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封禅书》上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汉高祖二年,刘邦从东面的战场回到关中, 问了一个问题:“秦朝祭祀的天帝都有谁啊?” 有人回答:“一共有四位,白帝,青帝,黄帝,和赤帝。”高祖又问:“我听说天有五帝,为何秦人这里只祭祀四个啊?”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于是高祖便说:“我知道了,那第五位就是我啊。”然后就立黑帝祠,称为“北畤”。先不说刘三的无赖(想起了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只是从这里看出两个问题:第一,五帝一说已经比较盛行,不然象刘邦这样市井出身并未读过太多书的人不会知道; 第二,秦人却只按照习惯祭祀四位天帝,而非五位。第一个问题,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是因为邹衍五行学说的盛行,那么第二个问题呢?秦人究竟祭祀的是哪四位天帝?
一切都要从“帝”这个称号说起。(呵呵,反正现在已经写乱了,现在就按照小话题写吧^_^)。在远古,“帝”与“王”的名号本无大的分别。举个例子,《史记·本纪》里夏和商的王都是被称作帝的,譬如帝阳甲,帝盘庚,帝小辛等。但是,从周朝初年,帝与王开始有分别。《史记·殷本纪》末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 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就是指这件事。此后,《周本纪》里就不见帝的称号了。那么,周人为什么要“贬帝号,号为王”呢?这究竟指的是什么?
周人对神的观念似乎比商人要有重要的进步。他们的祖先死了以后,还是象以前一样,为他们立主,奉在庙中,可是仅仅把他们看作“在帝左右”,并不把他们混称为“帝”。所以殷人行禘祭的范围很广,禘祭的古帝有很多,但是周人却只对帝喾才举行禘祭,这种差别和周人对祖先对天帝神灵看法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就是“人”,“帝”就是“帝”,并不像商人那样不分“人”与“帝”,认为“人”亦可为“帝”,“帝”也可来自于“人”。那么“帝”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古人所称的帝就是现在人所称的神。在甲骨文的卜辞里面,只有“申”字,并没有“神”字,这个其实很简单,古时字少,一字多义,后来又加上不同偏旁以示区别,以前灌的帖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申”在甲骨文中做闪电的屈曲状,本意就是“电”的意思,后来又加了雨字头写做“電”,就是为了后世便于区分。因为神的威灵最显著的就是雷电,所以“申”后又可引申为“神” 的意思,并加了“示”字旁以做区分。其实这一点和古希腊或是其他地方的神话也很相似,宙斯最厉害的武器也是雷霆。但是在甲骨文的卜辞里“申”仍然只用作本意“雷电”(因为还比较早),而天神都称为帝。譬如,“今二月帝不令雨”;“羽癸卯帝其令风---羽癸卯帝不令风”。(这里的“羽”就是“翌”或是“翼”的意思,也就是“明天”。“羽”下面的部分也是后来添的。)
类似关于“帝”的例子还有很多,祭帝的礼也叫做“帝”,后世加“示”旁做“禘”以示区分。甲骨文中这样用的“帝”也很多,譬如,“帝黄x(这个字打不出来),三犬”;“帝五丰,其三牢”;“帝于...”等等。记录“禘祭”的卜辞也很多。商人似乎认为某些显贵的人死了之后便可为帝(神),可以禘祭,并不限于先王(死了的商王)和先公(死了的商人王族的祖先)。
但是到了周代,不仅“帝”发生了变化,“禘祭”也发生了变化,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