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以婚姻统一天下

看到讨论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想到了一个著名人物:查理一世,一个因为婚姻关系统一了欧洲大半的国王。这位国王的名字其实也体现了大一统的风格:按照法语的习惯拼做 Charles (查理),西班牙语的习惯 Carlos(卡洛斯),德语的习惯 Karl (卡尔),其实是同一个名字在不同语言中的变体。他治下的广袤土地全部是由他巧合的继承而来。我们先从他老爸这边说起。

查理一世的爷爷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拥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大致是现在的奥地利以及德国的一部分,他娶了勃艮第大公大胆的查理的独生女玛丽。大胆的查理死了以后,玛丽继承了大胆的查理的土地,包括勃艮第以及勃艮第控制的低地国家,也就是现在法国的一部分到荷兰的土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玛丽的儿子腓力一世(也称作美男子腓力),也就是查理一世的爸爸,在玛丽死后顺利成章的继承了玛丽的土地(法国的一部分,以及低地国家,其中一部分被法国国王夺去),如果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死了,腓力就可以完成一个小统一,统一勃艮第与哈布斯堡的土地,但是可惜的是腓力一世先死掉了。但是腓力一世在死以前已经娶了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并且生下了查理一世。

再来看查理一世老妈这一边。查理一世的外公是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外婆是凯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阿拉贡与凯斯蒂利亚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阿拉贡在东北部,凯斯蒂利亚在中部,西部还有一个葡萄牙。阿拉贡的领土还包括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也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的一部分。斐迪南二世与伊莎贝拉一世的结合,标志着现代西班牙的诞生,他们的儿子与长女都不幸早亡,于是王位的继承权意外的由他们的女儿胡安娜获得,而胡安娜就是查理一世的老妈,哈布斯堡的腓力一世的老婆。

好了,查理一世的父辈们都交待完,就等查理一世出场了。伊比利亚这边由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共治,伊莎贝拉先死去,于是胡安娜首先可以继承卡斯蒂利亚,他的老公也高兴得来做卡斯蒂利亚的国王,结果被仍然活着的斐迪南二世拒绝,最终未果,腓力一世也早于斐迪南二世死去。到了1516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终于死去,于是在尼德兰的查理一世首先从他外祖父这里继承了西班牙王国,包括现在的西班牙与意大利南部(参看地图),紧接着查理一世的爷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与1519年去世,他又继承了他爷爷哈布斯堡那边的土地,并于不久之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总结一下,查理一世从外公那里得到阿拉贡王国(包括南意大利),外婆那里得到卡斯蒂利亚王国,奶奶那里得到勃艮第(包括低地国家),爷爷那里得到哈布斯堡的土地(包括奥地利,德国的一部分),三代人,统一了半个欧洲。比起战国时的秦国,这样的统一来的太容易。

查理一世因为生于他老爸的领地勃艮第,因此只会说法语,到了西班牙以后并不会说西班牙语,也不会说奥地利的德语,而他治下的土地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封建制,没有秦始皇靠铁(铜)与火打下来的江山那么稳固,也无法做到秦始皇那样的号令天下。不过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出现毕竟还是很令欧洲恐慌的。一百五十年后,西班牙的王位又出现了问题,查理二世没有子嗣,而西班牙王位的第一序列继承人是法国王储,国王路易十四的儿子,如果如此继承,欧洲的格局就大乱了,而另外一个人继承人恰恰又是奥地利皇帝,也不行。最终查理二世选择路易十四的次孙安茹公爵腓力继承西班牙(因为是次孙,可以防止法国与西班牙合并),并规定西班牙与法国不能合并。但是此举仍然招致奥地利的不满,奥地利皇帝希望扶植自己的次子查理大公作西班牙的国王(这样也可以防止西班牙与奥地利合并),而英国也不愿看到法国过于强大,于是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也算得上是当时的世界大战了,几乎卷入了欧洲所有的重要国家。战争持续了很久,最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奥地利所支持的继承人查理大公意外的成为奥地利皇帝。本来,查理大公的老爸死了以后,应该是他哥哥继承,但是他哥哥作皇帝没过多久就死于天花,按照继承序列,查理大公成为新的皇帝,这样一来本来和奥地利一伙的英国不乐意了,总不能防止了法西合并却导致奥西合并吧,所以战争终于走向了尾声。不过这次战争对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都很深远,在欧洲,法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西班牙沦落为二流国家,直布罗陀被英国占领,意大利的土地被奥地利占领,在北美,英国从法国手里得到纽芬兰、哈得逊湾等地。战争最大的赢家不是法国也不是奥地利,而是英国。

