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维基百科与猪肉桶政治

以前在一篇 blog 中批评过维基百科把 Pork Barrel Politics 翻译为“猪肉桶政治”,因为这样翻译,虽然“信”不是问题,“达”却是个大问题,感觉翻译为“分肥政治”会好一些,虽然不是字面的翻译,但是大体上把这个词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刚才无意中又看到了维基百科的这个词条,已经做了更改,把 “Pork Barrel” 翻译为 “政治分肥”,看了讨论页面,没想到真是参照我的那篇 blog 作的更改。呵呵,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到的。

不过,因为我也不是学美国政治的,所以也不是很清楚国内流行的中文翻译是怎样的。或者,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翻译吧,就像很多政治学中的常用术语一样。

Blog分类: 

网络暴动:HD DVD Night

 一直都在订阅了 Digg 的feed,时不时的看一看,大约从前两天开始就有人不断地贴一段代码,到了5月2日的晚上,突然 Digg 满屏的都是这段代码(参看右图,图片来源 wikipedia,不过也许很快这张图在 wikipedia 上就看不到了),看了5月3日的《纽约时报》的报道,才知道原委,有人把一段破解 HD DVD 的代码贴在blog里, 并被"挖"到了 digg , digg 很快就收到了版权保护机构的律师函,说这样侵犯了知识产权,于是 digg 就把这个帖子删除了,最初"挖"它的 id 也被封掉了,但是此举马上遭到了网站使用者的抗议,于是他们不断的张贴这段代码,不断地把它推上首页,最终全屏都是这个代码的相关帖子了。digg 开始的政策是“删&封”,但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少人都在帖子中说:“Delete my account if you wish, I say again ....”,或者 “So what! Remove this, I will post another article..."

,最终 digg 的创始人 Kevin Rose 出来说话

You’d rather see Digg go down fighting than bow down to a bigger company. We hear you, and effective immediately we won’t delete stories or comments containing the code and will deal with whatever the consequences might be.

digg 开始转而支持网友,不再删除 HD DVD 的破解,摆出一副誓死一搏的姿态。这件事情也波及到了其他 web 2.0 网站,譬如 Wikipedia ,很快就有了 HD DVD Night 的词条,但是词条上却写着:This article is being considered for deletion in accordance with Wikipedia's deletion policy. 同时,wikipedia 上现在仍然继续着是否保留这个词条的争论。

呵呵,不知道这次事件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无数的人都说,这是 a momentous event in Internet history to be sure。看看最终到底是网络胜利,还是大公司和他们的律师们会最终胜利。

Blog分类: 

BBC 中文新闻的中文

不明白,为什么BBC 中文新闻的错别字怎么这么多?几乎到了每天必错的地步,譬如今天,讲美国2006年贸易赤字的新闻:" 与此同时,巨额斥资还将增大美国政府劝说国会减少贸易壁垒的阻力。" 巨额斥资? 一眼扫过,我还以为它在说工会等利益集团用来游说国会的政治献金。仔细一想,应该是“巨额赤字”的错别字。这次的错别字引起的误解还不算大,记得有一次颇让人“震惊”,报道伊拉克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军组织恐怖活动”(大意),后来才悟过来,是“阻止”。BBC 的新闻与国内的新闻媒体相比,有很多优点,言简意赅,主次分明,不像新浪等处的新闻,基本上全是八卦,同时 BBC 的记者也很专业,很少有像国内很多记者那样,不论懂与不懂,只管信口开河。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 BBC 翻译的水平太差(很多新闻都是从英文新闻翻译过来的),编辑不过关,导致如此多的文字错误。虽然可以看英文新闻,但是不如中文这么集中的报道中国。这也是中文读者感兴趣的地方。希望他们能改进啊。

Free Tags: 
Blog分类: 

被隔离的 blogger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被隔离的,第一个教训是“莫谈国是”。其实我在 blog 里一直是不谈国是的,平时的正经营生就是谈“国是”,读不尽的书,写不尽的paper,闲暇下来,自然躲它躲的越远越好, 所以 blog 里不过是些闲暇文字,内容不超出 Drupal 等互联网技术以及历史相关的梦话(aka 寱语)。但是偏偏遇上了一个不顾历史事实胡说八道的“冷饮”事件,于是有了第二个教训“沉默是金”。近代史的问题,白纸黑字,中西语言,写的是一清二楚,某个老头儿硬要歪曲一下,从里面悟出个道理来。照理,轮不到俺这个政治面貌是“群众”的群众来义愤,但是俺还是忍不住义愤了,在 blog 上和人争论了许久,然后就有了第三个教训“当断则断”。虽然我的言论非常的“政治正确”,但是访客的评论中有不少敏感的言论,当时有些犹豫,因为这些言论足以引起“新长城”的注意了,但是又不想玷污“自由”二字,所以还是留下了那些评论,几天后,果然在被挡在长城之外了。霎时间,世界变得静谧起来。

