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eng's blog

大航海时代 1

(写在开始玩《大航海时代Online》之前^_^)。
"启帆!"
时间从1433年开始。这一年,郑和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航,或者更准确的说,郑和在他最后一次远航中完成了他的一生,因为他在这次航行的归途中客死古里(现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泽科德),从这一年起,中国便黯然的退出海洋,退出了即将来临的大航海时代。但是,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故事的主角们正急不可耐的等待着这个时代的到来。

1433年的欧洲

四年前,一个女人拯救了骄傲的法兰西人(这个称呼才刚刚出现),但是两年后她却在法王的漠视下无助的被敌人烧死。不过,在这场已经进入尾声的百年战争中,法国人逐渐走起运来,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他们将赢得这场战争,并把英国人赶回海峡的那一边,英国在大陆的落脚点将仅剩下加来港。在这之后法王将继续推进统一国家与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会陆续兼并掉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等贵族领地,为以后的大航海时代积蓄力量。

英国虽然解恨的烧死了贞德,但是仍然无法挽救它在百年战争中颓势。它最终会输掉这场战争,退出欧洲大陆,并在紧接着之后开始内战--玫瑰战争。在这场内战中,老的封建世家将自相残杀殆尽,五六十位子爵以上的贵族、数以千计的中小封建领主,以及近十万的封建家兵将死于这场战争。这场内战也将为随后都铎王朝的专制以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扫清障碍。

这时的荷兰还在四分五裂之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将在一年后由美第奇家族建立僭主政治,这个家族后来一位驻西班牙塞维利亚商务处的经理将成为大航海时代最耀眼的英雄之一,他的名字时至今日仍然频繁的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他就是亚美利加。威尼斯在半个世纪前打败了热那亚,一度雄地中海,但是此时它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压力,以后的二百年里它将在与奥斯曼的持续海战中度过,并丢掉在巴尔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殖民地。拜占庭帝国此时正蜷缩一隅,苟延残喘的等待着它最后的命运。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持续了8个世纪"收复失地运动"也已经接近尾声。半岛上出现了三个大的基督教国家--阿拉贡、卡斯蒂利亚与葡萄牙,同时半岛上还存在着最后一个穆斯林国家格拉纳达。前两者在四十多年后将会因为一桩婚姻而合并并最终灭掉格拉纳达,建立起一个赫赫有名的国家--西班牙。而这个时代的领衔主角葡萄牙此时即将开始一次极具挑战意义的远航。

Blog分类: 

收到了 Google Spreadsheets 的邀请

spreadsheets_sm.gif昨天 Google 推出了它的在线 Spreadsheets 工具,也就是一个类似微软 Office Excel 的工具,兴冲冲的跑去想试一下,结果发现还是老样子,需要邀请,所以留了gmail的帐号,结果今天就收到了邀请,呵呵,这个邀请搞得也太做作了。试用了一下,有Excel的一些简单的功能,可能唯一的卖点就是在线 + 可共享了, 现在协作是主流,所以很多在线服务都强调协作性,包括开源软件的开发。说到协作,发现中文的开源软件似乎很少,呵呵,这倒不是说中文软件缺少开源协作精神,只能说明这些项目的支持者(Sponsor)太少了,那句老话:软件是开源的,但是编写程序的人却需要基金的支持。Mamboo的纠纷就是源自开发者与支持基金的矛盾。呵呵,回到Google的Spreadsheets,似乎拿它也没什么用处,虽然它支持的函数的种类也停多的,但是毕竟没有Excel顺手,不过倒是可以用它配合Google Notebook以及Google Writely搭建一个移动的工作平台,呵呵,试试吧。另外,听说Google的Picasa也要搞在线服务了,据说是Flickr那样的,呵呵,拭目以待。

Blog分类: 

暑假开始了!

