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 debug C++ codes,一边听昆曲《牡丹亭》,随便点开的是一出《怅眺》,末了一首联句很有趣:
越王自指高台笑, 刘项原来不读书。
前半句是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后半句是章碣的《焚书坑》,这个笑字用的很妙,因为汉王和项王总是一副难兄难弟(二声“难”,不是四声“难”)的模样,譬如杜牧的杜牧的《过骊山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可以想象这哥俩儿踮着脚,伸着脖子,拍着前面人的肩膀说:“低点儿,低点儿,挡着我了”的样子(这也大概就是《史记》上刻意说的“纵观”,恣意的观看。)
两人见过秦始皇的反应也像,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其实两人那时确实很像,都是楚人,家离的不远,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非常符合俺心目中英雄的形象。
借用韩信的话,我对英雄的定义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话本是韩信用来形容项羽的:
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自然是在贬低项羽,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人既是千人敌,又能恭敬慈爱,不正是英雄的形象么?
孔子说: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其实“知”往往与“仁”、“勇”矛盾。 “知”,让你凡事深思熟虑,让你 rational,但是一旦深思,大概就会犹豫“仁”与“勇”,古人说: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所以不读书的刘项,在那时都是英雄。譬如刘邦夜里私自放走送往骊山的刑徒,害得他丢了他的亭长,逃入芒、砀山间,这是妇人之仁;又譬如众人杀了沛令,需要推选领袖的时候: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於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念过书的萧何、曹参都知道当带头大哥风险太大,如果起事不成(按当时的情况,这是很可能的),就会被灭族,思量了风险之后,一致决定推立刘邦,而刘邦也就答应下来了,这正是匹夫之勇。
所以刘、项皆英雄,直到楚怀王决定入定关中。那时秦军正盛,项梁新死,所有的诸侯都很理智的不愿入关,只有刘邦和项羽愿意向西击秦。
刘、项两人大概也就从此开始分道扬镳,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刘邦再次遇到了张良。张良辅助刘邦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利用的就是诡道 —— 先派人劝降了峣关的秦将,然后趁其不备,又发兵攻击峣关,当然是大胜,但是这样的作为大约很难算的上是英雄。
对比项羽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大破曾经傲视六国的秦军,这是何等的英雄。
当然,从兵家的角度讲,兵者,诡道,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等,但是纯粹靠战场外的欺骗实在算不上英雄,相比之下,远远不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毕竟韩信的阴谋仅限于战场之上,而张良的为人让人觉得处处都是阴谋——就像以前提到的张良计,他赞同郦食其去出使齐国,劝降齐王,大概他一开始就预料到了韩信不会止步不前(因为有李左车作韩信的谋士),而郦食其即使说降了齐王也不过是去送死。可怜的高阳酒徒,拿着酒罐子,高高兴兴去说服了齐王投降,然后因为韩信趁齐国不备破齐而被齐王给烹了-_-#
鸿门宴上,项羽继续妇人之仁,直到乌江畔:
[项羽]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不知吕马童此时心中是何感想。。。
呵呵,英雄事,千古意,一凭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