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 (六)


cinason

然而,奥多亚克王国的统治只持续了十六年。前面提到的在匈奴-哥特战争中出生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此时在东罗马境内不断骚扰,所过残破,君士坦丁堡头痛不已,於是封他为伊利里亚的统帅,命他前去收复意大利,实际上是借机将东哥特人的势力逐出东罗马。狄奥多里克也顺水推舟,欣然率部进入意大利,在经过四年的争战和谈判後,492年,奥多亚克从被围多时的帝国首都拉文纳出降,不料背信弃义的狄奥多里克却早已准备好了鸿门宴,就在酒席上将其杀死,於是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东哥特人的王国。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之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就出兵灭掉东哥特王国短暂地收复了意大利,但是狄奥多里克三十多年的统治仍然获得了众多後世史家的赞誉,因为他曾在君士坦丁堡作过人质,对文明的了解比一般的蛮族人显然要更为深入,而历经阿拉里克的西哥特人和盖塞里克的汪达尔人蹂躏的罗马对在狄奥多里克治下能享受到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与繁荣自然要相当感激了。不过,狄奥多里克也是和匈奴人的势力息息相关的,他的父辈曾经是阿提拉手下的猛将,而在日耳曼人的史诗和传说中,狄特里希(即狄奥多里克)正是以匈奴大王埃柴尔(即阿提拉)宫廷中第一勇士的身份出现的;而且,整个东哥特部落经历了近百年臣服於匈奴的时期,所受的匈奴人的影响也必然不小;因此,如果将狄奥多里克的东哥特王国看作是继阿提拉、奥列斯特斯、奥多亚克之後匈奴残馀势力在意大利的继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未尝不可的。

从五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间,阿提拉与埃提乌斯几乎是同兴同灭,他们的一系列活动最终铸成了匈奴与罗马帝国的同归於尽。渔翁得利的是日耳曼蛮族人,尤其是法兰克人,一直凭借其地理上的优势在北高卢步步推进——法兰克始居地紧邻高卢,族人持续不断的兵源保证了新征服土地的切实占领。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不久,墨洛温的孙子克洛维就率领着彪悍的法兰克武士平定了整个北高卢,并於496年作出了蛮族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转变——皈依罗马基督教(其他蛮族人此前多信被罗马视为异端的阿里乌斯教派),此後,在原罗马残馀势力和教皇的支持下,法兰克人如虎添翼,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先後战胜西哥特人、勃艮第人、阿勒曼人,到卡洛林王朝时武力更盛,不但击退了比利牛斯山以南阿拉伯人的入侵,还向东征服了萨克森人、阿瓦尔人,并最终打败伦巴德人,入主罗马,建立了欧洲西部最大的帝国,奠定了後来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就在克洛维和他的族人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的前两年,东方的中华世界同样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即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这在鲜卑人的历史上也同样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转变,此後作为北中国主人的鲜卑人逐渐融合於汉人,为後来一统南北的隋帝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继隋而起的“大有胡气”的唐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与最具活力的时代。与从克洛维时代开始的法兰克人的异军突起相比,拓跋鲜卑人的崛起要更早一些,而他们扫平中原各国、统一黄河流域的伟业,则主要是在元宏的高祖太武帝拓跋焘时代完成的。

在本文的开篇中已经提到,拓跋焘卒於元嘉二十九年,即西元452年,比阿提拉早一年,然而他的统治时期却长於阿提拉,早在父亲明元帝拓跋嗣去世前他已经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实习了一段时间,423年,拓跋焘正式即位,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的统治。作为魏国的第三个皇帝,拓跋焘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帝国,而他自己则进一步使之成为整个北部中华世界的主人。拓跋鲜卑的魏(代)国本来只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许许多多蛮族小国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它的发迹也不甚显著——那是在四世纪初,首领猗卢帮助晋朝的并州刺史刘琨讨胡有功,而被封为“代王”;但是苻坚的大秦帝国崩溃之後,在各族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却如有神助,不但成功地复兴了魏国,还将拓跋鲜卑人的目光转向了中原。继苻秦之後北方最强大的国家分别是苻坚从前的手下爱将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国和姚苌建立的後秦国,然而,他们的继承人都大不如上一代,在参合陂和柴壁,慕容宝和姚兴先後惨败於拓跋珪,数万精兵被歼;而拓跋珪则越发增添了进取中原的信心,就在一步步侵吞慕容垂死後失魂落魄的後燕国的进程中於398年迁都平城正式称帝,国号定为魏,也是取其曾为中原上国之意(战国七雄之首霸、承汉启晋之大朝)。

拓跋焘在位期间,最著名的当然是他的东征西讨、南侵北伐、一统黄河流域,这也是他被称为太武帝的原因,但是,也必须看到,上述功业实是由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循序激励才渐次达成的,当然,这中间也绝对离不开拓跋焘本人及其手下以崔浩为代表的文臣武将的主观努力。

拓跋魏立国初期,最主要的敌人,一个是西边的夏国,另一个则是北边的柔然。柔然几乎和魏国(北魏、东魏、西魏)相始终,在一百多年里一直是北方巨大的边患,正由於有柔然的威胁,北朝才始终心存顾忌,不敢放手南下,南朝因而得以苟安,并且在那仅有的几次虽然全都失败的北伐中也不忘去联络柔然。後来杨坚对江南的成功并吞,除了南朝自身的极端腐朽之外,消除了北边柔然的威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柔然的产生基本上是由拓跋鲜卑自己造成的——拓跋鲜卑奴隶的後代社仑侥幸逃脱了魏军的追剿,到漠北意外地征服了丁零、匈奴等部落,从而建立了柔然汗国;而正是由於魏国军队多次未能将穷寇追剿到底,致使柔然一次次地死灰复燃,不断重新犯塞,分散魏国的兵力,魏国也就不得不在北边设立六镇,驻扎大量的鲜卑军队,专门用来防备柔然,这也为双方的同归於尽埋下了伏笔——後来正是六镇的大乱导致了魏国的分裂和灭亡,而柔然也在同魏国的争斗中耗尽了国力,终灭於突厥。

拓跋焘是一位富於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军事才能早年就在同柔然的战争中表现出来,即位後更是首先对其发难,因为他早已认识到,不消除柔然的後患,就不可能在进军中原的大业上有任何作为,而且,当时魏国僻处中原北边,同柔然直接相邻,依照“远交近攻”的原则,也应该先对柔然下手。但是,拓跋焘对柔然的战争仍然只能是重创敌手,无法将其完全消灭,就像两汉对匈奴的战争一样,有时连要找到敌人的主力部队都是极其困难的。尽管如此,遭到重大打击的柔然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恢复过来,这就为拓跋焘在此期间进行的东征西讨、扫平北方的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Taxonomy upgrade ext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