原来大部分访客可能都是因为 Drupal 的缘故来的,可惜由于我的不小心,一时间很多有用的资源都无法从国内访问了。不过还好,大米雪中送炭,一起搭建了Drupal China,中文 Drupal 项目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家,毕竟推广开源软件还是很有意义的。还有一些在使用 Drupal 中认识的朋友,譬如 Hiweed顺子老康等等,本来还可以经常 Trackback 一下什么的,这下子也完全隔绝了。本来很社会化的 blogging 重新变成了个人文集式的张贴,blogging 意义减弱了很多。还有,国内的朋友故旧也看不到这里的东西了,不得不又去申请了一个 MSN Space,不然总是给人一种生死未卜的感觉。

过了一年了,最近,我发现百度变得友好了一些,前几天在百度中搜索 site:kzneg.info ,百度居然封我的 IP,呵呵,我还没到全民公敌的地步吧?^_^ 今天又搜了一次,虽然没有任何结果显示(被过滤掉了),但是起码不封我的 IP 了,热泪盈眶 ing :)

Free Tags: 
Blog分类: 

刻有“死”字的砖头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件真事儿。事情从我们工厂的家属区开始说起。因为城市东边的古迹太多,所以城市的工业区就建在了西边。沿着主干道,很长的一串儿大厂,大多都是五十年代“一五”建的。我们那个工厂建的晚,就被安排在了城市的最西边。厂区东边是家属区,西边是一个看守所,看守所再往西就是荒地了。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那块地会荒着。慢慢的,工厂招收的年轻工人娶妻生子,人丁兴旺,所以厂里不得不新建家属楼,但是原来的家属区东边和其他厂的家属区搭界,没有空地。于是就有人看中了厂区西边,看守所旁边的那块荒地,开始在那里规划新的家属区,不久第一栋楼就破土动工了,但是在开始挖地基作探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一片荒地下面全是坟墓,一层摞一层的坟墓。

本来,在我们那里,挖到古墓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但是这块墓地却有不同之处,坟墓堆积的非常密集,出土的尸骨大多残缺不全,很多人的头部都有重创。因为并没有什么随葬品出土,于是施工队就把这里当作一处普通的荒坟,没有通知文物部门,只是在附近的一些村子贴出告示,说因为这里最近施工,如果谁家的坟地在这里请尽快来迁坟。但是等了几天,一直都没有人来迁坟,所以就当作无主坟地破土动工了。工程开始后,不知道从那里来了一个瞎老头,说这片地戾气太重,动不得,但是谁又会听他的呢?工程还是一样的进行,瞎老头苦说了几天都毫无结果,但是却还在坚持,工地上的人威胁他,说他宣传封建迷信要把他送到派出所,他才不得不离开,走以前,他说,如果碰到地塔,千万要停工。大家都不知道地塔是何物,所以也没有搭理他。

第一栋楼很快就建好了,不少刚刚成家的年轻夫妇都高高兴兴地乔迁新居,这中间也包括我老爸老妈,还有刚出生的我。因为楼是用水泥预制板搭起来的,我们都叫它“大板楼”。大板楼住的都是年轻夫妇,所以婴孩特别多。但是比较怪异的是,一到晚上,所有的小孩都哭个不停,所以当时我们这栋楼也叫做“哭楼”。家属楼的院墙外就是看守所,每天晚上都有犯人的惨叫。啼哭声和惨叫声混在在一起,人们开始不断想起那个瞎老头的话来。

不久,开始准备修建第二座家属楼。但是在探方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东西,大致挖掘了一下,发现是砖垒的垂直向下的一个四边形的通道,通道中间填满了残砖碎瓦,人们开始估计这是一个废弃的水井,但是沿着剖面挖了两三米,发现这个砖圈的通道下面是有尖底的。后来请文物队的人来看了一下,他们也说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判断这个东西的年代似乎不是很久远,最多不过一二百年,所以也不必格外在意,照常施工就可以了。文物队临走时,里面有一个人说,这挺像一座塔的,确切说是一座头朝下修的塔。

