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隋时期图组编例

一、 本图组包括全图一幅,分幅图十三幅,简图二幅,插图一幅。

二、 全图画出隋大业八年(612年)的疆域政区和当时我国边区各族的分布地。
隋的行政区划为郡(583年后为州,607年后为郡)、县两级制,大业时共有一百九十郡,图内只画出一部分郡治,不画郡界。
边区各族一部分画出界线,东爨、西爨和宝髻、附国、女国等因记载简略,只标注其大致方位。

三、 分幅图十三幅,十二幅画出隋大业八年境内全部郡县,一幅画出开皇时南宁地区。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关于地图上的西秦

呵呵,写给Johny兄,顺便放在blog里作地图的FAQ吧:)

在[后秦 魏 南凉 北凉 西凉 南燕 夏 西秦 北燕]这张图上乍一看看不到西秦这个国家,需要仔细看一下,首先找到现在的兰州市(用褐色的字标记的),在兰州市上面有一个苑川郡,这里是西秦的开国君主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的地方,在苑川郡上方便可找到“西秦”的国名,小号黑体字标注的。

之所以“西秦”划入了后秦的土地是因为此时(409年)西秦仍是后秦的属国。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司繁死,国仁代镇。肥水之战, 苻坚败亡,国仁招集 诸部,众至十余万。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在勇士川内,后即苑川郡城),史称西秦。

388年六月国仁死,弟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盘继位,称河南王,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十月改称秦王。428年六月炽盘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又屡为北凉主沮渠蒙逊所侵逼。430年暮末欲东趋上邽(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一月夏军攻围南安,暮末出降,西秦亡。

这张图画的时409年时期的各国疆域,这一年,乞伏乾归被姚兴放回去,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元年,但是仍然是后秦的属国。

Blog分类: 

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地编定,取消客籍户,选举由乡里评定。这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东晋、南朝的土断则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见黄籍)。侨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侨州、郡、县开始也只是办理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各州侨人既和原来的江南土著百姓杂处,又彼此相互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为了安抚他们,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它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

Taxonomy upgrade ext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