Blog分类: 

乱世的传奇家族

往往只有乱世才会有传奇的家族。有这么一个家族,于战乱中立国于一隅,革除苛政,奖励农桑,建立太学,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定,恢复了一方汉文化之传统,国家败亡后,一支入胡,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恢复了华夏衣冠;一支入越,维系了南越地区与中国的联系,亦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这个家族就是历经十六国、南北朝到隋唐的冯氏。

冯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晋国的毕万(也是魏国创始人的先祖),到了晋朝,由于永嘉之乱,冯氏避祸河北,这个家族第一位重要的人物冯安在西燕慕容永那里做过将军。西燕被后燕慕容垂灭亡之后,冯氏东迁到龙城 -- 这一年是394年。历史如幻灯般一帧一帧飞速闪过。395年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在参合陂大败于北魏;396年慕容垂反击,一度攻下北魏的重镇以及三年后的都城平城,但是不久便死去,慕容宝即位。北魏马上反扑,同年包围后燕的首都中山。396年慕容宝突围出奔龙城,后燕分崩离析。萎缩到东北隅的后燕并未逃脱灾乱的厄运,不久,慕容宝被贵族兰汗杀死,而兰汗又被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杀死,慕容盛又被臣下所杀,401年,慕容垂的少子慕容熙即位。此时,冯氏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冯安的儿子冯跋已经做到了后燕的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杀慕容熙拥立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原名叫作高云),但是不久慕容云也被大臣所杀,冯跋平定了大臣的叛乱,自称天王,国号仍为燕,定都龙城,史称“北燕”,这是十六国里四个汉人政权之一,从此燕国才安定下来。

冯跋作了二十二年的天王,政治颇为清明,百姓也安居乐业,同时他建立太学,选派两千石以下的子弟入学读书,亦繁荣了北燕的文化。冯跋死后,他的弟弟冯弘即位,此时的“国际”形式已经大变。北方的乱世在被前秦苻坚的治下短暂的终结,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又陷入分裂,于是小国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但是冯弘即位之后,北魏日益强盛,攻灭诸国;不久便把矛头指向北燕。北燕孤立难支,虽与南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路途遥远,无法依仗,所以不得不依靠高句丽的支援。龙城失陷,冯弘不愿投降北魏,亡入高句丽。

亡国之君,寄身蕞尔小国,难免不受人欺凌。冯弘以为高句丽并非久居之地,思奔南朝,于是派遣儿子冯业率领三百人为使者,浮海入晋。但是高句丽很快就发现了冯弘又南归之心,而同时北魏又勒令高句丽交出冯弘,于是高句丽就杀了冯弘,并子孙十余人,只有冯弘的儿子冯朗与冯邈逃脱,亡入北魏。而出使在东晋的冯业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也就留在了东晋,自此冯氏南北两支,一分为二。

北方的冯朗入魏以后,官至秦雍两州刺史,爵封郡公,但是后来因事坐诛,女儿冯氏没入掖庭,后来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后又被立为皇后,即文明皇后。文成帝死后,冯氏两度执政,是为冯太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际上是冯太后肇始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在冯太后执政时期已经全面展开,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继续深化了这一改革,并且把它扩展到文化与习俗领域。最终,在衣冠南渡之后又在北方恢复了华族衣冠。南朝名将陈庆之送北海王入洛阳之后,感慨道: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这其中自然也有冯太后的一番功劳。

而冯氏在南方这一支留在东晋之后,居于番禺,到了南朝梁的时候,冯业的孙子冯融官居罗州刺史,他为儿子冯宝娶了南越俚人大姓冼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后来青史留名的冼夫人),世代成为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冼夫人在世的80年,历经南梁、南陈以及隋代,冯氏都一直忠于朝廷,支持统一事业,大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冼夫人和冯宝的孙子冯盎,在隋末唐初继续统领岭南各部,当时天下大乱,有人游说冯盎,说:“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希望他效法当年秦末汉初的赵佗,但是冯盎坚决的据绝了,仍然支持统一,遣使入唐,接受唐朝的领导。

