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秦的韩非子

初入秦的韩非子·四·春秋、战国、进攻、防御

呵呵,反正是blog,所以不妨漫无边际的聊下去。就一段春秋战国历史,描述的部分经过诸多历史大家的考证与考古的不断发现,在重大历史事件上已经很是清晰;欠缺的是分析的部分。在解决完“是什么”的问题,紧接着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譬如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到了战国,战争变得日益频繁,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这类问题在每部史书的评论部分都会有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并不构成理论。所谓理论,通常有三个属性:描述、解释和预测 (David Singer)。古史书上的理论大多都可以做到前两点,第三点往往做得不好。当然,谶纬那一套除外,刘邦的老妈与金甲神人(此处省略),刘邦就注定当皇帝,这样的理论太powerful了,以至于一般的人都不敢用:)

今天碰巧看到一个外国人解释战国时战争规模的,挺有趣的,转述一下。说来惭愧,此人其实是俺们专业的小牛人之一,他的书读过不少,但是都是只看看开头的概述--一般把理论交待清楚--和结尾--一般再总结一下理论。中间的Case Study什么的都跳过不看。今天再次翻开 Stephen Van Evera的Causes of War: Power and the Roots of Conflict,发现有一段是讲中国的战国的。他的理论是一套进攻防御理论。核心理论其实只有一句话:当征服变得容易的时候,战争就更可能会发生跳过中间的论证,直接到战国的历史。他认为有四个变化使得在战国时期,进攻变得更为有利。

首先是封建主义的衰落。换言之,个个国家都采取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得国家的力量壮大,可以更有效的发动攻击;其次是步兵代替战车,扩大军队的成本降低,国家的军队增多;再次,征兵的引入扩大的兵源。春秋时候士兵的主体是贵族,而到了战国,平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构成部分,各个国家都开始了征兵制度;最后是大规模常备军的创建。这一切都使得进攻与防御的平衡向朝着有利于进攻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了战国时频繁的大规模战争。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