虽然现在还是 final week,但是我的暑假已经提前到来:)其实从上个周末10点起,暑假就开始了,因为10点的时候完成了这个学期最后一个官方任务,把学生的成绩汇报给教课的老师。这门课的老师急着去俄国开会,所以在 reading week 的周末就催着TA们把 final paper 批改完了。呵呵,说起 final paper,有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这篇文章的题目一共有三个问题:1)为什么新自由主义会于70年代末在全球盛行起来;2)为什么新自由主义导致了现在全球性的危机;3)讨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然后给出你的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结果一个学生很认真的讨论了现在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譬如青少年犯罪、贫富差异等,然后很严肃的给出答案:只有上帝才能拯救这个世界。然后滔滔不绝的论证了一番,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呵呵,或者信仰真的能解决问题吧,记得看过一本书,在纳粹集中营里顽强活下来的只有两类人:共产主义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前者坚信法西斯德国一定会被打败,然后乐观的活了下来;后者相信上帝一定不会遗弃他们,也乐观的活了下来。而其他很多人却死于绝望。

完成了官方任务,又忙了几件杂事儿,赶在 deadline 前交了几篇 paper proposal。郁闷的是在 Peace Science Society 那里遇上了些麻烦,通过它的网站提交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提纲,结果一点击"提交"就出错,一个常见的 asp 错误,所以就写信给那个网站的网管,希望他快些修正这个错误,结果他一直没有弄好,只好拿电子邮件寄给他,却又收到了"Delivery has been delayed"的自动信息,不知道能不能赶上 deadline 了,PSS 的年会还挺有趣的,可以看到研究战争的最新的结果,暑假可以继续捣腾捣腾它的那个War Correlation II database。呵呵,想起了这个database的一则8卦:学者们利用这个database通过回归,发现的一条重要的规律是:在历史上,不接壤的国家发生战争的几率要远远低于接壤的国家 -- 这个发现被很多不搞计量的学者嘲笑。不过这个database也做出了不少有趣的结果,最著名的当属民主和平论了:民主国家从不与民主国家开战。

然后昨天听了这个学期最后一次周一例行报告,是一个华人教授做的关于议会选举的模型,当他被问起为什么需要某个 assumption 的时候,他回答 because it's beautiful ,把大家都逗乐了。今天完成了最后一件事情,熬了一个通宵,把写出来的东西发给了我的chair,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尽情的拥抱暑假了。天已经亮了,在想是不是下去玩会儿滚轴,昨天傍晚才跟MM学会的:)

Free Tags: 
Blog分类: 

二个重要模块升级 + 一个新的模块

Spam模块的4.7版本终于发布了,在这个垃圾横飞的互联网星球上,方便人们交流的comment,trackback等功能很容易遭到垃圾信息的侵袭,一夜之间可能突然多了上千条色情网站广告的评论,让人不胜其烦。而 Drupal 的Spam 模块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 4.6版本下使用起来的效果非常好,但是 4.7 版本的开发直道上周才完成,在这里可以下载,由于许可的问题,这个模块无法在Drupal的主站下载。注意安装以后需要运行 update.php 来升级旧的数据库。

另外一个今天有了新的更新的模块是 Trackback 模块。但是还没有 4.7 的正式版,我试了一下已经可以用了,但是需要自己写一个升级旧的数据库的脚本,我写了一个,如下,保存为 trackback.install 放入 trackback 的目录下即可。

但是我现在没有启动 trackback 模块,因为随着 google blog search 与 technorati 的发展,似乎自动的 backlink 要比手动的 trackback 要好用一些。

最后一个Comment Info 模块,功能不多,但是却很实用,方便匿名访客书写评论,如果一个访客在你的blog留过言,下次再留言时可以不用再重新填一遍个人信息。留言下面多出了一个Save my Comment Information for next time,如果勾选,下次留言将无需再次填写信息。

Blog分类: 

