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图坦卡蒙之旅 (1)

周日去看了图坦卡蒙的展览。按照原来的计划是早上8点起床,9点出发的,但是我们一如既往的睡过头了,匆匆忙忙爬起来,吃了些东西,前往城南的博物馆。正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出门就玩,上了四车道的 Lake Shore Drive 之后才发现有两个车道关闭了,可能是举行一个自行车比赛。比赛还没有开始,有几个工作人员慢慢悠悠的在那两条空闲的车道上骑着自行车,速度比我们开车还快,不胜郁闷。

磨磨蹭蹭到了地方,有因为修路,有个出口关闭了,绕了几绕方才到了博物馆。呵呵,还是第一次去 Field Museum,出了停车场就可以看到特大的 King Tut 的宣传画:

图坦卡蒙的展览在一个单独的展厅,需要走东边的入口。我们大概是1点半左右到的那里,但是并不是马上就可以买票入馆的,因为游客的数目必须受到限制,而时间最近的展票是下午5点的,所有还有3个半钟头的空闲,不过周日博物馆的其他部分是免费的,所以就先逛了其他的部分。问了工作人员能否在馆内拍照,工作人员说除了King Tut以外,其他的都可以拍照。本来以为是因为King Tut比较珍贵需要保护,但是后来才知道是为了避免影响 King Tut 展览的收入。

先从地下一层看起,里面有另外一个埃及主题的展览,展出的是 Field Museum 历年“收集”到的埃及文物,包括为数不少的木乃伊,和大量的陶瓷以及青铜制品。还有很多古埃及的文字,也就是碑铭体和僧侣体的圣书字 (hieroglyphics)。圣书字与汉字的构成方式颇为类似,也有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就像汉字中仍然保留有象形的日,月,火等,但是大量的文字都是音符加上定符组成的,用音符来记录读音(类似拼音文字),但是由于同音字太多,所以必须加上定符来限定范围,防止歧义。这点与汉字也类似,好比“狗”字,人们把一种四肢的动物称之为 gou,于是 “句”这个字记录了它的读音并表示它(句 读作 gou),但是这样的同音字太多,可能引起歧义,所以人们就加上一个定符 “犭”来缩小范围。鲁迅造出来的那个“猹”字也是一样道理,利用读音加限定符号组成字。不过圣体字与汉字不同的是圣体字大部分字都是这样构成的,而汉字的形声字其实所谓的声旁大多是表示含义的,譬如“鉤”字(钩的繁体字),本来就是“句”字。“句”表示弯曲的意思,后来可以指一种弯曲的东西,引申为鉤子,但是为了消除歧义,又加上了一个金字旁表示具体限定,所以这个“鉤”字不同与“狗”字不同,一个是后起字,一个是纯粹的音节文字,后者类似与埃及的圣体字。呵呵,Colin McEvedy据此还很确定的说汉字是由楔形文字演进而来的(最后成型的楔形文字受到了圣体字的影响)。

(就到这里吧,明天继续)

<

p>

附一个例子:

埃及文字中一种动物的名称,前几个字符表示读音,后面的一个类似豺狗一样的字符表示限定(这个例子来自于这里),而汉字的狗也类似。

Blog分类: 

中国最后一位皇子与维基百科

在欧洲,尽管曾经显赫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霍亨索伦王朝都已经朝随着奥匈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但是哈布斯堡家族与霍亨索伦家族仍然存在,他们仍然按照原来的皇位继承序列有着自己的族长。但是在中国,虽然大家都知道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如果不算袁世凯的话),但是由于溥仪并没有孩子,所以他的继承人究竟是谁,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今天偶尔翻起一本闲书,是关于爱新觉罗·毓喦(读作 yuyan,“喦”通“岩”)的传记,才知道溥仪被苏联红军囚禁时曾经找来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远方侄儿毓喦(毓喦的曾祖父与溥仪的祖父是兄弟),将毓喦过继给自己,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此事溥仪当时并没有张扬,因为他自感朝不保夕,想留下一个后人,所以只是在私底下认了毓喦做儿子。解放以后,历经各种政治运动,而溥仪也已经成为一个平常人,所以此事也就不再被人提起,文革之后,此事才渐为人知,而毓喦现在也只是过着平常人的生活,他的书法不错,功底很好,现在好像还担任着政府文化方面的顾问,今年大概有80多岁了。但是刚才在英文维基百科中搜索他时,居然搜索到了他的词条并标注着"Head of the Aisin Gioro Clan"。呵呵,英文维基百科实在是太厉害了,不知道是谁去写的,不过中文维基百科还没有毓喦这个词条。呵呵,不管怎样,时至今日此事已经没有人会再去关心,不过偶尔看到类似这样的title还是很有趣的:His Imperial and Royal Highness Archduke Otto, Crown Prince of Austria, Hungary and Bohemia,此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现任族长,也是一位积极的政治活动家,只是不知道在正式的场合,是不是还有人称呼他这么一长串的封号:)

