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utation

忠臣的两难境地:Formal Analysis

呵呵,不是读史之余的感慨,而是读paper之余的杂谈。期末要做一个关于国家间贸易的模型,稍加改变倒是说明了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忠臣的困境。

这里的忠奸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和简化,简单的说,忠臣的总是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的(换言之,他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而奸臣却是以一己或是一个小集团的私利为重(换言之,和国家的利益不同)。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

假设某个朝代正在与宿敌开战(譬如南宋与金),皇帝对军事并不熟悉,需要征求精通战事的大臣的意见。通常大家都认为主和的往往是奸臣(譬如秦桧)。有一个忠臣,在详细的了解情况后,认为按照当时情况确实主和确实最符合国家的利益。于是他建议主和。皇帝的利益自然也是和国家一致的(当然,你可以把这只当作一个假设)。因为他非常信任这个大臣(换言之,他认为这个大臣是忠臣的几率很大),所以他仍然会接受大臣的建议。但是接受这个建议后,他对这个大臣的信任度会降低(换言之,他认为这个大臣是忠臣的几率降低)最后这一点可能不是很直观,不过可以用例子来说明一下。先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尽管这个大臣精通战事,但是仍然有可能犯错误(尽管这个几率很小),如果他主和的建议被接受后,事实证明主和是错误的,皇帝对他的信任自然会下降。但是更重要的是 ,即便他的建议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皇帝对他的信任仍然会降低。(相关证明可以参看Stephen Morris JPE 2001 vol no2,另一个相关的证明Ely & Valimaki QJE 2003 Aug)。

于是忠臣便有一个两难境地:主和,但是以后被当作奸臣的几率增大;主战,但是会损害到国家(和自己)的利益。这里被当作奸臣的忧虑并不是出自对单纯名声重视,虚名对于古人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一旦被皇帝当作奸臣(准确地说是被当作奸臣的几率增大)就意味着自己以后正确的建议将不再被相信或是被打大折扣,从长远看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如何选择?

还可以描述一个更极端的例子。一个精通战事的忠臣认为应该主和。但是他如果提出主和就会被皇帝砍头,以至于以后再没有建议的权力。他该怎么做?是“死谏”还是...?注意,这里的死谏并不能博得令名,即便是死了,也可能只是一个冥顽不灵的奸臣(基于上文提到的人们信条:奸臣主和)。

似乎就只能委曲求全了,与个人,与国家都有好处,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牺牲国家的某些短期利益,可是...

在人们普遍狂热的时代里,忠臣的困境的到了充分的体现:或者作为叛徒凄然死去;或者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不得不在若干问题上违背初衷委屈求全,而若干年后还会有人出一本《晚年xxx》的书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对xxx批判,sigh。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