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首先,春秋战国有“普通话”;其次,春秋战国有 “翻译”:)
先说第一个问题,春秋的普通话被称作“雅言”,《论语·述而》上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是山东曲阜人,可能平时说话都是说山东话,但是在读《诗》《书》,行礼的时候用的是“雅言”也就是普通话,大致是洛阳至西安附近一带的话。汉代称之为“通语”,元代称之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之为“官话”。
所采用的读音,两汉到隋唐是洛阳方言(《方言》《说文解字》《切韵》)等,宋到元是汴洛一带的方言(《广韵》《中原音韵》等),明清就是北京的方言了。
第二问题,春秋有翻译,还记得“一傅众咻”这个成语?说明楚语和齐语已经有分别,并且有人会两种语言的。更直接的一个例子是《左传》: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说明春秋时黄河东西的语言已经有所不同,并且有可能用到了翻译:)不过因为使节一般都会说“雅言”的缘故,正是会盟估计用不到正式的翻译。
【 在 rodney ( script alert("No Virus!") /script )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到这个,我倒想请教你一个问题:现在方言这么多,一个省都有这里完全听不懂那里
: 的,古时候怎样?难道有一种大家都听得懂的象现在国语普通话似的?比如春秋战国,
: 怎么就没见有翻译?
: 【 在 kzeng (锴锃·亮堂堂的废铁) 的大作中提到: 】
: : 转贴过来吧,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一篇,呵呵,我也一直读rouzhi的。英语里这个词被音译
: : 为Yueh-chih,我一直以为是当初翻译的人不熟悉汉语的缘故。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