呵呵,一个小小的家族在乱世的传奇经历。

题外话:北方的冯氏因为在北魏一直位高权重,到了尔朱荣的河阴之役,死去不少,但是仍然有后人在东魏,高齐做官(譬如冯子琮),入隋以来,冯慈明官至尚书兵部郎,在讨伐李密的战争中被李密俘获,但是拒不投降,李密义而释之,但是冯慈明行至营门门碰到了翟让,因为言辞不屈,被翟让所杀。冯慈明太过忠直,可惜了,于他同时的徐文远,一代大儒,也被李密俘虏,对待李密的态度非常的傲慢,李密败后,此人为王世充所得,但是对王世充却非常恭敬,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态度不同,徐文远说:“李密,君子也,能受郦生之揖;王公(指王世充),小人也,有杀故人之义。相时而动,岂不然欤!。”可惜冯慈明没有徐文远这么知道“变通”。

南方冯氏与李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李唐却认为冯盎还有他的儿子冯智戴,冯子猷等为南蛮。一次太上皇李渊置酒与太宗宴饮,席间让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让冯盎的儿子冯智戴作诗,之后李渊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可怜冯智戴为正宗汉人之后,到此反而成了南蛮酋长(唐书中提到冯氏父子,辄称之为南蛮酋长,徐敬业造反,开始也是诈言“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打开府库,征召士兵)。

Blog分类: 

没有重圆的破镜

和人聊起古人食奶制品的习俗,提到了《洛阳伽蓝记》上王肃“酪奴”的典故,借以佐证北朝时羊肉酪浆等食品的流行。因为说起王肃,又想到了他的另外一个故事。

故事的开头与唐人孟棨《本事诗》中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相类,但是结局却相去很远。

王肃祖籍琅琊,琅琊王氏在注重门第出身的六朝是一等一的显族高第,东晋丞相王导的后人,王家在南朝累世为高官,王肃的父亲王奂也不例外,最后做到了左仆射,镇北将军,雍州刺史。王肃的妻子也是名门望族,陈郡谢氏,谢玄的后人,她的父亲谢庄亦是南朝的高官。北朝魏太和十七年,南朝齐永明十一年,王肃的父亲王奂因为擅杀长史又抗拒台使而被诛,同时累及王奂的弟弟与儿子,一同被杀,只有王肃独自从建业逃了出来,投奔北魏,此时,按照《魏书》的记载是太和十七年,《洛阳伽蓝记》上记为太和十八年,大概前者记载的是逃出建业的时间(正好与《南齐书·王奂传》一致),而后者记载的是王肃逃到北魏时的时间。王肃逃到北魏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王肃到了北魏,受到了崇尚汉文化的魏孝文帝的优待。王肃与孝文帝谈论治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也。”(《魏书·王肃传》)呵呵,王肃与孝文帝的关系直比刘备与诸葛亮。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王肃是他的得力助手,《北史·王肃传》上说:“自晋氏丧乱,礼乐崩亡,孝文虽厘革制度,变更风俗,其间朴略,未能淳也。肃明练旧事,虚心受委,朝仪国曲,咸自肃出。”除了文化方面的功绩,王肃始终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无故受祸,因此常有子胥报楚之意,为北魏攻伐南齐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孝文帝时就因功受封为平南将军,后来又进封为镇南将军。呵呵,父子二人,一人为镇北,一人为镇南,倒是也挺有趣的。

孝文帝驾崩,遗诏令王肃与咸阳王元禧等人一同辅政,不久,即位的宣武帝元恪又把自己的姑姑陈留公主许配了给了王肃,与王肃结成了姻亲。王肃此时也算得上春风得意了,但是... ... 慢着...王肃在南朝还有原配的谢氏啊,谢氏如今又情形如何呢?

谢氏似乎总是出奇女子,东晋的谢道韫是一位,而王肃的妻子也不逊色,王肃逃跑后,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还好,齐武帝杀王奂的时候,并未波及孙辈,其实也不可能波及太广的,因为王家与它的姻亲都是大族),为了避祸,削发为尼,等到风声渐缓的时候,就领着三个孩子偷偷跑到北方来找王肃,可是没有想到王肃虽是高官显位但却已经娶了北魏的公主,于是谢氏题了一首诗给王肃:

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这首诗很有南朝乐府的特色,语带双关,“丝”“思”谐音。“路”据丁福保等人的考释,即是“络”,“胜”是丝机上持经线的工具,又是双关,喻指王肃弃旧攀新,最后一问“颇忆缠绵时?”

