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

图解中朝边界的变更(1)

继续聊聊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呵呵,因为朝鲜(韩国)不断推出"惊世骇俗"的历史地图,所以通过历史地图说说近一千年来中朝边界的变更以及原因。

故事从唐末开始,先看元和十五年(820年)中朝边境的大致地图:

tang-choson.jpg 点击看大图

新罗与渤海以及唐的边境是以后1000多年中朝边境的基础。我们可以把这段边境分作东西两部分。东部的边界大致到朝鲜的铁岭一带(参见上篇blog),也就是今天朝鲜的咸兴与元山之间的区域,东临东朝鲜湾(参见这里的现代朝鲜地图),直道明朝,这一直是中朝的东端边界。西部的边界此时是以流经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的。历史上中朝的西部边界经常在大同江与稍北的清川江之间滚动(当然也有中国占领朝鲜大部分的时候,此时谈边界也没什么意义了),譬如战国时燕国的辽东郡就是以清川江为界的。

公元926年(辽太宗天显元年),辽征渤海,围忽汉城,渤海降,遂亡国。渤海世子大光显出奔高丽,辽在东部大致继承了渤海与高丽的边境。但是在西部,高丽却伺机不断侵蚀,不仅越过了大同江,甚至开始在清川江两岸构筑城堡(见下面的鸭绿江、清川江、大同江示意图):

3rivers.jpg
点击看大图


此时辽正忙着在东北与华北作战,暂时无暇顾及,甚至还送了50峰骆驼给高丽,以示修好,结果高丽不领情,认为契丹是禽兽之国,饿死了辽送来的骆驼。不久,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高丽与北宋有结盟攻辽的倾向,所以辽与高丽进一步交恶。公元993年,辽开始第一次以80万军队征伐高丽,高丽求和,而辽军也不敢深入,所以准和,高丽向辽称臣,建立朝贡关系,奉辽正朔。而辽同时也允许高丽在鸭绿江下游以东,清川江下游以北的江东六州(沿上图西朝鲜湾一带)筑城开发,这是高丽第一次正式在西部边界跨过清川江,将势力拓展到鸭绿江东岸附近地区。

由于高丽在对辽朝贡的同时还与北宋以及女真有着往来,所以公元1009年,辽趁高丽内乱,第二次伐高丽,攻入江东六州,先攻西京(今平壤)未下,又转攻高丽的都城开京,不久攻克。高丽王逃入罗州,遣使求和。辽退兵,但是高丽王拒不履行和约,辽怒,遂索要江东六州,高丽自然不愿轻易偿还,于是1018年辽开始对高丽的第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因为粮草不济,第一次远征失败,辽圣宗不甘心,又集结兵马准备再战。此时的高丽因为辽的三次大规模进攻,国力大衰,又遣使赴辽,"请称藩,纳贡如故"。辽圣宗接受高丽之情,但是作为和约的条件却只提出了(高)丽(北)宋断交,未再索还江东六州。从此辽与高丽开始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和平交往,而中国与朝鲜的西段边境至此也基本尘埃落定,但是此时辽仍然控制着鸭绿江东岸的来远、保州等城(现在朝鲜的新义州一带),并掌握着鸭绿江上的浮桥,这两座城直到金时才被高丽骗去--这是后话,下次再说。下图是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辽与高丽和平以后的边界图,东部边界相对稳定,仍然在咸兴与元山之间,西部边境以鸭绿江东岸地区为界:

liao-choson.jpg
点击看大图

Blog分类: 

聊聊〖明朝的那些事儿:赐封朝鲜〗

这阵子断断续续的看《明朝那些事儿》,写得挺有趣的,但是有些故事和俺印象中的不大一样,所以也凑过来聊两句,从最新的赐封朝鲜开始。

说起明朝与朝鲜,不得不先从元朝与高丽谈起。从蒙古与高丽通交开始,蒙元与高丽的朝贡宗藩关系持续了有一个半世纪。历史上的朝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仰慕中国文明富饶,自愿来朝贡的。贡献方物之后还能得到中土皇帝的丰厚赏赐,用一两只奇怪的鸟换来天子的绸缎绫罗,何乐而不为之?同时还能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知识;第二种是武力胁迫,中土的皇帝不但不给赏赐还强行索要珍贵的贡物。元与高丽的朝贡关系就是后者。元朝之于高丽就像宁国府之于黑山村一样,不断索要贡品却极少回赐,高丽不堪其苦。