Web 2.0 时代的恋爱战略

singlestatlogo.gifTech Crunch看到一个特别有趣的网站:SingleStat.us。说这个网站是干什么的之前先讲个故事:苹果是男生,桔子是女生,苹果和桔子是好朋友。苹果有些喜欢桔子,但是不知道桔子是不是有男朋友,如果冒冒失失的去追去桔子,很可能发现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不仅自己尴尬,也许还会少了一个好朋友 -- 这是从苹果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对于苹果恋爱大业的影响。换个角度,桔子和苹果是好朋友,桔子也有些喜欢苹果,桔子还是单身,但是苹果不知道桔子是单身,但是桔子又不好意思告诉苹果自己是单身 -- 从桔子的角度看,尽管她是informed的,她仍然无法把信息传递给uninformed的苹果,有一个信息转递的问题。OK,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有一个mechanism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有了 MySpace.com,查询一下好友的profile,就知道她/他是不是单身。但是问题还没有结束。

State of World 总是在变的,桔子曾经不是单身,但是从某天下午2点半起又变成单身了。如果桔子只有苹果这一个好友以及潜在的追求者,这没什么问题,最多是好事多磨,总有一天苹果会发现这个变化,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如果桔子还有其他的好友以及潜在的追求者,问题就复杂了,谁先发现桔子的status发生了变化,谁就有了先机,可是怎么知道这个status的变化呢?这就是为什么有 SingleStat.us了。填入你的好友的MySpace的url,一旦她的status发生了变化,SingleStat.us就会自动email你这则新的信息。孙子曰:兵贵神速。又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web 2.0时代为你提供信息战略。

不过我觉得挺无聊的,有这工夫,还不如去路边摘一朵雏菊,一瓣一瓣撕下花瓣:"He/She Loves Me, He/She Loves Me Not" 数一数,或者更复杂些:Il / elle m'aime un peu, beaucoup, passionnément, à la folie, pas du tout,就像Audrey Tautou的电影一样:)

He_Loves_Me_He_Loves_Me_Not.jpg

Blog分类: 

从现在的角度看《孙子兵法》

呵呵,看到关于《孙子兵法》无用的讨论,凑过来聊两句。《孙子兵法》在现在而言,很大程度上是战略与决策学(Strategy & Decision Science)研究的范畴,套用一句俗语,《孙子兵法》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而不是具体的告诉你在战场上一步一步该怎么做的手册。任何Step by Step的战争手册都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技术的限制的,譬如具体的排兵布阵,只有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以及时代下才有用,在北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阵法拿到南方去剿灭倭寇未必管用,北宋与金对时的战争手册,到了清末与西方列强交锋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帮倒忙,虽然战争手册可能非常的详细,但是使用的范围太狭窄,而《孙子兵法》则是在努力系统的总结一些更为广泛的规律。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每次都在理想状态下从你们家二楼的阳台往下仍"理想"的垃圾,自由落体,多扔几次,凭着经验可以写本手册《从我家二楼阳台在理想状态下扔"理想"垃圾的落地时间》,这本手册对于你们二楼的邻居很管用,但是在你们楼其他楼层的住户那里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个时候牛顿运动定理就更有用处了,《孙子兵法》之于具体的战争手册就像牛顿运动定理之于《从我家二楼阳台在理想状态下扔"理想"垃圾的落地时间》,各有各的用途。

瞎扯了这么多,来点儿科学的。杜克大学的牛铭实与加州理工的 Ordeshook 94年在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上发表了一篇 " A Game-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Sun Tzu's The Art of War ",以现代博弈论的观点来评价《孙子兵法》,下面是摘引的他们Abstract:

The thesis of this essay is that he [Sun Tzu] can be credited with having anticipated the concepts of dominant, minmax, and mixed strategies, but that he failed to intuit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e notion of equilibrium strategies. Thus, while he offers a partial resolution of 'he-thinks-that-I-think' regresses, his advice remains vulnerable to a more complete strategic analysis. In judging Sun Tzu's contribution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trategy, however, we should keep in mind that resolving circular reasoning in some circumstances requires the use of advanced principles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s, and so we should not be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Sun Tzu's treatment of information is incomplete. Indeed, we should marvel at the fact that he understood intuitively as much as he did.