这时候不知道谁想起来那个瞎老头说的“地塔”了,莫非这就是地塔?于是人们有些胆怯了,但是上面没说停工,谁也不敢停工啊,只能继续测量,挖地基,并且需要把那个奇怪的地塔清除掉。工程继续进行着,大板楼上的婴孩晚上哭得更厉害了,看守所的惨叫也更凄厉了。终于,在准备清除地塔的时候发生了一起事故,莫名其妙的死了三个工人,于是那栋楼的工程就暂时停止了。同时,有人实在无法忍受看守所里的声响,去找过看守所,但是里面的警察一脸迷茫,说因为城市扩大,这个看守所要移走,所以已经闲置一段时间了,里面并无犯人。这时候大家开始害怕了,于是第二栋家属楼就永久的停工了。

不久,看守所真的迁走了,那片地方成了市公交公司--其实也就是一片大到不必要的停车场,里面基本上都是荒地,只有两三条车道。公交公司迁来的时候,好像那个瞎老头又出现过一次,指点了些什么。后来,渐渐的,夜晚婴孩的啼哭声不那么响了,也可能是小孩都长大了的缘故。人们也渐渐的淡忘了这件可怕的事情。

大概我七八岁满地跑得时候,又出了一件离奇的事情。我们这栋楼里住着一个卡车司机,很蛮横的一个人,他想在家属区的院子里修一间储藏室,于是弄了些砖,自顾自的盖了起来,因为他平时比较厉害,所以也没有人敢管,快盖好的时候,砖不够了。他想起了几年前修那栋无疾而终的家属楼时留下的一些砖头,就捡了一些来,有些砖头陷在地下了,他还挖过一些。终于储藏室建好了。他很高兴。但是一天早上,人们突然发现他的储藏室塌了,居委会帮他清理的时候才发现他被砸死在储藏室里,致命的是一块砸在头上的青砖,后来公安局的人也来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很多围观的人都看到了那块砖头,血浸在砖头上,很清晰的显示出砖头上的四个古朴的大字“死在此下”!

故事讲完了。写个尾声。刻有“死在此下”的砖头在洛阳很常见,这是历朝历代刑徒的墓砖。譬如我附的这幅图,上面写着:【无任 河内 怀 髡钳 张仲 永初六年二月五日 死在此下】,中间的空格是我加的,用来断句。“无任”是指没有任何技能的刑徒,在劳动时需要带刑具;“河内”是他籍贯的郡名;“怀”是县名;“河内怀”是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沁阳一带;“髡钳”是他的徒刑的名称,需要服有期徒刑五年;“张仲”是他的名字,也就是张家的老二,“永初六年二月五日”是他死亡的日期,也就是公元112年 ;之所以写“死在此下”,是因为刑徒死了以后,往往很简单的就埋了,只是在他的身上压一块砖,刻明他的名字和籍贯,也有很多不写的。本来只是一个服有期徒刑的刑徒,却因为意外客死他乡(往往都是监工打死的),魂魄无法回归故里,所以按我们那里的传说,这样的墓砖怨气都很大。至于那座地塔,可能是因为附近出土的墓砖太多,无法处理,只好在地下修了一座塔来存放无意发现的墓砖。还有那个卡车司机,他一定是又去掘开了那座地塔取砖。至于他的死与墓砖以及地塔是否有因果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Blog分类: 

紫禁城的星巴克

原来的学校不大,系更小,每届毕业十几人到几十人,但是在学校时大多数人都“不省油”,总会有些热闹,小到开水房里的大字报,大到欧洲杯断电引发男女生暴动惊动警察叔叔--不过这些都是校园里的故事。去年,一位同系的师兄因为在解说足球世界杯比赛时大喊“意大利万岁”而丢掉了央视的工作;前几天,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说紫禁城里不该有星巴克,跟着链接联过去,一看是出自另外一位师兄之手,这位师兄恰好也在央视工作。本来,blog 上的言论可以自由随意,经常会有一些骇俗之谈,但是今天早上照例阅读bloglines里订阅的《Economist》 ,却发现Economist专门为师兄的这篇 blog 发了一篇文章:Groundless: Chinese Nationalism versus Western Business 。我倒不反对紫禁城里开星巴克,毕竟,一小间屋子,只要不破坏故宫的整体氛围,留在那里方便游客也是一件好事儿。但是 Economist 的这个题目起的不好。全球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全球随处可见,从欧洲抵制迪斯尼、麦当劳到美国手工业者抵制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再到美国本土小镇为了保护传统杂货铺抵制沃尔马,再平常不过,但是 Economist 一顶 nationalism 的帽子就给中国扣上了,本来是保护本地文化的努力,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重的狭隘的颜色。呵呵,愚见,不如叫做 "Cultual Diversity versus Economic Solidarity" 好:)

