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简化

繁体字与简体字之争

这阵子网上又在热烈争论繁体字与简体字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是联合国决定在2008年彻底放弃使用繁体字引起的。呵呵,其实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记得这两三年来没有少和别人讨论过繁简字,每次讨论的重点都不相同,在这里只说一个方面。因为从小喜欢收集古钱币和廉价古物(说好听些是"金石"),后来又不断阅读古书的缘故,对汉字的演进还是有所了解的。网上通行的一个观点是繁体字更能体现中华古典文化,所以应该予以保留,甚至应该舍弃简体字全面恢复繁体字。这种观点实在是太"静态"了。因为纵观整个汉字的发展史,汉字的演进同时有两个过程在进行:从繁到简与从简到繁。这两个过程不是完全相互抵触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补充:从繁到简是只汉字的书写;从简到繁指的是汉字字形的构建。就汉字的书写而言,大的趋势是逐渐的从繁到简。虽然从商周古文到秦国的大篆,笔画趋于繁复;但是山东六国的文字却变得越来越简易。秦统一后,改大篆为小篆,文字明显的简化了很多,而从小篆到秦汉隶书,汉字的书写就更为简化了,特别是偏旁部首,在篆书中还多以本字的形式出现,而在隶书中偏旁开始符号化简单化。从秦汉隶书到魏晋以后的正楷,汉字的书写再次简化,隶书的波势大大减少,笔画变得平直起来,简笔使用的更多。所以就书写而言,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从繁到简的,简体字不过是在继续这个从来没有停止过的发展。

看到桑椹说:

還有比如這個馬字,多像一匹馬啊。而簡體的马,被扒光了鬃毛,一點靈性也沒有了,和乌鸦的乌差不多。

呵呵,那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该恢复用ma.png呢?因为这个字比"馬"更有灵性:)

当然汉字同时也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书写上的,而是字形构建上的。古时的字少,一个字往往表示多个意思,但是有时候会引起歧义,所以后来就在本字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譬如"齋、劑、臍、躋、齏、薺"几个字在古时都用"齊"字表示,后来为了避免歧义,方便使用,才在"齊"字上加了不同的偏旁部首,造了新字,与原来旧字比显然在字形构建上更复杂了。但是在简化字中,这些新的构建字仍然被保留,所以我们有"斋、剂、脐、跻、齑、荠"等字,而不是同一个简单的"齐"字。换言之,汉字的简化也是符合汉字字形发展的。当然有一些字在简化中简掉了形旁,譬如从"鬚"到"须"(鬚是须得后起字),但是就现在而言,由于汉字使用频率的变化,这样的简化可能有时会有不便,但总的来说不会引起歧义。所以,汉字的简化从汉字发展的角度看,即遵循了汉字书写从繁到简的趋势,也保证了汉字字形构建的明确,所以采用简体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汉字简化还有其他的优点,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而认为不再使用繁体字会导致繁体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消亡,这就有些多虑了。譬如小篆,退出流通领域已经两千年了,但是仍然完好的保留在那里,并没有消亡,如果想用尽可以使用。还有我的blog的那个标记徽章,由两匹马,两条龙组成的我的姓氏,经过三千多年,也仍然铭刻在我的blog上:)

Free Tags: 
Blog分类: 

『詝』与汉字简化

[img_assist|fid=120|thumb=1|alt=甲骨文“宁”字|caption=甲骨文“宁”字]

看到有人问咸丰帝奕詝的名字里“詝”字怎么读,胡说两句汉字的简化。这个字的读音在使用繁体字的人看来,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按照习惯读 zhu 就没有错了,类似的字譬如 “貯”(简体做“贮”),“佇”(简体做“伫”)等等,这几个都是常用字,不常用的还有 “眝”,“竚”,“坾” 等等,因为平时不常用,所以也没有简化字(“竚”通“佇”,所以也可以简化为“伫”)。这些字都读做“zhu”,其实他们都是形声字,声旁都是“宁” (zhu)。但是由于简化字的缘故,“宁”字被简化后的“寧“字占据,鸠占鹊巢,所以以“宁”(zhu)构成的字,常用的就只好改成 上宀下一(譬如“贮”),主要是为了保证不失去原来构字的本义。但是这样的“平移”多少还是会引起些误解的。

宁(zhu)在甲骨文里的大致如左图所示,像门屏之形,引申为门屏之间,所以《尔雅·释宫》上说“门屏之间谓之宁”。《说文》上的以“辨积物”立训 未合造字本义,只是“宁”的引伸义,又门屏引申为积物。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宁”其实“貯”(贮)的初字,因为古时字少,往往一字多义,后来使用不便,才加上形旁以示区别。所以,堆积货物就是“贮藏”,人站立久了就是“佇/竚(伫)立”,看远处看久了就是“眝”,堆积的尘土就是“坾”等等,有不少例子。

简化字往往都是有古字可循的,把“寧”简化为“宁”不知出处在哪里,但是这样一来倒是很容易让人误会这个“詝”字,因为他左边是一个繁体的“言”字旁,右边又是一个类似简体的构造,所以看到有些书上擅自将其简化为 [讠宁],其实即便是简化也应该简化为为 “左讠右上宀右下一”才符合造字的规律。当然也看到过台湾出版大陆的文献,把“詝”字写为“[言寧]”的,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其实“詝”还不算一个典型的例子,汉字的发展同时有两个过程在进行,一方面不停的在利用古字造新字,一方面又不断淘汰不常用的旧字,但是总体的趋势是字越来越多,建国后简化汉字,大大减少了字的数量,所以做不到繁体字与简体字一一映射,经常多个繁体字简化为一个简体字,所以不少汉字都丢掉了最初的造字本义,同时不常用的汉字没有给出简化方案,譬如这个“詝”字,所以有时也会有混乱。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