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见图)处在大宛的西北,乌孙以西,奄蔡以东,丁令、坚昆以南。乌孙、丁令、和坚昆前面几篇贴子都提到过(hoho,还有一篇写坚昆的帖子写了一半仍在那里。)这个奄蔡,也被称作阿兰,大致在里海沿岸,公元370年左右曾被匈奴人(Huns)击败,他们的国王也被匈奴所杀,所以前面有人转的几篇文章里把这个当作匈奴西迁的证据。为了避免混淆,以后提到Huns,特指西方史书里的匈奴。事实上,在大约同一时间,另一股自称“匈奴”的游牧民族跨越阿尔泰山向西南迁徙,灭掉了阿姆河流域的粟特(西方称之为“索格狄亚那”),这股“匈奴人”在中国的史书上被称为“嚈噠人”,西方称之为 Hephthalite 或是 Ephthalite, 也称之为“ 白匈奴 ”。这两股“匈奴”在以后的岁月里分别扫荡了欧亚大陆的不同地方:前者侵入欧洲,蹂躏了著名的拜占庭帝国;后者则灭亡了辉煌一时的贵霜帝国,并侵入印度(见下图)。这些都是后话,先按下不说,只说正题。
康居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已经为汉朝所知。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康居已经有控弦者八九万,而到了公元前一世纪末的时候,人口已达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但是据张骞从西域回来后所说,康居虽然部众不少,但是仍然向东臣服与匈奴,向南臣服于月氏,可能是由于康居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低级,还停留在部落联盟的阶段而未真正形成国家的缘故。
虽然康居是最早同汉朝交往的中亚国家之一,但是它却一直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障碍。李广利伐大宛时,康居曾经出兵救援;汉宣帝时,又接纳西逃的郅支单于,帮助郅支抵抗汉军。东汉章帝时,班超攻疏勒,康居又派精兵去救。由于康居距离汉实在太远,汉朝鞭长莫及。以汉武帝时的国力征讨比康居近一些又弱得多的大宛,尚且损失惨重(当然李广利也有莫大的关系),更别说号称控弦十二万的康居了。所以陈汤击郅支时不得不矫诏出兵,因为他知道如果上报朝廷,廷臣断不会答应。康居也自知汉无力顾及,所以当耿夔大败北单于,北单于逃遁时又一次接纳了北单于。
但是这次北单于的西逃远比郅支时落拓,一路辗转,先到乌孙,再从乌孙西逃入康居,一部分羸弱跟不上的,就被丢在途中。这些被遗弃的残兵老弱,后来又形成一国,叫做悦般。根据《魏书·西域传》的记载:悦般国在乌孙的西北,其祖先乃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因为被汉车骑将军所逐,北单于西走康居,羸弱不能去者留在龟兹以北,地方数千里,人众约二十余万,后来凉州人仍称他为单于王。注意这里的“地方数千里,人众约二十余万”并非指北单于当时留下的人口,而是经后世若干年休养生息的悦般国的人口。关于悦般国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曾经和汉人接触过的缘故,悦般国的人都很爱干净,一天要洗漱好几次,这在胡人里算比较少见的了。后来他们与柔然交好,他们的国王带了些人去柔然与柔然可汗相会。进入柔然一百多里地,发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梳头发,不洗手,妇女用舌头舔舐器物等等,于是悦般国王就对从臣说:“你们诳我到了狗国!”然后就返回本国,不再与柔然可汗相会,从此两国结仇,相互攻伐。
北单于逃跑时连老弱都顾及不了,当时的狼狈之状可以想象了。最终逃往康居的北匈奴人,人数应该不多,他们最终的踪迹不见于史册,只是偶尔略有提及。譬如在《魏书》说粟特的时候,提到粟特在三世之前曾被匈奴人打败,但是与其他的记载对比,击败粟特似乎应该是嚈噠人,他们自称“匈奴”。不管怎样,这最后一支北匈奴便终结于此了。或者,他们在到达康居后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又恢复了原来的声势,从而向西侵入欧洲;或者,他们被同化在中亚的游牧民族中,只留下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号--匈奴,而被后世的游牧民族所敬仰,以至于用以自称。但是无论怎样,进入康居的北匈奴的历史便从此消失了。
除了陆续提到的上述四支北匈奴遗支外,漠北再没有其它的北匈奴余众了,但是北匈奴就此湮灭于史册了么? 不是的,在永元三年大战之后的第三年,一支新的北匈奴重新出现,这是北匈奴最后的回光返照了。要知端的,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