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色·戒

SP_A0290同一间影院,看了两遍《色·戒》 。第一遍是阳光明媚的下午,刚忙完了手头所有的事情,突然闲下来,决定去看一场电影,在网上买了票,离开演不到一个小时了,匆匆忙忙赶上一班火车,5分钟坐到家里,再开车去电影院,喘着气跑上五楼,坐定,开演,片头的大狼狗一下子把感觉从喧闹紧张的街市拉回到日本占领时期的上海,看过以后觉得很压抑;第二遍是陪 LD 一起去看,因为看过一遍,感觉好了一些,但是还是被抑郁了半晌。

大概每个人对于同一样东西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经历、经验、和知识,或者根本就是我的悟性太差,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很多人骂这部片子是颂扬汉奸,只是觉得一个鲜活的汉奸,要比一个脸谱化的汉奸的更加生动可恨,从头到尾也没有看出明显褒扬汉奸的地方。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身份(ID),可以同时是一个学生,一个儿子,一个老公,一个中国人,一个收藏爱好者等等,也可以是一个汉奸,一个男人,与王佳芝的感情瓜葛并不能削弱易先生的身上的汉奸味道,甚至是不相干的。

片子也不一定丑化了革命者——如果王佳芝真正利用易先生的感情杀了易先生呢?这样才是美化么?只是觉得美人计从来都是最下作的手段,让无辜的女子去做政治的牺牲品。

片子很值得一看,尽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Free Tags: 
Blog分类: 

刚才的恐怖故事

凌晨1点多,突然想看一部恐怖片,就下了《校墓处》,校园鬼故事,诺大的一个apartment,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住,熄了灯,全屏,效果很好音响,怪异的音乐,开头的包袱,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被锁在了熊熊燃烧的屋子里面,她挣扎着,似乎想喊叫着什么,浓烟让她窒息,她奋力的捶打着锁上的门,门上的窗户里能看到她痛苦的挣扎和无声的喊叫。。。突然,她喊出声来了,叫的是我的小名,我一怔,心里想,这么巧?真有气氛!但是后背还是一股冰凉,她继续狰狞的挣扎着,又喊了一声我的小名,不是刚才那个,我有些吃惊了,怎么可能这么巧,她更急促的锤打着门,更急速的呼唤着我的小名,我看不下去了,黑暗中匆忙的摁 esc 健想退出全屏,但是却死活找不到那个健,她一声近似一声。。。总算被我摸到了 space 健,慌忙敲了一下,电影暂停了,缓了口气,退出全屏。这才发现原来 skype 的视频一直没关,喊我的是,让我快些睡觉别熬夜。我说好。这时突然一声空灵的“哐”的声音从电脑里发出,余音阵阵,像一声濒死的呼喊,吓我得又一紧张,告诉 不要说话,我这里有声音。 大笑说,就你这样的胆子还要在深夜看鬼片,刚才那一声是我这里远处的火车声夜深传了过来。ft!

Blog分类: 

伯克利记行(1):和平饭店

昨天到的伯克利,先去了临时落脚的旅馆,就在伯克利学校门外,图个方便。很陈旧的一家旅馆,英文名字是 Nash Hotel,到了门口发现这个旅馆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四海酒店。很有些发哥“和平饭店”的气势!进了 Lobby, 第一印象是《放·逐》,没错,就是《放·逐》最后决战的那样的旅馆,老式黑白棋格板的地板,铺了红色地毯的木制楼梯,象牙白色的扶手,大堂里空无一人,散放了几张桌子和椅子,这情景给人哪里就会冲出黑衣杀手的感觉。老板也象发哥一样,一个既酷又和蔼的中年男子,说普通话。

伯克利的城市与埃文斯顿比要略为破旧些,但是热闹许多,可能是本科生比较多的缘故吧。中餐出奇的便宜,大约是芝加哥的一半价钱,可选择的种类也多。走在街边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人乞讨都是带着狗的,以前从未见过。

今天下午陪 到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报到,依山而建的学校很漂亮,不过走起来却非常的累人。满眼的郁郁葱葱很舒服,晚风有些夏日的感觉。早知道带短裤凉鞋来了:)