简而言之, 从intuitive的角度来看,孙子基本上已经做到极致了,你总不至于希望他老人家在2500年前就彻底构建现代决策学的形式基础吧? 呵呵。

另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在讨论中被骂做无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没什么意义,可是95年的时候,加州伯克里一位同学阐释这7个字的文章几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研究,此人现在也已经是让人高山仰止的牛人了,呵呵,经典的力量:)

Blog分类: 

Word 2007的一项实用功能:Citations & Bibliography

Office2007_Citations.gif呵呵,如果你用LaTex写 paper,这个功能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不过如果你主要是用 MS Word 写 paper,这个功能就很实用了,因为它相当于整合了EndNote 的功能,可以直接在Word 中管理你的Library & Bibliography,昨天写proposal的时候试了一下,挺方便的。美中不足的是无法像EndNote一样直接连接网上的reference资源,也无法直接导入EndNote的library,不过估计等 Word 2007 正式发布的时候,相关的服务就该齐备了。

Blog分类: 

我读书的 Timeline

呵呵,水木流行的一个新的游戏,在 blogsphere 上传播开来,我也写一下:

0 ~ 3 岁

这会儿还在学说话,好像没有看过什么书,可能看过一些《看图识字》之类的书,教一些简单的汉字。有一件事情记得比较清楚(也可能是老妈以后跟我提起过我才知道并记住的),一看到《看图识字》的"哭"字,我就咧嘴开始哭,可能是因为这个字配了一幅小孩子哭的图片吧。后来老妈把这个字拿白纸糊起来,结果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把白纸撕开,然后看到小孩哭的图片,然后哭,呵呵,小时候好奇心重吧。

3 ~ 6 岁

老爸在厂里订了一些儿童杂志(呵呵,好陌生的一个"厂"字啊,不过我小的时候一切生活都是以"厂"为中心的,good old days :P ),主要是《小朋友》,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杂志了,图片居多,内容挺有趣的。印象比较深的是有几期的封底有中国古钱币的介绍,我开始对收集古钱币起了浓厚的兴趣,到现在也有近二十年了。同时,对于火花、烟标的收集也是从《小朋友》那里看来的。

6 ~ 12 岁

小学阶段。疯狂的喜欢上了《我们爱科学》与《少年科学画报》,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借来N多过刊来看,然后和他一起琢磨着做些小东西,譬如自己做葡萄酒(酵母+葡萄榨汁),虽然做好了有酒味,但是我们两个谁也不敢尝,还被大人骂做糟蹋东西(那时葡萄蛮贵的),做鸟巢,可惜没有一只鸟来我们做好的鸟巢里来住;做电磁体,就是那铜丝绕在一颗大螺丝上,通上电池等等。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让买书,我和他一起买了梁衡写的《科学发现演义》,我们二人看的如痴如醉,对科学家敬仰不已,立志也要做科学家。不过有些地方看得不是很懂,譬如看到书中说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就以为什么都是分子,相互指着对方叫分子。这一套书反复的看到中学,受益颇深。

同时,我们对门邻居家藏有不少的书,总是去借,大多是关于历史与地理的,只借不还,后来又一次邻居家的伯伯出差着急找《全国公路地图手册》,死活找不到,后来还是在我家找到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套比较浅白的中国通史,配有插图,忘记是什么名字了,当时很感兴趣。邻居家的小孩儿长我几岁,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画地图(真正的画地图,并非在床上画),我也特喜欢跟着他一起画。一张白纸,一只铅笔,就可以建造一座城市,这里是商场,那里是车站,等等等等,很是有趣,呵呵,更像一种游戏,有时我们还画地图打仗,挺像现在的战棋策略游戏(SLG)的。

这个时期主要看到的是科普读物,以及历史与地理方面的书。常见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都是在这个时候看得。因为我外婆解放前新旧教育都接受过,又教了一辈子的书,所以这个时候教我背了不少古诗词,古文选,还有《幼学琼林》之类的东西,对以后帮助挺大的。

