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 (十)


cinason

最早知道“元嘉草草”,是在中学课文的那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前面的几句一直很是令人壮怀激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过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却并非这首词,而是有别的缘由。

还在关注拓跋鲜卑起源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匈奴帝国首领阿提拉可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因为据《魏书》记载,太平真君四年(44 3年),拓跋焘曾派人去大鲜卑山祭祀祖宗之庙并刻文纪念「这个被视为拓跋鲜卑祖居地的大洞穴重新昭然於世大约正好在三十年前,所刻壁文的内容也和《魏书》上的记载基本相符——活生生的考古发现在某些时候令人不得不面对曾经存在的真实性,这也是历史的奇妙之处」,而在同一时期,阿提拉正与其兄布列达共同统治匈奴帝国。後来在读通鉴的时候,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想法,并且发现拓跋焘的对手刘义隆也生活在这个时代——拓跋焘在位的年代是从4 23年到452年,刘义隆在位的年代则是从424年到453年;更巧的是,刘义隆和阿提拉竟然都卒於453年,而三个人又都是非正常的死亡,於是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愈发引起了我的兴趣。刘义隆在位期间的年号“元嘉”始终未变,这在中古是不多见的,他的“元嘉之治”也很受後人称道,但这么好的局面却被战争无情地破坏了。开始於太平真君十一年即元嘉二十七年的这场宋魏大战正是引起辛弃疾发出“元嘉草草”感慨的源头,而同一时间的西方则正要发生一场中古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大战——卡塔劳尼之战(旧称沙隆之战),这两场几乎同时进行的大战也具有某些奇妙的相似性——拓跋焘的北撤和阿提拉的东退很难说有什么区别,只是後者後继无人造成结果迥异而已。这一连串的巧合终於促成了对元嘉三十年的进一步考察,从而引出了这篇极不成熟的文章。

阿提拉的名字最早是在初中时从一本似乎是叫做《世界历史之谜》的书中偶然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只是有关他的资料太少;後来在看一本西文的中世纪早期历史书时,发现里面提到灭亡西罗马帝国的雇佣军将领奥多亚克竟然是一个匈奴人,於是好奇心使我进一步留意搜集匈奴人在西方活动事迹的资料,这也就产生了本文的前半部分,因为在这方面的中文介绍很少,所以费的笔墨就较多一些。关於阿提拉,在西方的影响比拓跋焘在东方的要大得多,因为“上帝之鞭”给人留下的印象过於强烈,至今西方还有不少的民族史诗、民间传说、文艺作品等与阿提拉有关,阿提拉的肖像也广为流传,成为在成吉思汗之前的世界征服者的象征。阿提拉的名字同样十分响亮,竟然到今天仍保留在一些西方人的姓氏中,如德国人中有埃柴尔一姓(Etzel,阿提拉的德语拼法),出自斯图加特西南20公里的一个小镇埃斯林根(Esslingen),它本来的形式在中世纪早期正叫做埃柴林根(Etzelingen),因为语音的变化才成了现在这样; 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中也有不少姓阿提拉的,例如前不久来华访问在北京音乐厅演出的匈牙利科达伊(Kodaly)四重奏团的第一小提琴手就名叫Attila Falvay「匈牙利人是姓在前名在後的,这与其它欧洲人不同」。至於拓跋焘,除了中国正史上的记载,其他基本上就很少与今天有关了,当然,元氏华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他的後代;不过,笃信佛教的北魏统治者为後世留下了大量石窟塑像,而有些是按照皇帝的形象来刻划的,这使我们有机缘窥见太武帝的真容——据一些学者考证,今日大同云岗昙曜五窟中的第十八号立像,其原型很可能就是拓跋焘「什么时候一定得去那儿看看,Smiling」。

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只是要把我感兴趣的在脑子里已装得很久的一些东西说出来,要和谁谁谁比是不敢奢望的;如果能够使一二网友由此产生对历史的兴趣,那我也就倍感欣慰了。由於并不是写书或发表论文,因此对引文出处和资料来源就没有进行严格及正规的注明,不过为方便有兴趣的网友进一步研究起见,在这里还是列出主要的参考材料。

Otto J.Maechen-Helfen,The world of the Huns;E.A.Thompson,A History of Attila a nd the Huns;Lester K.Little & Barbara H.Rosenw ein,Debating the Middle Ages:issue s & readings;Brian Croke,Christian Chronicles a nd Byzantine History,5th-6th Centu ries;C.K.Ogden,the end of the ancient w orld,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Roger Collins,Early Medieval Europ e 300-1000;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格雷格里,法兰克人史;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林干,匈奴史论文选集;格鲁塞,草原帝国;薛宗正,突厥史;余太山,塞种史;钱春绮 译,尼伯龙根之歌;

至於中国的史料,除了正史及相关的论著外,特别要提到的是陈寅恪先生这两篇力作: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此外,也参考了精华区里的《匈奴帝国》和MESH兄的《参合陂●慕容垂●》,在此一并致谢!

耆那生己卯年十月廿三

Taxonomy upgrade ext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