Blog分类: 

周末去看图坦卡蒙

 Field Museum 的图坦卡蒙展览从5月26日就开始了,一直要展出到明年的1月1日,正常的门票是 $25 ,但是芝加哥本地游客会打折(不知道埃文斯顿算不算芝加哥本地居民),学生游客会再打一次折,这样下来大概只需要 $19 。从这个月的26日到31日,还会有一个短期的打折计划,学生票只需要 $15,很便宜了。因为以前在纽约看过比较详细的埃及文物展览,所以这次 Field Museum 的展览一直也没去,不过既然从这个周末的门票这么便宜,打算去看看图坦卡蒙它老人家了,同时也取感受一下他著名的“诅咒”(呵呵,去以前会记得带着一个开了光的菩萨护身符^_^)。

Blog分类: 

一个举人的就业历程

呵呵,为昨天那篇 blog 的找个例子,就挑海瑞吧。

海瑞嘉靖二十八年中举,没有在中进士,于是通过大挑在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南平县做县学的"教谕"。因为这是在明朝,举人就业的道路还通畅些,如果是在清朝,落地的举人要等几十年才有就业的机会。县学就是一个县里最高的教育机构,通常设"教谕"一人,是正职,"训导"数人,是副职,而这些职位往往都是由举人或是秀才来担任的,到了清代,县学,州学大多成了低级官员养老的地方(譬如,知县老得干不动了,就改任教谕去了)。如果做的好,还有累官升迁的机会。

所以海瑞在嘉靖三十六年升任浙江淳安县的知县,不久升任任嘉兴府通判。知县是正七品,府通判是知府的佐官,也称别驾,是正六品的官员。不过不久海瑞就得罪了权贵,改调兴国,官职虽然未变,但是兴国自然不如嘉兴。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调任户部云南司主事。这个主事也是正六品的官职。在京城不算大,其上还有从一品的尚书,正二品的左右侍郎,正五品的郎中,从五品的员外郎等。

然后就是海瑞那次青史留名的行为,上书骂皇帝,此举的风险很大,弄不好挂掉了他这辈子也就是一个正六品的主事,但是皇帝没有杀他,关在监狱里,等皇帝死了,他又给放出来了官复原职。不过骂皇帝这出,倒是一个不错的政治资本,为日后的提升做好了准备。

隆庆元年,海瑞升大理寺寺丞,这是一个正五品的官,大理寺是主管平反冤狱的。这个寺丞并不是一把手,大理寺的老大是大理寺卿,正三品,其下有左右少卿个一人,正四品,然后才是左右寺丞。

隆庆三年,海瑞升右佥都御史,正四品。这个右佥都御史是都察院的官职,负责巡视京城以及外地州县,纠察不法行为。这时海瑞的职责是巡抚应天十府。这也是海瑞的有一个转折点,他在巡抚应天的时候发现了致士了的首辅徐阶不法行为,他的子弟家奴兼并土地,欺侮百姓。这个徐阶当年在海瑞下狱的时候曾经力救海瑞,使他免于一死,但是海瑞毕竟是海瑞,还是把徐氏子弟治罪。于是徐阶使用金钱并通过朝中的关系把海瑞给罢免了。

因为张居正与海瑞的关系不好,所以这次罢免后,海瑞就在家里闲着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二年,海瑞起复,被荐南京右佥都御史,但是没有到任就升职南京吏部侍郎,正二品,后来又升任南京都御史,正二品,这个都御史南京都察院的一把手了。万历十五年,海瑞卒于南京,最终是正二品。

让我来统计一下这位举人老爷的仕途历程,从1549年中举,到1587年死,前后38年,从最低级的教育官员干起,最终干到正二品。

让我们再来看看曾经帮助过海瑞,但是又害过他的徐阶。此公嘉靖二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29年后入内阁,有过了11年做了首辅,仕途要比举人通顺的多。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归有光中了举人之后,连考八次,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但是仍然矢志不移的考了第九次总算中了进士的缘故。

Blog分类: 

