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3年,一个有些口吃的读书人正在赶往秦国的路上,看打扮应该是富家子弟,是当时的贵族。因为口吃,这个读书人可能无法清楚的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所以他写了不少的东西,这些文章在当时可能还是凌乱的,因为要等二百多年以后才有一个叫做刘向的人帮他整理,但是秦王政应该已经看过了不少这个读书人的文章,并对他的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读书人就是韩非,处于对他的尊重,人们称他为韩子,但是几百年后,由于韩家又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读书人,也有了“子”的尊称,所以这个去见秦王的韩子就被改称为韩非子。
韩非之所以去见秦王是因为秦国打算攻打韩国。为了保存韩国,身为韩国贵族的韩非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出使的重任。慢着,韩非不是一个结巴么?哪有派结巴就做说客的?一种解释是说由于秦王政太钦佩韩非了,以至于打算发兵攻打韩国以索取韩非,韩王无奈,只好遣韩非入秦。可这样一来,韩王岂不是资敌以粮了?商鞅的教训韩王恐怕不应该不知道吧。也许是因为韩王并不看重韩非--事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韩王对于韩非的屡次上书视若无睹,无动于衷。但是即便是这样,秦王点名索要韩非甚至不惜大动兵戈应该也使韩王有所狐疑吧?毕竟韩非不是二乔,显然秦王不是图色。所以更加合理的解释是韩王足够的信任韩非,知道韩非即便是入秦,也会尽力保全韩国的。
韩国人看来普遍应该比较爱国(呵呵古韩国今韩国一语双关了),虽然秦统一后有谶语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首先开始反秦的却是燕国人与韩国人。唐朝的韩子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http://www.kzeng.info/yan_zhao_heros],所以燕国人高渐离选择了一种最悲壮的方式去报复故国故人之仇,结果刺秦失败,慷慨而死;而韩国人张良的刺秦显然更具韩国人的特色:灵活多谋。论身量,作为富家公子的张良与作为乐师的高渐离应该都不是壮汉一类的人物,但是高渐离仍然义无反顾地亲自去刺秦,骨子里一股燕赵人的豪迈;而张良却想到的是买凶刺秦,散尽家财物色了一位壮士,倒是很具韩郑人的风格(韩国与郑国的地理与文化基本重合)。当然从结果看,还是张良成功了,辅佐刘邦最终推翻了暴秦,报了国仇家恨。
回到爱国的韩非这里,他到秦国显然也有他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存韩。但是秦王兴趣肯定不在存韩,而在于一统天下,所以口吃的韩非马上就要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情,同时也引出了一段两千多年的公案。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