元朝虽然与高丽有婚姻关系,但是决不是和亲而只是通婚。元朝公主在高丽的地位比高丽国王还高,譬如高丽国王忠烈王对于自己老婆元齐国大长公主的所作所为往往"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这位公主还动辄就挥舞着棒子追着忠烈王打,边打还边骂(《高丽史》卷89,后妃)。不仅如此,元公主下嫁高丽国王必须被册为正妃,所生的孩子必须立为世子,世子又必须在元朝生活,等到即位时才能回国。同时,元帝对高丽国王任意废立,甚至有的时候懒得册立国王,让高丽王位空悬。

除此以外,高丽的典章制度本来仿照中土,官制也于中国相似,有三公、三省、六部的设置,但这让元朝的皇帝很不爽(就像我们现在在官方文件里提台湾的政治制度总要加一个"伪"字或是加引号),所以一道旨意,诏令高丽的忠烈王进行官制改革,废除三公,合并三省,并且六部改名,什么御史大夫啊,翰林院啊统统变更名号。不仅如此,高丽国王不能再称"朕"要改称"孤",不能"赦"只能"宥",大臣不能"奏"只能"呈",不能称国王"陛下"只能叫"殿下"。还有,各位看官有没有觉得这时期高丽国王的名号(庙号)有些不伦不类?什么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忠惠王等等的,都是元帝下令改的,此时高丽国王的庙号不能称"祖"或是"宗",只能称"王"还必须加一个"忠"字。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元末农民起义之后,高丽迅速开始逐元,罢黜元之年号,恢复历史旧制(包括倒霉的官制),并与明廷交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此时明与高丽还没有直接的冲突,高丽趁着元末崩溃而明廷尚未有效控制东北的时候,积极向北拓展领土,侵占了大量元朝的土地,这也是"铁岭问题" 的由来。

现在东北有个铁岭市,就是赵本山经常活动的地区,但是这不是真正的铁岭,真正的铁岭在今天北朝鲜的元山,靠近东朝鲜湾,纬度基本上与平壤相同(平壤在西,铁岭在东),这里是元朝与高丽的分界线(可参照我blog里的元朝辽阳行省的地图)。但是高丽趁着元末动乱,不停向北侵扰。等到朱洪武初定天下,照着元朝的库存记录清理接受土地的时候这个问题便凸现出来。朱洪武重申对铁岭以北地区的控制权,并于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派户部侍郎杨靖去接管铁岭以北的土地,设立铁岭卫,这时的高丽国王当然不愿再吐出这块已经吞下的土地,所以一边上表申诉,一边密谋出兵。申述被明太祖驳回后,高丽王出兵强占,但是后来大将李成桂阵前兵变,推翻高丽国王建立李朝,不过铁岭以北的土地终究还是没有归还中国。明太祖因为李朝亲明,就默认了元朝的开元路也就是铁岭以北地区为李氏朝鲜的所有,并将铁岭卫内迁,并于洪武二十六年将铁岭卫迁至当时的银州,改银州为铁岭,也就是今天赵本山的铁岭。

另外几个小故事,简要说一下,明朝派往高丽的两个买马的使节遇害确实是高丽权臣李仁任指使人所为,一个明使被杀,另一个明使被胁迫入北元;另外,这段时期高丽朝廷的着装肯定非常有趣,因为他们一会儿亲元,一会儿亲明,必须得不停换衣服(遵守两朝的服制),当时的官员估计要常备两套不同款式的官服了。还有高丽末年,亲明的恭愍王当政的时候曾经选派高丽本地科举中贡士的三人到明朝参加会试,其中一人登第,授官为某县县丞,虽然此君写的一手好文章且通读儒家经典,但是却不会说汉语(只会写汉字),所以最后只好返回高丽。最后,李朝国号为朝鲜,并非朝日鲜明的缘故,而是当时李成桂遣使赴明,请明太祖在"朝鲜"与"和宁"之中为李朝选择一个新的国号,因为高丽古称为朝鲜,这个称呼历史久远,所以明太祖才最后裁定选取"朝鲜"为李朝国号。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