明清的科举与就业

呵呵,考试总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自小到大,各种考试不计其数,到了现在,几乎人人都是考场宿将了。古人亦然。以前上新东方,GRE机考,总有考题流出,考试前熟读机经,考试即可无虞;其实这种做法古已有之,唐朝科举,明经科、进士科考都要考策问,也就是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的问题出题,让考试者作答。但是由于考试经常举行,时间久了,试题难免重复,于是就有人收集其历年的考题以及等第者的对答,在考试前熟记于心来应付考试 ,此可谓唐时机经。白居易当年参加科举考试前也干过类似的事情,收集了20来篇文章,背熟了,又准备一些相关的材料才去考试的。后来皇帝发现了这个问题,才又下诏进士科必须再考一门诗赋,因为诗赋题材很广,咏物咏事,不拘一格,所以无法死记硬背。不过这也有问题,因为诗赋做的好坏与一个人是否胜任官职并无太大关系,以此遴选出来的人才未必精于吏治,所以后来也有人提出批评,不过进士科考诗赋直到清末也没有废除。

唐宋的科举制度科目繁多,到了明清,则仅仅简化为进士一科。科举为做官,考试为就业,其实明清的科举就业情况还算可以。清时四级考试,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总称)合格(或者直接说院试合格),成为县学府学的生员。生员也有若干等,不过统称秀才。秀才不服徭役,也不用纳粮缴税,是一种优待。乡试以前在生员中举行“科考”,成绩好的参加乡试,中了就是举人。对于屡试不中的秀才,可以熬资历,从附学生员熬到增广生员再熬到廪膳生员即可有机会被选为贡生,也就是贡举到国子监的太学生,但是实际上并不用到国子监读书,只是有了太学生的名号,可以直接参加乡试或是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一般都是地方学校的教官。

通过乡试的考生就是举人了,举人可以到京城参加会试,中了可以继续参加殿试。如果连续三次的不中,也可以参加诠选,担任官职,这通常被称为"大挑",被挑中的最高可以做到知县,一般的也是到地方学校任教官。

殿试考完,基本上科举就到头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三甲进士还要再经过一次考核,叫做“朝考”,综合一下会试与殿试的成绩,好的进翰林院为庶吉士,也就是翰林;略逊一等到中央各部或是地方郡县任职。

Blog分类: 

法国与德国合编战后历史教科书

今天在《Economist》上读到的报道,法国正在与德国一起编写1945年后的历史教科书。这个项目在2003年开始的时候并不被评论家看好,因为他们预料两国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会有不同,难以达到一致,不过就现在编写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是很顺利的,除了在一个问题上分歧比较大:战后美国的作用。德国认为美国是西欧的保护者与支持者,而法国却认为美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强权。除此以外,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编写风格上的,德国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死板,倾向于罗列历史资料而法国的教科书却写的象时尚杂志。同时,德国的教科书更希望学生会作出自己的结论,而法国的教科书往往只是告诉学生一个答案。不过,战后的历史德法分歧毕竟不大,让人比较感兴趣的是他们该如何写拿破仑,写普法战争,写二战。如果他们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Blog分类: 

古代少数民族

呵呵,在论坛上回别人的帖子,写得挺长的,所以自己留一个备份,有空可以继续聊聊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

鲜卑与乌桓只能算是属于东胡系统,在东胡被冒顿击灭之后同被匈奴奴役,未必与被灭掉的东胡有线性的承继关系。

曹操打败乌桓之后,乌桓仍然存在,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杂居,譬如十六国时的铁弗刘氏就是雁门乌桓与匈奴的混血。南北朝之后,活动在北方的乌桓在民族融和中消逝。但是在东北仍然有乌桓人的"国家",也就是唐时的"乌丸",据说是"古乌桓之遗人"(参看《旧唐书·列传149》),这支乌桓人最终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讨灭。自此乌桓才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柔然只是与鲜卑同源,并非鲜卑的一个部族,与拓跋部,慕容部不同。当然也有说柔然是匈奴别种的。柔然被突厥击败后西迁,东西方不少学者认为拜占庭史书上提到的阿瓦尔人(历史上的阿瓦尔人,介入过日耳曼人的部落战争,在匈牙利建立过帝国,打过拜占庭帝国,并于626年几乎占领君士坦丁堡。)

至于契丹,通常认为和奚同出自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与柔然并无太大的关系,不过同属东胡系统。

室韦与契丹类似,也出自东胡。但是也与柔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古蒙古人是大致是室韦的一个subset。有些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室韦"与"鲜卑"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译法,似乎也有些道理。

