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关于隋代学术界和明代魔幻圆周率的一点八卦

88_10083412_f0a2302c9ec0947

(因与人论及祖冲之的历法对于后世历法的(无)影响,而纯粹的八卦文字^_^)

祖冲之的历法其实对后世没有太大的影响,大明历在陈灭亡后就废止了,隋朝开始用的是北周的大象历,后来用开皇历,都和祖冲之的大明历没有什么关系,并且要比祖冲之的大明历落后很多。

北朝也有和祖冲之一样对历法比较精通的人,但是他们的历法和祖冲之在世的时候一样,没法得到官方的承认,刘孝孙抱了自己的 paper,带着棺材去向隋文帝哭诉,但是也斗不过学霸(祖冲之活着的时候也没斗过当时的学霸),后来也病死了。

刘孝孙同学病死以后,一个叫做张胄玄的同学抄袭了刘孝孙的 paper,并且最终获得了学霸们的首可,被颁行为大业历,但是因为不是他自己的 original research,所以错误多多,但是张胄玄同学和学霸们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以至于有人(刘焯)举报张胄玄抄袭刘孝孙时,仍然遭到了张胄玄和当权学霸们的联合打压,《隋书·律历志》里还保留有这封举报信:

“胄玄后附孝孙,历术之文,又皆是孝孙所作,则元本偷窃,事甚分明。”

刘焯也没有斗得过学霸和抄袭者,也死了。。。。

直到唐高宗时期,因为历法问题多多,才又把刘孝孙、刘焯的 research 找出来,重新采纳,这就是李淳风的麟德历。

北朝自己的历法还如此之多的坎坷,更别说南朝的祖冲之了,早已湮灭了。

但是并不能以此否认祖冲之的地位和影响,欧洲数学的发展也是有断层的,也是不断的再重新发展,并且祖冲之算圆周率的方法,应该不同于刘徽的割圆术,他的算法已经失传,但是能算出 355/113 这个密率,还是很牛 X 的,这个确实领先了欧洲一千多年,这个分数绝对不是他拍脑袋猜出来的,只是算法不详。

要说拍脑袋猜圆周率,我们是在不得不提及一下明朝的数学家们。这里确实没有明黑的意思,但是中国的数学经过了宋元的 boom 之后,到了明代,突然变得 joke 起来,网上被盛赞的一位明代音律学家算出的圆周率是 sqrt(2)/0.45,而其他诸多数学家,有算出3.126 的,也有算出3.15 的,真可谓光怪陆离。

当然数学的衰落确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林毅夫同学曾经还在某个 journal 上灌过水解释这个现象,大意是说明代的科举开始僵化,读书人为了应付考试,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背书,就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了,这倒也能解释元代数学的发展,因为聪明的汉人很难通过考试来进入仕途,所以就只好琢磨数学了,因此成就了很多大家,所以相较之而言,我们还是应该欣赏一下宋代的,在保持正常的科举同时还造就了大量的数学家。

所以祖冲之和他同时代的人对我们的启示是:

1)不要试图扳倒学霸;

2)有 paper 赶紧发,哪怕装孙子恭敬的review 一下学霸的 paper,因为他很可能是你的 reviewer;

3)working paper 要注意保管,不要让学霸的弟子赶在你之前发表,是在不行,就委屈一下co-author ;

4)注意身体,不要病死,切切。

所以说祖冲之对于我们的裨益还是很大的:)

Blog分类: 

李密的猜想

是古董的李密;不是鲜活的李米,尽管两人很像,都很执着。李米执着于等待,李密执着于造反。

不知道李密为什么要造反,至少从他生活的环境很难找到造反的原因。他有世袭的爵位,家境也不错,不像劳苦大众,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与反叛的动力;同时他的富有与权势又不足以让皇帝感到不安,因此也不像杨玄感一样,因为隋炀帝对杨素的猜忌而不得不反。另外,李密开始打坏主意的时候,隋炀帝的江山还很牢靠,因此他也不像宇文化及一样,有一扇机会之门打开在面前。他本人更不是智能低下或者爱追求刺激的纨绔子弟,不像虞柔(虞世基的儿子,虞世南的侄子)或是来渊(来护儿的儿子)一样,稀里糊涂的就投降了叛军。

或者,他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想救黎民于倒悬?可是他牛角挂书,在牛背上读《项羽传》的时候,杨素老爷子还很硬朗,隋炀帝也还没有开始征高丽。黎民还不至于倒悬。

或者,他是嫌自己没有受到重用,无法施展才华?可是他一开始的职位并不算低,授亲卫大都督,隋唐两代名臣屈突通也是从亲卫大都督做起,最后进了唐太宗的凌烟阁。亲卫大都督是皇帝身边的侍卫近臣,因此升迁的机会很大。当然宇文述也劝过他,希望他以才学而获得官职,而不是依靠作侍卫。李密也听从了劝告,认认真真的去读书,但是读完了书却去造反。

再或者,是李密本人有野心,希望应图谶,代隋氏而立?可是在他真情流露的诗作里,也不过是羡慕樊哙、萧何的功绩而已,并没有作刘、项的志向。即便是他的势力达到巅峰的时期,他也没有称帝的念头,拒绝了诸将的劝进。

也许只能用唐高祖的大臣们给李密的评语来解释李密了:狡猾好反。造反是他的一种爱好,所以李密的一生都在逃跑,造反,逃跑,造反……这样的循环中度过。最终,他死在最后一次逃跑去造反的路上。

所以欣赏他这份执着。

Free Tags: 
Blog分类: 