呵呵,事情发展到这里,仿佛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的故事,“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看故事的人自然也希望王肃能舍去荣华富贵,与妻子破镜重圆,但是现实往往是不浪漫甚至残酷的。

谢氏这首诗被王肃的现任妻子陈留公主看到了,她也题了一首诗回赠谢氏:

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

针是用来穿线的,针眼里的丝穿来穿去,有了新衣要缝,哪还能顾得上旧衣呢?

陈留公主不肯退让,王肃又不能或是不敢与前妻复合,心中愧疚,只好在洛阳造了一座正觉寺来安置谢氏。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王肃就死了,死时只有三十八岁,公主没有生养,所以谢氏给他生的儿子理所当然的承袭了他的爵位,呵呵,也许这是王肃对谢氏的一个交待吧。如今的正觉寺已经没在洛河中,无迹可寻了,不过想起这段故事,还是让人感慨。

Blog分类: 

司马温公的无厘头

用无厘头来称呼司马温公有些不敬了,不过重读他对慕容绍宗一生片断的选择与描写,让人不自然想到了这三个字。

《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有别于纪传体史书,所以花在每个人身上的笔墨都不多,除了帝王以外的人物,司马光往往选择一两件此人最闪亮并与主要事件相关的事情来书写。譬如慕容绍宗,第一次提到是第152卷,慕容绍宗劝谏尔朱荣不要杀魏大臣,没有被采纳,于是有了河阴之役;第二次提到是第154卷,高欢希望就食山东,请示尔朱兆,尔朱兆应准了,但是慕容绍宗认为这是养虎为患,不能答应高欢,可惜尔朱兆没听。接着,第三次提起慕容绍宗是在下一卷第155卷,高欢大败尔朱兆,尔朱兆对着慕容绍宗叹息:“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第四次提及慕容绍宗是下一卷第156卷,尔朱兆兵败自杀,慕容绍宗携尔朱荣妻子及尔朱兆馀众投降高欢。至此并没有见慕容绍宗有太大的过人之处。

第157卷,第158卷没提慕容绍宗,让人更以为慕容绍宗也许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到此也就该下场了,而到了第159卷,一处虚写,顿时让人觉得慕容绍宗不同凡响,故事是这样的,高欢病重,世子高澄在左右服侍,高欢看到高澄面有忧色就问道:“我虽病,汝面更有余忧,何也?”高澄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高欢接着又问:“是不是担心侯景叛乱。”高澄说“是”。高欢接着说侯景飞扬跋扈,只有自己能蓄养,高澄无法肯定无法驾驭,然后开始交待身后之事,说他死了以后先不要发丧,然后又逐一评价了一下身边的大臣,认为某某忠直,可以信赖,某某耿直,需要宽待等等,直到最后,话锋一转说:“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先抑后扬,一下子把慕容绍宗拥上前台高处,同时也解释了慕容绍宗投降后默默无闻的原因。

第160卷,侯景反叛,又是一处虚写慕容绍宗。侯景反后,高澄调兵遣将征讨侯景,派了好几员大将,最后才派遣慕容绍宗。而侯景这边,当他听说朝廷派韩轨来讨伐他,评价是:“啖猪肠儿何能为!”,又听到朝廷派了高岳,评价是:“兵精人凡。”高澄派遣的几员打将都被侯景所轻。最后,侯景听说慕容绍宗来了,“叩鞍有惧色,曰:‘谁教鲜卑儿(指高澄)解遣绍宗来!若然,高王定未死邪?’”侯景听到高澄派遣慕容绍宗来,不仅吓得面有惧色,还据此猜测高欢肯定没死,此处的虚写更让人觉得慕容绍宗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英雄。

然后慕容绍宗出马,先与梁人交战,因为梁人不听侯景的告诫,被慕容绍宗击败。此处,慕容绍宗与侯景不分伯仲,但是作为“读者”对于慕容绍宗还是很期待的。

终于,慕容绍宗与侯景交手了,虽然慕容绍宗猜破了侯景的诡计,但是仍然被侯景大败,逃到谯城。“读者”有些失望了,不仅读者失望,裨将们也责难慕容绍宗,慕容绍宗的回答是:“侯景太厉害了,不信你们去试试。”于是斛律光和张恃显就披甲提兵,出去试,慕容绍宗告诫他们,千万不要过河,这点还是值得赞许的,说明慕容绍宗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没有要害这二人的意思。二人出战,不渡水,侯景隔着河冲二人喊:“你们怎么知道不渡河过来?肯定是慕容绍宗教你们的。”--呵呵,这里又见高人过招的境界。