Blog分类: 

奥斯卡颁奖典礼

哈尔德移动城堡

晚上看了ABC直播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仔细检点了一下所有有提名的影片,只看过一部半:一部是《哈尔的移动城堡》;半部是《企鹅的进行曲》(hoho,被国内误翻为《企鹅的三月》的)。《企鹅》得了最佳纪录片奖;《哈尔》什么也没得。不过觉得《哈尔》还是挺不错的,没有得奖可惜了。仔细想想,现在也不怎么看电影了。以前的周末,经常和MM一起到附近的电影院看新片子,《哈里波特》《Matrix》什么的都是在电影院里看的,特别是《Matrix 3》,因为附近的电影院票都卖光了,只好跑到老果园(Old Orchard)去看,条件挺差的。片子看了不少,有趣的不多,渐渐就失去兴趣了。后来入了紫金的会员,就不再去电影院了。不过经常没有耐心看完一部片子。往往都是MM看过后强烈推荐,然后再和她一起看一遍,呵呵,这样也好,她还可以在旁边讲解,有不明白的地方,当时就可以找到答案。不过MM很敬业,每次回答之前都会告诉我这处是否是伏笔,是否要她提前揭穿。

《哈尔的移动城堡》就是这样看的。中世纪外观的飞机,会走的城堡,国王的魔法师,做帽子的裁缝铺。先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苏菲的外貌会变来变去,于是询问了“顾问”,“顾问”也说不清楚,不过不影响看,糊里糊涂的感觉挺好的。事事都弄明白就是研究而非休息了。日本人的东西,从骨子里有一股复杂的绝望与抗争的矛盾感觉。譬如《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近似荒唐的绝望与近乎荒唐的反抗;还有《最终幻想VII》,《千与千寻》。倒是印证了很久以前的一道GRE题: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motion of natsulcashii, interpretable as "pleasant sorrow" , brings Japanese to Kyoto in the spring, not to --------- the cherry blossoms in full bloom but to --------- the fading, falling flowers.

(A) mourn ... exclaim

(B) honor ... protect

(C) describe ... rejoice over

(D) arrange ... preserve

(E) savor ... grieve over

Blog分类: 

《神话》最精彩的部分

其实是它结尾那首MTV,歌写得不错,成龙唱得好听的,金喜善哼哼得也悦耳。电影其实剪辑成MTV那么长也就够了因为电影本身实在不怎样好看,除了金喜善和那个印度MM以外。

首先,故事情节本身太过老套,类似的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多,比较著名的有张艺谋和巩俐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周润发和林青霞的〈梦中人〉,在加上古天乐的〈寻秦记〉,所以就情节本身,〈神话〉并没有什么新意,特别是在yy小说横行的今天,〈神话〉编剧的那一丁点想象力实在让人觉得有些可怜,看了一个开头,我就在想不会又是发现了秦始皇陵,然后里面又有人吃了长生不老药没有死吧,结果果不其然。

其次,电影的制作太差。关于秦朝题材的电影,经过了〈刺秦〉,〈英雄〉之后,不下点血本是打动不了观众的,要么拼人拼道具,要么拼电脑技术。〈神话〉开头的场面希望做的宏大,但是一点都不宏大,甚至连〈东周列国志〉或是〈三国演义〉的场面都不如,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几杆枪。本来很多可以很壮观的场面都给弄砸了,咱比不过〈特洛伊〉大海千舟竞发的电脑特技,咱总该不缺人吧?好歹两军对垒的时候多上些人让观众过把眼瘾吧。还有道具,电影中间赵高派人围捕徐贵、蒙毅一节,一群人拿着玩具般的小弓箭射啊射啊的,远没有〈英雄〉里面蹶张弩万弩齐发壮观(btw,既然是埋伏战,用弩也很合理啊)。于荣光的那个道具更搞笑,瞅着那架势,怎么着也该是一张大型弩机吧,结果却是一张大型玩具弓,你说这个武器岂不是要把人给捉弄死,你不能张早了,不然敌人还没有到,撑着这张弓能把人累死;你也不能张晚了,不然敌人都跑过去了,你还没有张开弓呢。看着于荣光可怜兮兮的咬着牙张着这张弓真让人觉得于心不忍。既然要拍“史诗”,好歹道具上要下些功夫吧。还有关于朝鲜公主的处理,咱们都知道这是商业戏,也要开拓韩国市场的,但是不能整的那一群人都像〈大长今〉一样的造型吧,非要这样的话不如把时间搞到明朝去好了:开头的韩国武士换成倭寇,赵高换成刘瑾或是魏忠贤...:)