乱世的传奇家族

往往只有乱世才会有传奇的家族。有这么一个家族,于战乱中立国于一隅,革除苛政,奖励农桑,建立太学,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定,恢复了一方汉文化之传统,国家败亡后,一支入胡,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恢复了华夏衣冠;一支入越,维系了南越地区与中国的联系,亦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这个家族就是历经十六国、南北朝到隋唐的冯氏。

冯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晋国的毕万(也是魏国创始人的先祖),到了晋朝,由于永嘉之乱,冯氏避祸河北,这个家族第一位重要的人物冯安在西燕慕容永那里做过将军。西燕被后燕慕容垂灭亡之后,冯氏东迁到龙城 -- 这一年是394年。历史如幻灯般一帧一帧飞速闪过。395年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在参合陂大败于北魏;396年慕容垂反击,一度攻下北魏的重镇以及三年后的都城平城,但是不久便死去,慕容宝即位。北魏马上反扑,同年包围后燕的首都中山。396年慕容宝突围出奔龙城,后燕分崩离析。萎缩到东北隅的后燕并未逃脱灾乱的厄运,不久,慕容宝被贵族兰汗杀死,而兰汗又被慕容宝的儿子慕容盛杀死,慕容盛又被臣下所杀,401年,慕容垂的少子慕容熙即位。此时,冯氏的第二位重要人物,冯安的儿子冯跋已经做到了后燕的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冯跋杀慕容熙拥立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高句丽人,原名叫作高云),但是不久慕容云也被大臣所杀,冯跋平定了大臣的叛乱,自称天王,国号仍为燕,定都龙城,史称“北燕”,这是十六国里四个汉人政权之一,从此燕国才安定下来。

冯跋作了二十二年的天王,政治颇为清明,百姓也安居乐业,同时他建立太学,选派两千石以下的子弟入学读书,亦繁荣了北燕的文化。冯跋死后,他的弟弟冯弘即位,此时的“国际”形式已经大变。北方的乱世在被前秦苻坚的治下短暂的终结,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又陷入分裂,于是小国才有了生存的空间。但是冯弘即位之后,北魏日益强盛,攻灭诸国;不久便把矛头指向北燕。北燕孤立难支,虽与南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路途遥远,无法依仗,所以不得不依靠高句丽的支援。龙城失陷,冯弘不愿投降北魏,亡入高句丽。

亡国之君,寄身蕞尔小国,难免不受人欺凌。冯弘以为高句丽并非久居之地,思奔南朝,于是派遣儿子冯业率领三百人为使者,浮海入晋。但是高句丽很快就发现了冯弘又南归之心,而同时北魏又勒令高句丽交出冯弘,于是高句丽就杀了冯弘,并子孙十余人,只有冯弘的儿子冯朗与冯邈逃脱,亡入北魏。而出使在东晋的冯业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也就留在了东晋,自此冯氏南北两支,一分为二。

北方的冯朗入魏以后,官至秦雍两州刺史,爵封郡公,但是后来因事坐诛,女儿冯氏没入掖庭,后来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后又被立为皇后,即文明皇后。文成帝死后,冯氏两度执政,是为冯太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际上是冯太后肇始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在冯太后执政时期已经全面展开,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继续深化了这一改革,并且把它扩展到文化与习俗领域。最终,在衣冠南渡之后又在北方恢复了华族衣冠。南朝名将陈庆之送北海王入洛阳之后,感慨道: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这其中自然也有冯太后的一番功劳。

而冯氏在南方这一支留在东晋之后,居于番禺,到了南朝梁的时候,冯业的孙子冯融官居罗州刺史,他为儿子冯宝娶了南越俚人大姓冼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后来青史留名的冼夫人),世代成为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冼夫人在世的80年,历经南梁、南陈以及隋代,冯氏都一直忠于朝廷,支持统一事业,大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冼夫人和冯宝的孙子冯盎,在隋末唐初继续统领岭南各部,当时天下大乱,有人游说冯盎,说:“隋季崩荡,海内震骚,唐虽应运,而风教未孚,岭越无所系属。公克平二十州,地数千里,名位未正,请南越王号。”希望他效法当年秦末汉初的赵佗,但是冯盎坚决的据绝了,仍然支持统一,遣使入唐,接受唐朝的领导。

呵呵,一个小小的家族在乱世的传奇经历。

题外话:北方的冯氏因为在北魏一直位高权重,到了尔朱荣的河阴之役,死去不少,但是仍然有后人在东魏,高齐做官(譬如冯子琮),入隋以来,冯慈明官至尚书兵部郎,在讨伐李密的战争中被李密俘获,但是拒不投降,李密义而释之,但是冯慈明行至营门门碰到了翟让,因为言辞不屈,被翟让所杀。冯慈明太过忠直,可惜了,于他同时的徐文远,一代大儒,也被李密俘虏,对待李密的态度非常的傲慢,李密败后,此人为王世充所得,但是对王世充却非常恭敬,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态度不同,徐文远说:“李密,君子也,能受郦生之揖;王公(指王世充),小人也,有杀故人之义。相时而动,岂不然欤!。”可惜冯慈明没有徐文远这么知道“变通”。

南方冯氏与李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李唐却认为冯盎还有他的儿子冯智戴,冯子猷等为南蛮。一次太上皇李渊置酒与太宗宴饮,席间让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让冯盎的儿子冯智戴作诗,之后李渊感慨:“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可怜冯智戴为正宗汉人之后,到此反而成了南蛮酋长(唐书中提到冯氏父子,辄称之为南蛮酋长,徐敬业造反,开始也是诈言“奉密旨,以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发兵讨之。”打开府库,征召士兵)。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