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茶
Submitted by kzeng on Mon, 2010-06-21 02:39
竖排繁体二十四史缺的七种已经补全六种,还差《元史》,手边的这个版本扫描的效果不是很好,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效果更好的;另外上传了《清史稿》,共四十八册,五百二十九卷。
其实这些书放在网上也好,因为以后也许不大可能重印了,很多人即便是想看,也不一定买得到;再说中华书局的版本基本上是各种版本里最好的,很值得收藏;
说到藏书想起了明末的汲古阁。古代刻本的质量因地而异。宋代杭本最上,蜀本次之,建本最下。到了明代,金陵、新安、吴兴三地代兴;杭本、蜀本、建本都不足言了。特别是建本,大概是中国最早把出版业当作商业来经营的例子。一般的书坊出书,通常需要专门的人考订校对,并且对于版刻纸张都有要求,而建本刻本大概只为了求利,所以印刷质量差,卖得也便宜,虽然不为古代士子所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算是推动知识普及的动力吧,就像过去咱们廉价放在外文书店二层贩卖的盗印外国的教科书。
到了明末,汲古阁毛氏一出,天下刻本无人能及。汲古阁的刻本不仅校注仔细,印制也非常的精美。小时候在外祖父母家还看到一本残破的汲古阁新镌《梁昭明文选六臣全注》,很漂亮的宋体印就,那天和TX们起粽子社,突然想模仿一下,找了很久,发现“方正标宋”的风格略为相似,所以就过了一下刻书的瘾 —— 当然是在电脑上的 Adobe InDesign里,而不是亲自刻枣木版。
其实以前家中所藏的旧刻本不再少数,但是文革时都被老妈给烧了,几代人的藏书,就这么付之一炬,如今想来其实也不算惋惜,人都顾不上了,哪里还管得了书。幸存的这本《文选》是夹在外祖母的红木顶子床里的,不知道是谁翻看的时候掉在床边与床板的夹缝里,就这么留了下来。
去年家里买了一处新房子,外祖母执意要把这张床搬进去,老妈本来不想要这床了,虽然雕花刻字,做工精良,但是这床也算不上什么文物,外祖父和外祖母结婚时新做的,大概不过也就七十多年的历史吧;再加上现在的楼道狭窄,这么一张大床根本搬不上去。家里投票,老爸弃权,老妈要扔,外祖母要留,于是我就成了 pivotal voter ,最终留下了这床,拆了阳台上的窗户,用绳子吊了进去;(我现在也有同样的问题,在这边家里的一张 King Size 的大床,结婚时 Ikea 买的,和外祖母的红木顶子床当然不能比,但是也舍不得卖掉,寻思再三,还是决定把它运走,尽管运费可能比床还贵了,但是床还是不同于其它的家具)
(怎么说起床来了-_- ,回到汲古阁)以前读过一个关于汲古阁的旧事,说是毛子晋有一个孙子嗜茗饮,一日购得洞庭湖碧螺春和虞山玉蟹泉水,但是却没有上等的薪柴,环顾四方,看到他祖父留下的《四唐人集》的木质刻板(虽然《梦溪笔谈》里提到了活字印刷,但是真正普及的还是木版雕版印刷),于是就拿来做劈柴烹茶,并感叹茶之美味,毛子晋如果在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慨;
当然从喝茶的角度看,大概这也是喝茶的极致了,这样的茶即便是放在粗瓷杯里饮,其风雅也远胜过妙玉同学瓟斝(这三个字如果显示不出来,说明你需要安装大字库的汉字 font)里的梅花雪吧,毕竟谁能奢侈到用《四唐人集》的雕版来煮茶呢?
不过据说雕版因是枣木,用来烧火并不是很易燃 —— 清中叶以后翰林学士们不断偷武英殿刻板出来当劈柴时的经验。
不说劈柴,继续说妙玉同学的茶,贾母说她不喝六安茶,不知是不是因为水土的原因,六安在江北,贾母是江南人;也许是同样的原因,我也喝不惯江南茶,偏爱淮南茶,特别是老家产的毛尖 —— 当然也有现实的原因,像我这样饮牛饮马的喝法,也喝不起上等的龙井或是碧螺春;好在淮南茶名气现在不大,上等的茶叶卖的也不贵,只可惜美国买不到,只能讲究天仁茗茶贩卖的劣质茶叶,即贵又难喝。
雨前茶刚下来,让家里寄了一箱来,惊艳。有趣的是,淮南茶本来就该喝“雨前”,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江南茶场吹捧“明前”的缘故,淮南茶在国内现在也追“明前”。唉,淮南的纬度比江南要高许多,明前采茶是浪费东西啊,不过也是件好事,这样一来其实味道最好的雨前茶反而价钱更贱了,正合适。
细论起差别,大概淮南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茶树生长要慢 一些,所以茶味更醲酽吧 —— 俺这口味倒是和刘姥姥的 taste 很像:“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不过王肃说:“乡曲所美,不得不好。”(《洛阳珈蓝记·卷三·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