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读到帖子说谋臣的最高境界是有能力在自己身死之后稳控局势,然后举了郭奉孝定辽东与诸葛亮诛魏延的例子,其实这些计策与死不死的没什么关系,只是说明定计者比较有预见力,提前预计或是计划好了一些事情,而有一些谋臣却是真的拿自己的性命来完成自己一声最后的一个计谋。《史记》上的苏秦是一个,强调是《史记》上的,因为真正的苏秦或许没有这么一个故事,即便是有,也不过是使刺杀自己的人伏法,完全出自私虑,而另外一个同样玩上了自己性命的谋臣,却不仅为自己报了仇,还为公家进了最后一份力,这显然要比传说中的苏秦略胜一筹,此人便是吴起。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已是众所周知,用《说苑》上的话来总结一下,便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听起来比较像《九阴真经》。具体而言,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击旧宗法贵族,将传到三世时的封君子孙削籍为民,把一部分贵族放逐到荒僻之地,废掉公族中之疏远者,以改变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局面。其实楚国自立国到春秋再到战国初的传统一直是强干弱枝,从来不忌惮屠戮贵族,而大臣也尊重这个传统,楚惠王曾经想把梁邑封给文子,梁邑是北境的险地,于是文子拒绝说:“我怕子孙有二心,不敢接受此险邑。”惠王嗟呀,改封文子于鲁阳。这位文子还有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挥戈反日:“鲁阳公与韩战,战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为之反三舍。”虽然是虚言,但是英雄形象,栩栩如生,远比《神话》里两个将军拉马车要帅得多。
大概就是从楚惠王开始,楚国封君渐多,以至于出现封君太众的局面。吴起大刀阔斧的改革,自然招致不满。于是楚悼王刚死,旧贵族们就作乱要射杀吴起,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结果贵族在射杀吴起的时候难免要殃及楚悼王的尸首,楚肃王继位后,按照楚国的法律,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这是《史记》上的记载。《吕氏春秋·贵卒篇》的记载则更显示了吴起的计谋: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贵族射射吴起的时候,吴起大喊:“让你们看看我是怎们用兵的。”于是拔下身上中的箭,跑到楚王尸体那里,把箭插在楚王身上,大喊:“乱党谋害大王。”后来这些贵族们都被夷了三族。
乍一看,楚国的改革似乎因为吴起的死而人亡政息了,即便是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也持这种观点,《韩非子·问田篇》上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但事实上,吴起最终恰恰是利用自己的死完成了自己生前最重要的一项改革:严厉打击和诛杀楚国的权贵。此举为楚威王时的全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而楚的削乱则是在吴起死了七十多年之后,楚国的老实人楚怀王败于丹阳才开始的。呵呵,吴起确实是一个“狠”人,连死都死得这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