Blog分类: 

如果中文网络出版能有1亿美元的投资

呵呵,最近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是 Wikipedia's $100 Million Dream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问如果维基百科可以拿到1亿美元的投资,那么该如何花这笔钱,如果可以买一些出版物的版权免费放在网上,那么该买什么样的出版物的版权呢?Slashdot 上的讨论已经有上百条了,有人建议去买 Penguin Classics Library,大约是一套壹千多本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以前在国内的时候好像见外文出版社也出版过这套书中一些;还有人建议干脆去买几个参议院,直接修改版权法好了。。。于是就想,如果中文的某个网络出版公司能拿到1亿美元的投资,我们该期望他做些什么呢?

呵呵,我觉得如果有1亿美元,应该足够把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图书都数字化放在网上了吧?这些书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没有版权的(近代的除外),所以不存在买版权的问题,所以唯一费功夫的就是校勘与数字化。而校勘部分,历朝历代已经作了很多工作,建国以来不少古籍又重新校勘标点发行,所以工作量应该不大,不过有可能要向中华书局等出版社买校勘后的出版物的版权,但是应该用不了太多的钱吧,剩下的就是数字化了,但是这项工作因为技术含量不是很高,所以费用也不会太大,请100个熟练的工人,每人每月1000美元,工作两年,费用也不过2百多万美元,再加上网页制作,基本上也够了吧?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由于年代久远而导致古籍再次散失了。

呵呵,或者这1亿美元还有其他更好的用途?不妨 dream 一下:)

Blog分类: 

《二十四史全译》与网络读书时代

前几天,fufu提到了新出齐的《二十四史全译》,想到网上搜索一下背景介绍,结果 Google "二十四史全译"的第二个结果,却是一篇反对这部书的文章《"全译"到此打住!》,它的主要观点是:

《二十四史全译》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那么,什么人需要看懂二十四史?粗略一分,有两种人:一是学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二是爱读历史、喜欢历史的人。看懂二十四史,应是学历史、研究历史者应有的起码条件,如果连二十四史都看不懂,那就难说了!如果做历史研究,引用史料总不能注"全译"本为出处吧!如果因原文读不懂,又去看全译本,相互比照,又怎么做研究呢?至于那些爱读历史和喜欢历史的人,又有多少人需要通贯古今地读《二十四史全译》?如果只为知道历朝史事,那还不如读蔡东藩的《历代通俗演义》呢!再说,这套书印制装潢非常讲究,价格肯定不菲,报道中未提售价,我想虽然不是天价,也不是一般想看懂二十四史的平头百姓所能承担得了的,即使高价低售,也不是工薪阶层所能承受,即以我为例,是在高等学校执教50 多年的资深教授,月入不过3000元挂零,加上点小稿费,不出4000元,如果不做任何支出,不知要积累几年才能有资格问津。因而这套书除馈赠有关单位和人物外,只能由收藏家和大款们购入,也就是那编好号的800套。难以统计,这些购书者中究有多少人能读,又有多少人能通读。最后的命运,也许落到装点厅堂,供高朋贵友指点椟与珠而已。这不无异于违背从事者为让人看懂二十四史的初衷吗?

呵呵,不是很同意这个观点,首先,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史籍更方便全世界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譬如对于一个外国的社会科学学者,熟练的掌握现代汉语已经难得,要想通晓文言文则是难上加难了。我的一个做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的美国同学常会拿一些古文的史料来和我讨论其中的含义,尽管他熟悉现代汉语,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的理解古代汉语。这就好比我们读英语的书籍一样,譬如古英语,譬如《Beowulf》,即便是英语专业的人也很难读懂它,引用一段:

Hwæt! We Gardena in geardagum,
þeodcyninga, þrym gefrunon,
hu ða æþelingas ellen fremedon.
Oft Scyld Scefing sceaþena þreatum,