12 ~ 18 岁

中学我没有看过一本武侠小说,主要是太单纯,太听老师的话了,认为看武侠小说是坏孩子的所作所为,老师把它定义为"黄色小说"。

12岁生日的时候老妈的一个同事送了我一本89年版《辞海》,当时兴奋坏了,硬是把一本辞书当作一本普通读物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当时特喜欢上厕所看书,那时家里的厕所还不是马桶,需要蹲着,并且《辞海》好大一本,拿起来很费力,更增加了上厕所的困难,但是仍然乐此不疲。

这时候看书看得比较杂,看了一些名著,中国古代的《三国》、《水浒》、《红楼》什么的看过了很多遍,外国的看了不少科幻小说,一些经典的名著中比较喜欢《茶花女》因为它很薄,当然也很感人;还有萧乾翻译的《好兵帅克》,很喜欢。这时候因为老妈辞了公职下海经商,家里富余了不少,大人平时给的零花钱也很多,大多数都拿去买书了,各种各样的,还有一些《圣斗士星矢》,《侠探寒羽良》之类的漫画。

同时到外婆家过暑假的时候发现一个更大的宝藏。姥爷过世时留下了海量的旧书,成堆成堆的堆在老城的旧房子里,不远乡下的祖宅里,几窑洞的书,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这些还都是经过文革浩劫残留下来的。老妈跟我说破四旧那会儿,她到老家烧书,烧了几天都没烧完才罢手的。唯一可惜的是当时没有来得及翻看完。

18 ~ 22 岁

大学,英语+外交专业。大家以看英文原著为乐,事实上我只看过三本英文原版的小说:《Love Story》,《Godfather》,《La Dame aux Camélias》。《Love Story》比较短;《Godfather》比较酷;《La Dame aux Camélias》是因为以前就喜欢。其他的杂书看了很多,反正也没什么课,闲着也闲着,天天歪在寝室里看看书,然后和同学一块儿出去晃悠晃悠。学校离国图不远,但是国图借书真得很不方便,所以常到西单图书大厦蹭书看,一看一下午,反正里学校也不远,看到掌灯时分,骑着破自行车回学校,路过西四,还可以顺便吃一碗卤煮火烧过瘾。没有特别喜欢的作者。

后来学了两年德语,突然一天突发奇想去啃尼采德文原版的 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悲剧的诞生》)还有 Götzendämmerung (《偶像的黄昏》)等等之类的书,主要是名字听起来比较酷,当然也不可能啃出个所以然来,唯一的好处就是和女生聊天的时候多了几分谈资。

22 ~ 至今

这下倒是过足了读英文书的瘾,每一周光不得不读的就不下十几本,有些比较有趣,有些非常枯燥,不过倒是不得不正儿八经的读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了。偶尔也不得不看看德语的马克思、韦伯。今年年初考 PhD Prelim Exam,是最后一次捏着鼻子看书,二个月的时间,重新看了从古希腊的修昔底德斯到马吉亚维利,到霍布斯,到休谟,到洛克,到卢梭,到孟德斯鸠,到马克思,到韦伯,到近现代,到当代的经典著作,然后如同科举考试般坐了7个钟头的考试,告别这些牛人们,因为以后我是搞数学模型的,再用不到劳驾他们了:)同时每天还会看不少中文的书籍,古籍居多,看着玩儿,没什么目的,主要是通过超星。

最喜欢的小说作家,不能免俗,是村上春树,以致于到了美国,还在图书馆里借了英文版的来看。尤其喜欢《挪威的森林》,估计喜欢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和渡边彻很像,我也一样。念文科,学德语,故作高深,实际空虚,喜欢莫名其妙的事情--估计大多20出头的男生都会有类似的感觉。

最喜欢的非小说作家,也不能免俗,马克思。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再出现像马克思一样伟大的写书人了。尽管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我不相信他那套东西,但是还是被他的著作折服,真他妈的是个天才!

Free Tags: 
Blog分类: 

中国,俄国与全球经济的讨论的总结(3)

<

p>

B 教授把一切的原因归结的两国政治精英对改革的不同态度。他认为俄国虽然早在1985年就开始了改革,但是由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仍以超级大国自居,不愿完全的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导致了苏联改革的不彻底;而相反,中国的自改革开以来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积极学习西方,因此才有了今日的成就。这个解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令人失望的,难道仅仅是政治精英的态度问题?

