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物

有趣的东西

一个不错的主题设计辅助工具:Color Schemer Studio

studio_screen_main.png制作与调整Drupal的外观主题,比较麻烦的是色彩的选配。艺术家们可能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完美的色彩搭配,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玩家来说,找到合适的配色是一个难题,通常的做法只能是在网上看到比较好的配色方案之后,赶紧掏出个小本子记录下来,或者用一些大型工具的附带功能(譬如Dreamweaver),但是都比较受限制,今天发现了一个比较有用的工具:Color Schemer Studio,它可以方便的帮助你配色,告诉你哪些颜色搭配比较好看,同时它还有很多有用的工具,譬如Color Scheme Analyzer,告诉你用某个特定的颜色做背景时应该选举哪些颜色做文字;譬如Quick Preview Windows,可以方便的察看某个配色方案在网页中的现实效果;譬如Screen Color Picker,方便你选取屏幕上的颜色,非常的精确。呵呵,是一个不错外观主题的帮制作手,推荐一下。

Blog分类: 

Zoundry推出最新版本:1.0 beta, build 23 (April 21, 2006)

昨天刚推出的新版本,看了一下发布说明中的发布更新与更具体的功能介绍,总的感觉还不错。前一个版本的Zoundry只能在WYSIWYG下编辑,无法编辑HTML代码,这个版本的Zoundry填加了XHTML代码的直接编辑功能,并有方便的Validation功能,可以检查你的XHTML是否符合标准(有两个标准:transitional & strict ),另外还有其他几项比较大的变动:

  • 重新设计的用户界面:改进了编辑页面的布局,有了不少比较方便的小改进,譬如鼠标右键直接可以设置图片的摆放,blog列表添加按照时间排序、名称排序等功能,可以方便的链接到自己以前写的blog等等;
  • 帐户设置的改进:改善了对Drupal的支持,完全自动的对Drupal进行设置,支持各种Drupal Node Type
  • XHTML编辑:自动填充标签等等;
  • 支持控制Teaser:类似在drupal中使用的<!--break-->,可以方便的控制Teaser

等等等等,自己去发掘一下吧。BTW,这篇帖子使用Zoundry同时在我的blog与Drupal China发表,省了不少力气啊:)

Blog分类: 

Epson的打印机

chip_reset.JPG早就发现Epson的打印机不厚道,提醒没墨的时候把墨盒取下来晃一晃,里面其实还残留不少的墨汁,但是装回去,打印机却固执的认为墨已用光,必须更换新墨盒,因为墨盒上带有墨汁检测的chip。同时,Epson的墨盒还不能直接注入新的墨汁重新使用,还是因为这个倒霉的chip。所以不得不又买了一个Chip Reset(左图),用来重启墨盒,一来可以将原装墨盒的墨汁用尽,二来还可以自己灌墨汁用。不过今天得知Epson东窗事发了,有人在LA起诉它墨盒在没有用尽墨就提示更换的问题,估计这场官司Epson是输定了,所以在最终的结果出来,Epson提出了一个提前的解决方案,并建了一个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网站,近七年来凡是购买过Epson产品的用户都可以得到45美元的补偿,在这里可以下载到claim form。呵呵,不知道是谁起诉的Epson,但是要感谢他/她,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俺这次 free ride了一把。

Free Tags: 
Blog分类: 

微软明天推出“学术搜索”?

"无数"的迹象(或是谣言)表明微软要于明天推出它自己的学术搜索(academic.live.com)。感觉上,微软的live.com总是很低调的不停充实着自己,每次去看时都会发现新的变化(当然也许不是微软太低调而是Google的粉丝太多)。按照先前的说法,微软的学术搜索将提供:

  • 摘要:允许搜索者在预览窗口中阅读文章的摘要(估计比较类似现在live.com的风格);
  • 全文:如果文章不是放在需要订阅或是限制访问的网站,则允许用户阅读全文。(我猜想是一些放在个人网站上的working paper,目前google的学术搜索还不能搜索这些文章)
  • 订阅:对于需要订阅或是限制访问的网站内的文章,如果搜索者订阅了这些网站,则可以直接阅读全文。(这个应该与google学术类似,譬如使用学校IP或是拨VPN访问google学术,会在链接后面显示 Find at xx Universty的标示)
  • 引用:可以导出文章的引用到不同的格式,包括RIS和BibTex等(这个google没有,事实上Google显示的引用格式很不规范)
  • 寻找最近的图书馆:可以搜索附近的图书馆里是否有你查询的书或者期刊(类似Google)
  • 购买文章:通过British Library购买查询到的文章(Google目前似乎还没有这个功能)

不管怎样还是很期待这个学术搜索引擎的,因为我正好开始准备dissertation proposal了,多了一个学术搜索,就省去一分翻阅浩瀚文献的繁劳。想起原来一个老教授说的话:当年他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手指头翻图书馆的index card都翻出老茧来了。呵呵,科技的力量啊!:)

Blog分类: 