所以把它翻译成现代英语是必要的,就好比《二十四史》的翻译,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实验室,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研究史料本身,很多人不过是希望使用它、分析它,所以翻译成白话的中国历史对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的研究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为什么爱读历史的人就只能看蔡老头儿的通俗演义而不能看原味儿的史籍?呵呵,看不起俺们草根儿啊:)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技术与网络的时代,读书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其实根本不用担心这部书卖得有多贵,因为超星上已经收录了,因此可以看到这些书的不仅仅是大款们:)

Blog分类: 

No.1 Blogger in the World: 徐静蕾

46f37fb502000001.jpgTechnorati 今天更新了它的 Technorati 100 之后,按照最新的排名,徐静蕾的blog已经取代著名的在blog sphere这个新世界里有着"悠久"历史的Boing Boing成为排名第一的Blog。Boing Boing是好几个blogger一起做的blog,而徐静蕾的blog完全出自老徐一人之手,怎一个"牛"字了得啊!呵呵,其实下午先在桑椹那里看到了这则消息,因为之前已经知道老徐的魅力,所以没有太吃惊,所以看得很仓促,以为只是国内的一个排名,就国内的blog而言,恐怕没人能超过徐静蕾;但是刚才又在 好几个地方同时看到了这则消息,才发现是这个最新的排名是Technorati那里来的,Technorati收录3千7百多万的blog以及24亿的链接,所以Technorati的排名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在前两天的一则消息中读到,全球的blog中,使用最多的语言不是英语而是日语,而在去年11月份中文blog的数目大致与英文持平,不过到今年三月份,中文blog的数目下降,但是目前仍然稳居第三位。呵呵,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为人类带来了一场革命,当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预计是另外一场革命,当年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写的就是《power_shift@info.age》,大概讲的是新技术带来的power decentralization与defusion,但是现在看来,真正更有影响力的还是blog,因为它进一步降低了发表idea的门槛,换言之 web 2.0 (包括blog与web 1.0 的差别其实就是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术的区别,真正改变世界的,是活字印刷术。

Blog分类: 

是谁在鼓励 Blog Spammer?

是Google。

Spam一直是Blog比较头痛的问题。虽然各种各样的模块与过滤器可以非常有效的控制Spam,但是稍一不留神就会有新的评论或是Trackback Spam冒出来,有时像雪崩一样,瞬间冒出一百多条Spam。正是因为如此, 一些比较Popular的blog譬如Boing Boing,已经不再允许让访客直接留下评论,而是通过Technorati的backlink来实现评论的功能,这一点与Google的Blog比较相似,唯一不同的是Google的Blog用的是自己的blogsearch的backlink。通过这种方式虽然有效的制止了Spam,但是无疑也为用户留言制造了麻烦。举个例子,直接的留言系统好比朋友或是熟人直接照面打个招呼,而backlink式的评论却好比熟人想打个招呼还必须规规矩矩的写信,并且这信还不一定投递的到,因为你首先需要Technorati或是blogsearch收录你的blog(注意:书信的格式还有要求,必须是blog,通常还必须是主流blog,否则blogsearch等未必会买你的帐,icerocket现在还拒绝承认我的blog :< 不过还比较庆幸的是现在blog搜索的主流是Technorati与google的blogsearch,而drupal对于这两者还是很友好的。)呵呵,如果blog不能直接评论,那么blog还能作为web 2.0 的代表之一么?或者这样无法评论的blog还是blog么?用乔治华盛顿大学一个政治学教授的话说,这样的blog"[is] just a glorified press release",譬如一些美国国会议员的"blog"。都是由于Spam的存在,很多流量较大的blog却不得不使用上述间接的留言方式,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Google。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与垃圾邮件不同,blog spam还有另外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得更高的pagerank,从而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脱颖而出。Six Apart的VP

The prime actor that made this behavior [指Spamming] valuable was Google, which created economics around links. Links on the Web have almost direct monetary value because of Google's PageRank system.

不尽如此,Google还默认blog中出现的链接的价值要比一般网站上出现的链接的价值要高,这更鼓励Spammer。虽然这并非Google的本意;虽然Google也在使用"nofollow"等trick防止spam,但是Google的搜索算法确实鼓励了这种做法,也算是一个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吧。这两天看新闻,看到Google花了大价钱买了新的搜索算法,呵呵,不知道Google会不会改进它的pagerank的算法来杜绝blog spam.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