其三,成龙不适合拍古装武打,不适合拍言情戏。不知道为什么,成龙的古装总让人觉得不自然,还有他的武打设计,可能是因为前天刚重温过〈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的原因,怎么看怎么别扭,没有李连杰玩得那些潇洒;最后的生离死别成龙演绎得也不感人,怀念张国荣在〈倩女幽魂1〉里与聂小倩最终别离的场景。

呵呵,不过电影里金喜善和那个印度MM还是比较PP的,比较有趣的一段是传送带上那一段,比较有成龙搞笑武打的风格。

Free Tags: 
Blog分类: 

《孔雀》观后--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

呵呵,评论算不上,算是观后感吧。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用“变态”二字形容这样的影片,我倒是觉得这部片子朴实、真实并且亲切。呵呵,看到一个人说必须大于28岁才能看得懂这部片子,我觉得没有必要,只要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都可以感受到片中的亲切---不是因为情节而是因为细节。

有些片子需要以情节取胜,譬如好莱坞的大片,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有些电影却是以细节感人,《孔雀》是后一类,就像旧照片,一切都是静止的,没有故事,只有记忆。Rememberance of Things Past,用这个短语形容《孔雀》再恰当不过了,只是回忆而已。

故事的开始环境就十分熟悉,七八十年代典型的北方城市,典型的老城区。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区叫做“老城--区”--以区别建国后新建的工厂密集的工业区,至少在我的家乡是这样。老城区是历史的沉积,胡同巷子都很窄,街道也密集,不少的房子都是很久以前留下来的,青砖黑瓦,有些残破了。屋子里面采光不太好,所以夏日一般都把小桌子放在屋外吃饭,炉子(我们那里叫“煤火”)也多放在屋外,自己垒起来的。一家几口吃饭, 说话其实很少,因为从小大人就会教育孩子,吃饭时不要说话,影响消化。家庭本身也受“父严母慈”的影响,父亲一般很严肃,总爱绷着脸,断不会在吃饭的时候说说笑笑。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孩子,一般受宠的是长子,家里面,长兄的“权威”仅此于父母,所以年龄比较小的兄弟姐妹相处会更加融洽一些-----这样的家庭环境在那个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虽然我从小并非在老城区长大(而是在一五二五新建的工业区),家中也就我一个孩子(赶上了计划生育),但是暑假的时候基本上都在老城的外婆家度过,对于那里非常的熟悉。

电影中一些细节譬如作番茄酱和轧煤描写,也是很亲切的。那时候冬天只有大白菜和白萝卜。萝卜需要在地上挖个坑埋起来,埋以前要注意削掉发芽的部分,不然就长萝卜苗了。家家都挖坑,所以楼房前面留出的土地很宽敞(不像现在楼贴着楼)。因为冬天的菜比较单调,所以家里一般都会做番茄酱,用的是医院输液的瓶子,像《孔雀》里面的姐姐那样,把西红柿切碎,塞进去,然后把口封严,放在锅里蒸,大概是高温杀菌吧,然后储存起来。还有轧煤,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久了,就会残留不少碎掉的煤块在煤仓里,丢掉了可惜,于是就自己拿简易的工具来打蜂窝煤,大煤的时候需要准备写烧过的煤渣,碾细了放在一旁,每次打煤都要先在工具的内侧撒上细煤渣,这样防止新煤粘在工具的内壁上... ...

还有那时的棉纺织厂,二八的自行车,可以吃的向日葵,还有看电影时用纸包成三角包的瓜子等等。以前看过的这个时代的片子,要么是在颂扬一个主题,要么是在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从没有如此简单描述那个年代的生活的---这就是我喜欢《孔雀》的原因。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