不过这些都是汉人眼里的北方诸民族,很可能这些民族本身有着不同的认同,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所以很多就不得而知了。只有比较近的历史有些类似的例子留下来,譬如女真人。汉人把聚集东北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女真人,但是根据后来清朝留下的档案,被认为女真人的某些东北部落并未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并不把这些部落当作自己的同族,不过在汉人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还有信仰回教的诸民族,按照汉人的习惯,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被统称为回回,当作一个民族看待,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这个问题其实在解放后划分民族时仍然存在。民族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看一个group的人的相互认同,这是一个很subjective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很客观,类似动植物分类学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人为的细致划分,大致划出几个group,然后大家填表的时候认为自己算哪个就是哪个了好了。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6

葡萄牙人大约与1429年发现了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随后便在此殖民。亚速尔群岛距葡萄牙的距离已经是葡萄牙距新大陆距离的三分之一了,如果葡萄牙继续以亚速尔群岛为跳板向西航行,则很可能改写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先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葡萄牙人就此止步,在随后的航海历程中,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沿非洲海岸线的探险上。事实上,此时葡萄牙最伟大的航海家亨利王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航海计划,他并没有试图开通驶往印度的航线,他所做的只是想探索博哈多尔角以南的世界,这样做一部分可能是为了好奇,另一部分则与中世纪欧洲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中的国度

这个传说还要从狮心王查理与萨拉丁的时代说起。1170年左右,正当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激烈冲突之际,拜占庭的皇帝收到了一封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信,信的署名是普雷斯特·约翰,他自称是东方一个富庶的基督教国家的国王,愿意支援对穆斯林异教徒的战争。在这封信到来之前,欧洲已经流传着关于东方的基督教国家的故事。故事的源头可以模糊的追溯到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或者翻译为多默,Saint Thomas),据说他后来在印度一带传播福音并在东方留下了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王国。

公元1141年,西辽的耶律大石在撒马尔罕以少胜多大败塞尔柱苏丹,大大遏制了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势力,这此伟大的战役流传到欧洲后,被融入了东方基督教国家的传说中,耶律大石甚至本当作了东方的基督教徒。然后就有了1170年普雷斯特·约翰的信札,罗马教皇在读过这封信后也信以为真,并朝东方派出了他的使节,但是使节一去便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1221年的时候,一则新的传说在欧洲再次流行起来:普雷斯特·约翰的孙子印度王大卫正在为了挽救基督教世界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逊人作战,并占领了波斯与巴格达。欧洲的人们再次兴奋起来,但事实上,这次的所谓的"普雷斯特的孙子"其实就是成吉思汗。

蒙古帝国的建立使得东西方的交流更为通畅,但也证明了在中亚不存在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于是欧洲人开始猜测别的地方。终于,他们找到了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于是他们开始称埃塞俄比亚为普雷斯特·约翰的国家。但是后来事实再次证明埃塞俄比亚与传说中的普雷斯特并无半点关系,于是这个传说的王国的位置再次被转移,到了葡萄亚的航海世纪,人们猜测这个国家在西非,所以亨利王子的探险目的之一就是在西非寻找基督教的王国,与之发展贸易并一同进攻北非的穆斯林。

这个传说事实上在《大航海时代 2》游戏中也有体现,在西非海岸,溯几内亚湾入海的尼日尔河进入内陆就会发现一个叫做廷巴克图的地方,这就是传说中的普雷斯特·约翰的王国。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5

马德拉群岛。

像加那利群岛一样,马德拉群岛可能在古典时代就已经被腓尼基人、罗马人或是希腊人发现,古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与普卢塔克的记载中提到了"紫色的岛屿",大致就是现在马德拉群岛的位置。但是同样的由于地理知识的大中断,欧洲的航海家并不知道马德拉群岛的存在,直到1419年。

这一年,伟大的航海家亨利王子向往常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派遣了一支船队沿着非洲海岸向南探险,但是一场意外的风暴将这支船队吹离了航线,吹入了浩淼的大西洋。正当船员们绝望的等待着他们最终的厄运的时候,他们却意外的发现了陆地。那是一个岛屿,他们心怀感激的将其命名为 Porto Santo,翻译为英语就是 Holy Port,也就是"圣港"的意思。这个岛屿就是马德拉群岛的圣波尔图岛(其实就是 Porto Santo 的意译加音译)。水手们最终得以返回葡萄牙,并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亨利王子。亨利随即派出船队在圣波尔图岛附近探险,发现了马德拉岛以及其它岛屿,重新发现了湮没在历史中的马德拉群岛。