尽管斛律光与张恃显没有渡河但是还是被侯景大败,张恃显被侯景生擒,不过又被放了;斛律光也狼狈的逃回谯城。呵呵,斛律光后来也是高齐的一员大将,这是他第一次出场,居然这么狼狈,反到衬托了侯景与慕容绍宗的厉害。不过似乎侯景稍胜一筹。

后来证明,这是一种先扬后抑,虽然侯景很牛,但是最终不敌慕容绍宗,大败而逃,祸患南梁去了。到此,慕容绍宗的光辉形象才完全展开,虚写与实写合一。

如此大将,“读者”们都期待他有一番大作为,高澄也一样,在平定了侯景以后,就让慕容绍宗去攻打西魏王思政镇守的颖川,久攻不下,于是有人进言用水攻,然后修筑围堰,水灌颖川,城垛崩溃,王思政疲于奔命的当修理工,而此时西魏的救兵也被大水阻挡,眼看就要城破。一日,慕容绍宗与刘丰到围堰上视察军情,突然起了大风,尘土飞扬,于是慕容绍宗就和刘丰一起到船里避风,结果暴风到来,吹断了缆绳(缆绳都可以吹断?),他们所坐的船居然向颖川城飘去。而城上的人也拿长钩来钩船,见此状,慕容绍宗与刘丰只好跳水逃生了,但是。。。但是慕容绍宗居然不会游泳,被淹死了!一代大将,就这样死掉了,ft 之极。刘丰就会游泳,一直游到一个土山上,结果被射死了。

呵呵,记得以前看《新少林五祖》红花会总舵主出场的镜头甚为华丽,漫天的红花,英雄气概,令人景仰,结果第二个镜头就死翘翘了;而司马温公笔下的慕容绍宗也差不多,先开始几处虚写,让人觉得绍宗必不是凡人(好比漫天红花),然后实写一笔大破侯景(英雄气概,令人景仰),结果。。。下一个镜头就淹死了,ft。

顺便提及一句,这个慕容绍宗就是当年前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人,《天龙八部》慕容复的祖先。据《北史》与《北齐书》上说慕容绍宗之所以在投降没有马上被重用的原因之一是他在任青州刺史时,曾经登广固城,对亲信说“大丈夫有复先业理不?”当年他的先人慕容恪就是在广固大破段龛,为前燕立国奠定了基础。这句复国的话被他的仇家探听到报告给了高欢,于是他就丢掉了刺史之职,被征入京了。呵呵,看来慕容家还是和有传统的。慕容绍宗的儿子慕容三藏也是一代名将,孙子慕容遐因为不从汉王杨谅造反而为人称道。

Blog分类: 

历史与科学:公元515年 (2)

南方的大事涉及一桩工程。

这不是一般的工程,而是要截断淮河,用淮河水來灌寿阳,从而拔掉北魏楔入南梁的一颗钉子。寿阳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自古便是战略要地,魏晋以来,由于南北政权大多分淮而治,地处淮河南岸的寿阳就成了南北争夺的焦点,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寿阳。

寿阳的具体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安徽寿县,这里东连三吴,北为中原,西接陈许,外有江湖为阻,内有淝、淮之利,是南北来往的要冲。当年拓跋焘南侵,虽然一鼓作气攻下瓜步,扬声渡江,但是因为没有控制淮南重镇,最终还是不得不北渡淮河,退回中原。北魏孝文帝时,又想驻兵淮南,但是还是因为无法控制淮南寿阳等要冲而作罢。但是到了南朝齐末年,政治动荡,兵祸四起,北魏趁机攻占了寿阳。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力图收复,又打起了寿阳的主意,而此时正好北魏有一个叫做王足的将军投降南梁,献上了一条攻克寿阳的计策。

这条计策很简单,就是拦堵淮河,用淮水淹灌寿阳。梁武帝同意了这条计策,就派水工陈承伯与材官将军祖暅做实地勘查。材官将军一职,在汉武帝时就已设置,是领兵打仗的武官,但是魏晋以来,材官将军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土工工程。譬如侯景围攻台城的时候,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就是双方的材官将军(侯景本没有材官,他的材官是南梁叛逃过来的)的攻守机械以及策略,其构思运筹远非《墨攻》可比。

