹操坐定了杀孔融二幼子,情节也被夸大了许多倍。

呵呵,有趣的地方不能一一细说,不如down来一读:)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