马德拉群岛的发现在航海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首先,这次发现了导致了近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生物入侵。1420年一位葡萄牙船长意外的将一直怀孕的母兔带上了圣波尔图岛。因为岛上有着繁茂的植物,又没有天敌与疾病,兔子疯狂的繁殖起来,不久就吃尽了岛上所有可以吃的植物,并开始吞噬定居者的庄稼,最后定居者不得不逃离兔子猖獗的圣波尔图岛。

第二桩故事是关于马德拉岛的。马德拉(Madeira)在葡萄牙语里是树木或是森林的意思。马德拉岛就是森林之岛。刚刚上岛的定居者为了垦荒,开始放火烧毁岛上茂密的丛林与灌木,但是这场大火燃烧起来之后却失去了控制,一直烧了7年,几乎烧尽了岛上的植被,整个岛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草木灰。后来,有人从希腊的克里特岛上运来了葡萄在马德拉岛上种植,因为气候以及草木灰的缘故,获得巨大的成功。从此马德拉便以葡萄酒文明于世,现在还有一种葡萄酒叫做 Madeira 。

除了葡萄,亨利王子还在马德拉群岛上试种了西西里甘蔗,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大量的蔗糖出口的欧洲,原本是奢侈品的糖价格大跌(这也是为什么在《大航海时代》中从马德拉岛向里斯本贩卖蔗糖总能赚钱的原因)。同时这也刺激欧洲列强的殖民开拓。西班牙在殖民加勒比海后,马上也效仿葡萄牙种植甘蔗,直到今日,古巴、牙买加等地还以蔗糖闻名。为了种植更大面积的甘蔗,以葡萄牙为首的航海大国们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4

葡萄牙人的世纪(1)

1434年吉尔·埃安内斯再度挑战博哈多尔角,获得成功。这次的航线,或许仅仅是因为意外,并没有紧挨着大陆的边缘,从而避开了狂风与恶浪。这次航行为穿越博哈多尔角开辟了一条航道,从此以后,无畏的航海家们将不断的穿越这条航道,将人们的地理认知极限向南推进。1434年也是葡萄牙的黄金世纪的开端,从1434年开始的100年中,葡萄牙不仅建立了庞大的海洋帝国,还留下了丰富文化遗产。其实这也几乎是一条规律:只有国家强大,文化才能灿烂。随后的航海大帝国们无不如此。这样的辉煌最终终止于王位继承带来的问题上:西班牙的国王继承了葡萄牙的王位,从此葡萄牙一蹶不振。葡萄牙的黄金世纪就此结束,而西班牙黄金世纪则正式开始。

我们先来看看1434年之前葡萄牙的航海历程。

hanghai2.jpg

在欧洲与北非附近有四个比较大的群岛,分别是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早在这四个群岛被欧洲的航海家正式发现以前,欧洲的航海图上已经大致标出了其中的一两个,这很有可能是古代航海家发现的并辗转保留了下来。这四个群岛中,虽然马德拉距离欧洲最近,但是最早被再次发现的却是加那利群岛,原因很简单,因为加那利群岛更靠近海岸线。14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国王阿丰索四世派遣的船队首先再次发现了加那利群岛,但是同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我们上文提到的卡斯蒂利亚却也同时宣布对加那利群岛的主权。1404年,在卡斯蒂利亚的支持下,法国探险家贝当古占领了加那利群岛中的三个岛屿,并被加封为群岛国王,而葡萄牙则与1420年到1479年征服了加那利群岛的戈梅拉岛。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对加那利群岛的争执持续了一百多年,甚至惊动了教皇,教皇于1436年裁决加那利群岛归卡斯蒂利亚所有,但是葡萄牙与卡斯蒂利亚的争执并没有就此结束,直到1479年两国签署《阿尔卡所瓦斯和约》( Treaty of Alcacovas),葡萄牙才正是承认卡斯蒂利亚对加那利群岛的所有权,作为交换,卡斯蒂利亚不再对加那利群岛以南可能发现的新的土地提出要求,这个条约也为随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

附:加那利的名称

加那利(Canary)这个名字据说是来源于拉丁文"狗"(Canes)这个单词。公元前40年毛利塔尼亚国王尤巴二世(Juba II)的远征队到了这个群岛,在岛上看到体形巨大的狗,所以称之为狗岛。此事后来被罗马的历史学家普卢塔克和老普林尼记录,成为加那利群岛的名称。其实早在公元前,腓尼基人、罗马人以及希腊人都到过这个群岛,但是后来的地理知识大中断使得欧洲人遗忘了这个群岛的具体位置。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