此时的材官将军祖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工程学家之一。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祖冲之,而他本人也在多个方面颇有建树,呵呵,小时候就读到过他的“山巅一寺一壶酒”的故事。祖暅作为材官将军自然是够资格的,也是称职的,他在研究了寿阳下游的地形与土质之后,就告诫梁武帝,说这里的土质松软不坚实,不适合建造拦淮围堰,并且大致作了计算,认为即便是强行修筑,也很易坍塌。但是梁武帝拒绝了这位科学家的建议,一意要修筑浮山堰,拦截淮河。

浮山堰从514年开始修建,劳民伤财,到了515年夏4月,浮山堰勉强合龙,但是果然祖暅所言,马上这条围堰就崩溃了。而此时有人来进言,说围堰崩溃是蛟龙作怪,但是蛟龙害怕铁器,如果用铁器沉入水中,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又运来几千万斤的铁器投入淮水中,但是还是无法合龙浮山堰。迷信解决不了问题,又只能求助于科学,祖暅等人虽明知不可,但是又不得不强为之,用木头钉成“井”字形状,里面填上巨石,再附上沙土,以此截流,其结果“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又过了一年,浮山堰才再次修好,这次监工的官员听从工匠的进言,在淮堰旁边开了分洪渠,减轻淮堰的压力。但是不就这位官员因为谗言而调任,接替的官员对水工一窍不通,也不听从别人的劝告,结果当年九月,暴雨大作,淮堰再次被冲垮,声如雷鸣,三百里之内的都可以听到。淮河下游,南梁的城镇有十万多人被冲入大海,一场彻彻底底的人祸。--- 这就是不信科学的后果。

简而言之,历史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科学告诉我们能够做什么。

Blog分类: 

历史与科学:公元515年 (1)

呵呵,经常看到关于历史与科学的价值的争论,想到两则《通鉴》里的故事,可以做个诠释对比。这两则故事都发生在公元515年,一南一北。北边,是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而南边是南梁武帝天监十四年。

这一年的正月初十,北魏宣武帝元恪患病,十三日就病故了,当夜崔光等人就拥立太子元诩登基,次日召告天下并且大赦全境,十五日全面召回西面正准备伐蜀的军队以及东边驻守在淮南防范南梁的军队。而就在这一日,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元恪的同母弟弟广平王元怀抱病入朝,径直来到太极殿的西庑,悲痛欲绝,找来职守的官员,说自己要上殿哭悼死去的皇帝,并要去见新登基的皇帝。周围的官员近侍们愕然相视,不知道该怎么答话。元怀的要求乍一看似乎没什么无理之处,死去的皇帝是他的亲哥哥,若是在民间,去哭一哭也是人之常情,另外看看自己的侄子,劝慰一番也是做叔叔的分内之事。但这毕竟不是在民间,元怀的举动已经触犯了很多忌讳。首先,老皇帝刚死,新皇幼冲即位,此时刚刚五岁,正是主少臣疑的节骨眼上,元怀作为藩王没有宣召径直入宫并且闯到太极殿已经犯了很大的错误。其次,太极殿是宫城的主殿,是大朝会的场所,太极殿的两侧有东西二堂,是处理平时政务的地方。这里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方,在这个非常的时期,藩王居然来此,并且扬言要登太极殿,这更是忌讳中的忌讳,新皇就是两天前刚刚在太极殿即位的,藩王此时入太极殿显然说不过去;最后,皇帝如果还没有登基,还是太子,那么叔侄相见倒也无妨,但是一旦登基,以过去的礼法,马上就尊卑不同了,元怀固然是叔叔,但是更重要的他是臣子,不能这么没规矩,说见皇上就见皇上没有一点礼法。因此元怀的举动与言语一时间让在场的官员都吃惊得傻了眼,都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了。事发突然,处置稍有不当,即成大祸。而此时就彰显历史的价值了。

就在大家都在愕然的时候,太子少傅崔光援引了东汉太尉赵憙于汉光武帝驾崩后横剑殿阶扶下诸王的典故,声色严厉的训斥了元怀,在场的众人无不叹服,而元怀也顿时醒悟过来,停止了哭叫,说“侍中以古义裁我,我敢不服!”。于是就退了下去,回去之后还不断派人来谢罪。--这是历史的价值。而此时的南方,也有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Blog分类: 

