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游戏 (1)

呵呵,这个帖子不是说《帝国3》或是《文明4》,而是说博弈论与历史研究。现在忙着考试,没有时间长篇大论,只能分成若干小问题,闲谈一下。这次先说些空泛的东西。

根据最传统的观点,历史只是一个描述性的学科,而不是一个分析性的学科,所以历史属于人文而非科学;对于历史的分析主要是由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进行的,它们需要提出可以证伪的理论以及因果的解释,是科学。与此同时,博弈论是一套用于分析的研究方法,所以作为描述性学科的历史是用不上作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论的,博弈论主要用于对历史进行分析的社会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中。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观点。

当然历史学家并不是完全专注于描述性的整理,也作一些分析性的研究,但是这种分析往往并不符合科学的标准,读一些历史学家的分析,譬如流行的黄仁宇,会发现他们有很多经常性的理论缺陷,譬如他们理论的因变量(也就是他们理论所要解释的现象,比如战争)并不变化,还是以战争为例,他们试图提出一些自变量解释某次战争的起因,但是这样的解释是不完全的,他们必须还要证明当这些自变量不存在(或是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因变量战争也不存在了。否则无法正确的评估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单是他们往往忽视这一点。还有的时候,他们关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一些事件如何导致了战争,却忽略了战争是两个或者多个国家的战略互动与选择(这也是博弈论大显身手的地方)。

其实可以做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拿来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此人现在耶鲁历史系)的《大国兴衰》,政治学家罗伯特•基尔平(此人从普林斯顿政治系退休)的《战争与剧变》,经济学家曼可•奥尔森(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已经去世)的《国家的兴衰》,社会学家华伦斯坦(现在应该在耶鲁的社会学系)的《现代世界体系》相互参照一下,它们都试图解释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家(特别是大国)会兴衰更替,显然在理论构建与分析上,后三者要更胜一筹,更有趣的是,对比后三者的著作,也可以看出博弈论的优缺点:一个强大的微观理论分析工具,但是在宏观上却显现出不足--强调均衡结果以至于无法解释大的变革;假定决策者(国家,利益团体或是个人)的偏好和利益却无法分析它们的形成。这些问题以后还会具体谈到,不过关于假定决策者偏好这个指责倒是引出了这则短文的最后一个观点: 博弈论只是一个方法,而非一套理论(特指科学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而非数学意义上的理论)。

换句话说,博弈论是空的,通过它得到的答案由你的理论来决定。它好比是一个能干厨娘,给她不同的原料,能够做出不同的菜。因此博弈论本身没有必要解释决策者偏好与利益的形成,就好比厨娘不必关心原料是哪里来的,它只是基于某种理论对于偏好的定义来演绎的推导出结果(炒菜):如果你提供的是一颗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现实主义的洋葱,你做出来的就是战争;如果你提供的是一个洛克或是康德式的自由主义的番茄,你做出的就是和平,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 下次说博弈论对历史分析研究带来的革命。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