B 教授的论点成为后来发言提问时的焦点。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问到,苏联解体后,俄国连休克疗法这种狠招都用上了,难道还不能说明学习西方的决心么?B 教授回答说各级的官僚未必积极执行这样的改革;又有人问到,那美国的态度呢?在中国刚开始发展的10年中,美国是大力支持的,而苏联尽管努力向西方示好,但是仍然未得到西方的有利帮助,俺也发问:如果是政治精英决定一切,那为什么在苏联的改革政策没有成效的情况下,政治精英并没有改进政策?左派老师更是问的一针见血,他说在B教授的观点中一点看不到"政治"的影子,B 教授显然忽略了基于不同利益基础上的权力的冲突。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又紧接着发问,中国支持私有企业的发展也是90年代以后才有的政策,之前中国的私有企业不过是个体户而已,也就是说中国在改革的初期也并没有完全照搬纯粹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为什么B教授以此来解释中俄发展的差异呢?还有人说到,在冷战时期一个人问当时的西德总理,几十年后能够崛起的世界大国会是苏联还是中国,西德总理毫不犹豫地说是中国,从这个角度看发展问题,是不是有比政治精英更深刻的文化或是结构的原因?

可惜 B 教授并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总的感觉,他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却无法解释这个问题。那究竟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请听下回分解^_^)


Blog分类: 

《二十四史全译》与网络读书时代

前几天,fufu提到了新出齐的《二十四史全译》,想到网上搜索一下背景介绍,结果 Google "二十四史全译"的第二个结果,却是一篇反对这部书的文章《"全译"到此打住!》,它的主要观点是:

《二十四史全译》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那么,什么人需要看懂二十四史?粗略一分,有两种人:一是学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二是爱读历史、喜欢历史的人。看懂二十四史,应是学历史、研究历史者应有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二十四史都看不懂,那就难说了!如果做历史研究,引用史料总不能注"全译"本为出处吧!如果因原文读不懂,又去看全译本,相互比照,又怎么做研究呢?至于那些爱读历史和喜欢历史的人,又有多少人需要通贯古今地读《二十四史全译》?如果只为知道历朝史事,那还不如读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呢!再说,这套书印制装潢非常讲究,价格肯定不菲,报道中未提售价,我想虽然不是天价,也不是一般想看懂二十四史的平头百姓所能承担得了的,即使高价低售,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即以我为例,是在高等学校执教50 多年的资深教授,月入不过3000元挂零,加上点小稿费,不出4000元,如果不做任何支出,不知要积累几年才能有资格问津。因而这套书除馈赠有关单位和人物外,只能由收藏家和大款们购入,也就是那编好号的800套。难以统计,这些购书者中究有多少人能读,又有多少人能通读。最后的命运,也许落到装点厅堂,供高朋贵友指点椟与珠而已。这不无异于违背从事者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的初衷吗?

呵呵,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首先,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史籍更方便全世界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譬如对于一个外国的社会科学学者,熟练的掌握现代汉语已经难得,要想通晓文言文则是难上加难了。我的一个做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美国同学常会拿一些古文的史料来和我讨论其中的含义,尽管他熟悉现代汉语,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理解古代汉语。这就好比我们读英语的书籍一样,譬如古英语,譬如《Beowulf》,即便是英语专业的人也很难读懂它,引用一段:

Hwæt! We Gardena in geardagum,
þeodcyninga, þrym gefrunon,
hu ða æþelingas ellen fremedon.
Oft Scyld Scefing sceaþena þreatum,

所以把它翻译成现代英语是必要的,就好比《二十四史》的翻译,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研究史料本身,很多人不过是希望使用它、分析它,所以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历史对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为什么爱读历史的人就只能看蔡老头儿的通俗演义而不能看原味儿的史籍?呵呵,看不起俺们草根儿啊:)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时代,读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这部书卖得有多贵,因为超星上已经收录了,因此可以看到这些书的不仅仅是大款们:)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