又玩了一遍《三国志 11》

呵呵,真是堕落,本来每天时间都不够用,但是居然又忍不住打通了一遍《三国志 11》,自然不是一鼓作气打通的,凭凑零散时间玩了大概有快一个月(?)。玩的最难的级别,选用的君主是我自己,不过繁体中文版输入汉字有问题,键入自己的名字出来却是“崠翮”,呵呵,这个名字倒是很熟悉,因为以前诸多版本的三国志也有这个问题,“翮”翅膀的意思,成语云“奋翮高飞”,意思也不错。时间选择的是黄巾之乱之后,开始的城市选择的是洛阳--一如以前的习惯。先打下了宛,但是宛不如洛阳好守,不断地遭到来自占据荆州的刘表,淮南的袁术以及关中的李傕的袭击,我只能疲于奔命的防守,不久李傕被西凉马腾所灭,宛又不断地遭到马氏父子的骚扰,苦守了阵子,看到刘表与孙策争新野,正是两虎相争,两败俱伤的时候,就去捡了便宜占了新野,希望籍此守住汉水,拱卫宛城,并伺机南下攻入襄阳,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新野根本守不住。呵呵,足见不能违背历史用兵。

此时马氏父子攻下汉中,由剑阁入蜀,攻打刘璋,关中恰好空虚,于是从洛阳集中兵力过函谷入潼关,苦战攻下长安,把汉献帝把持在手中(三国志里汉献帝没有什么作用,比较遗憾),然后稍事休整,向西攻下安定,武威,天水,牢牢掌握关中,接着追蹑马滕,趁机平定西蜀以及南中,而此时宛已经被刘表占领,但是关中仍然凭借潼关第一道防线,武关与函谷第二道防线,洛阳第三道防线,虎牢第四道防线而固若金汤。

平定了益州,按理说占据了上游,攻打荆州应该不在话下,但是这是历史(呵呵,譬如南朝委任荆州刺史、藩王,必定要在益州加一道双保险,谨防荆州造反),游戏里面上游并无太大的优势,也不可能水陆并进,因为受到港口的制约,所以就在永安和江陵的孙策军僵持起来,此时江淮一带孙策已经迅速的灭掉袁术与刘表,一统东南,呵呵,不知道为什么计算机偏爱孙策。

僵持良久,决定冒一把险,从间道偷袭襄阳得手,打通了通向汉水的通道,以便与北方的领土连接,便于输送粮草钱帛。留下甘宁守永安,自己驻守襄阳,派遣徐晃等人就粮于汉中,从汉中东进,打下上庸,克服宛城,攻入新野,打通了南北的第二条通道。然后派曹仁镇守襄阳,自己利用长安洛阳的兵粮迅速攻下孙策的江夏,庐江。而此时孙策几乎统一了东部,甚至跨过黄河占领了邺城,平原,晋阳。于是鏖战与寿春,勉强攻下寿春,汝南,下邳,北海,濮阳,但是已经是强弩之末,每个城市的受兵都不多,不久又被孙策反扑,而我又遇到粮草不济的问题,于是丢盔弃甲的跑回关中,此时洛阳也被孙策占了,好在长安根本所在还在手中,并且积粟甚多,登时恢复元气,出函谷攻克洛阳,一路向东攻下陈留,许昌,光复被孙策侵占的城池,并度过黄河,攻下孙策的三城,紧接着又打下北平,蓟,襄平,灭掉了公孙瓒,收降赵云,马超,张辽等人。于是北方与西方都评定了,本来打算从辽东渡海直捣吴越(孙权逆向的这么干过),但是算了一下粮草不够,所以先到江陵,渡江,平定了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城,接着从长沙攻入柴桑。此时孙策又再次占领淮南的庐江,寿春以及淮北的小沛还有江北的江夏。

等待了一下粮草,北渡长江攻克庐江,派遣司马懿关索西进攻下江夏,张郃,姜维,邓艾等人北上打下寿春,然后集合兵力,横渡长江,从芜湖攻入建业,而后没有遇到多大困难就打下了吴。此时孙策仅剩下会稽,而我又被粮草制约,虽然有大军在吴却只能派出小股部队,由邓艾,徐晃,关索率领,于一线之间攻破会稽,完成统一。

之前选择了国号“周”,然或就是游戏结束,说“周”如何分封诸王,最后亡于诸王内斗,一如晋之“八王之乱”,但是不同的是“周”据说兴盛了三百年,欧亚大陆都传颂着周的威名与罗马并美等等。

呵呵,游戏结束了,又重复了一遍故事,再次过了一下干瘾:)

Free Tags: 
Blog分类: 

Google Earth 真的 4D 了!

呵呵,几天前还在说 Google 地图的 bug ,莫名其妙的显示出了清朝的地名,今天 Google Earth 再次更新,真的有了历史地图(不过清朝地名那个 bug 还该是个 bug,因为历史地图没有道理在正常的 layer 下显示)。现在可以看的地图列在最后面,其中和中国有关系的包括 1790 年世界地图和 1710年的亚洲地图,这幅1710年的亚洲地图其实是日本人绘制的《南瞻部洲萬國掌菓之圖》,南瞻部洲与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庐洲并为佛经中常称的四大洲,呵呵,孙悟空就诞生在东胜神州,由于日人的这幅图并没有按照西洋流行的地图画法画制,所以在 Google Earth 上显得不是很合适。1790年世界地图的中国部分显然不精准。中国在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就已经彻底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天山南北已经在中国的控制之下,而地图上却标注的却仍然是鞑靼人的国家。另外,这份地图好像是意大利语的,因为中国拼做 Cina,西班牙拼做 Spagna ,法国拼做 Francia,德国拼做 Germania 等等,与意大利语一致,呵呵,希望能有更多的历史地图!

  • World Globe 1790
  • North America 1733
  • United States 1833
  • Lewis and Clark 1814
  • New York 1836
  • San Francisco 1853
  • South America 1787
  • Buenos Aires 1892
  • Asia 1710
  • Tokyo 1680
  • Middle East 1861
  • England, Wales 1790
  • London 1843
  • Paris 1716
  • Africa 1787
  • Australia Southeast 1844
  • Various other maps from Map Finder

Blog分类: 

Google Earth 显示历史地图?

Google Earth 十一月一日的时候推出了一个更新的版本,很多原来收费的功能现在都免费了,刚才下载下来体验一下,更新安装完毕以后,顺手输入了家所在的城市:luoyang,China ,不过失望的发现洛阳的地图还是低解析度的,有些奇怪,为什么周边的城市包括附近的县城都有高分辨率的地图而洛阳却没有。徒劳的放大缩小洛阳的地图,试图找到家的位置,突然一个地名晃入眼帘,慢着!Honan! 哈哈,Google Earth 居然会在洛阳大致老城区的地方显示出 Honan 这个地名。这个 Honan 并非指的是河南省(现在拼做 Henan,以前拼做 Honan),因为 Honan前面有一个标志具体地名的红点,所以这个 Honan 应该指的是 河南府。河南府的位置与现在洛阳市政府的位置是不同的。于是又搜索了 Kaifeng, China, 果不其然,得到的结果是开封府的,而不是现在开封市的!呵呵,Google 开什么玩笑,弄出来一堆最晚是清朝时的地名放在地图上,因为民国初年中国就已经废除了府厅州制度,改为省道县制,后来又改为省县制,再后来省市县制。莫非Google用了“旧地图”?

Blog分类: 

80年前的同行

去图书馆借书,因为毕业论文大致是与中国相关的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与 International Security 的交叉,所以驻足在堆满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书籍的书架前,不经意看到了一本暗红色书皮的书的大标题:China,稍微惊奇了一下,没想到这么巧,会有人和我做的东西这么相近,翻了翻,完整的标题是 China and the Most-Favored-Nation Clause,印入脑海的第一个想法:这本书大概是关于中国和WTO的吧,作者是 Tsung-Yu Sze,看来是个中国人写的,名字下面注释着他的学历,约翰霍普金斯的BA,哥伦比亚大学的MA,PhD,可能是他在哥大的毕业论文吧,不过书的纸色非常的旧,看样子不像是近几年出版的,翻到第二页致谢一看落款:1925 ,再看摘要,是关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研究,字里行间透露着唏嘘与不平之意。呵呵,古书上常感慨治乱兴废,于今日在80年时间跨度上的同一topic的不同的 dissertation project 上,倒是深深的感受到了“治乱兴废”四个字的分量,特此一记。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