索尼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与EBook

sonyreader 这个周一索尼宣布将会在Borders书店卖它的新的电子阅读器,这应该是正式发布的第一款使用E·Ink的阅读器。虽然飞利浦以及翰林汇都推出了使用这一技术的电子阅读器样机,但是还都没有正式投放市场。下周到Borders逛逛,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款阅读器,不过肯定不会买,因为价钱在300到400美元作用,差不多和一款主流Pocket PC一个价钱了,只是想感受一下E·Ink与一般的Pocket PC或是Palm的显示有什么不同。其实Ebook也不算是一个新的概念了,早在2000年的时候微软就联合Barnes & Noble在网上卖微软阅读器格式的电子书,但是因为销量不是很理想,所以后来Barnes & Noble就不再卖了。其实觉得一个关键问题是阅读硬件的问题:不会有太多的人喜欢端坐在电脑前看书吧?Pocket PC与Palm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看电子书的解决方案,特别是Pocket PC,广泛的支持文件格式可以方便的找到阅读资源,但是缺憾之一是中文读物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精心组织的"免费电子书项目",一个类似Project Gutenberg的公益项目,来整理发布已经没有版权的图书的电子版。目前大致有四个比较大的中文电子书项目:一是超星;二是国学网;三是百度国学;四是维基文库。从数量与质量上来说,超星最不错,虽然不是免费的,但是收费并不昂贵,唯一的不足是使用自己的文件格式,无法在手持设备上阅读。国学网的古籍做的不错,但是似乎没有开源与共享的打算,否则也不会出"屎后主"的问题了,另外好像国学网的很多没有版权的古籍如果阅读也是要收费的;百度国学做的有些粗糙了,感觉是在匆忙中想对抗Google的中文学术搜索催生出来的产品,但是也是有一些用处的,譬如想起一首古诗,大致可以背下来,但是为了查证有没有被错的地方可以用一下百度国学,因为它摒除了很多不相关的"noise"。本来最有希望的是维基文库,但是现在由于在国内无法访问维基,这个项目估计也要大受影响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有中文的古登堡!

Blog分类: 

数码显微镜下的“大清印花税”

用MM做实验的数码显微镜看了一下我的收集的一些硬币邮票,挺好玩的。其实这只是一个低倍的USB接口的显微镜,用来记录一些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图片。下面是一张清朝发行的“大清印花税”在不同倍数下的图片。

大清印花税 (10x)
这是在10x下看到的这张印花税票(点击看大图)

大清印花税 (60x)
这是在60x下看到的,注意印刷的凹凸感,这个通常可以用来辨别真伪
大清印花税 (200x)
200x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了纸张的纤维。

呵呵,感觉用这个东西观察古钱币会更有用处一些,因为可以仔细的看到锈迹的真伪,如果锈蚀是刷的绿漆或是抹上的涂料的话,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可惜手边没有古钱币一试,等下次回国买一个带回去玩玩,估计这个应该不算敏感高科技产品吧:)

Update: 本来的标题是“电子显微镜下的“大清印花税”,MM看过后大笑俺无知,说我用的是数码显微镜,根本与电子不搭边,所以更正过来:)
Free Tags: 
Blog分类: 

大英百科全书反击《自然》与维基百科

<

p>

《自然》杂志大约在三个月前发表了一个报告,比较了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的准确性,得出结论:维基百科的准确性与大英百科不相上下。事情过去了这么久,大英百科在这周才作出了回应,并发布了一篇长达20页的报告(PDF)指责《自然》的报告并不公正,在将大英百科内容发送给各个评论者评论的时候有私自改动删节之嫌,还有就是一些《自然》编辑认定的错误大英百科认为是一面之词,譬如关于钱德拉塞卡的"Principles of Stellar Dynamics" 的发表时间,大英百科上写的是1942年,而《自然》的一位评论者认为是1943年,并把这个作为大英百科的一个错误,但是大英百科说它写明的这个日期是来自于国会图书馆的数据的,显然更权威。但是《自然》的编辑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以前的评价,并说:"We reject those accusations, and are confident our comparison was fair" 。呵呵,不可否认,英文的维基百科大部分词条的质量还是蛮高的,比较适合非专业人士的科普阅读或是一般性了解。但是中文的维基百科质量就差了不少,不仅有时词条本身有错误,而且在翻译英文中比较专业的词条时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译法,譬如这个"猪肉桶政治"(呵呵,还好"滚木头政治"这个词条还没有汉语翻译),既不合翻译的标准,也不合政治学的标准,似乎翻译为"分肥政治"会好一些。另外更严重的一点就是加入了过多编写人自己的评价与观点,并不符合百科全书的中性色彩,譬如很多词条都成了吵架的地方,还有就是在书写一些词条时加入自己的、非普遍认可的观点,不合百科全书的标准。

Technorati :

Blog分类: 

Blog Network,Group Blog,DrupalChina: 构想

<

p>

Group Blog (或者 Community Blog)并未像很多人预想的那样如火如荼的展开,在中文Blog中尤是如此。一个比较熟悉的例子是维道,用参与者之一Maple的话说:"维道还是号称群组Blog的,可是越来越像二人转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Blogger开始谈论Blog Network。那么Group Blog 与 Blog Network有什么区别呢?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感觉又是一个 群体主义相对于个体主义(Communitarianism v.s. Individualism) 的例子,[当然用Communisim (故意拼错的^_^) 更恰当一些,但是这个词的引申义太多,我现在还在隔离审查阶段,就不乱用不该用的词了],进一步说是以社区/群组(community/group)为单位与以个人(individual)为单位来组织blog的不同。Group Blog强调的是群体;而Blog Network虽然是一个Network,有些群体的含义,但是从根本上强调的仍然是个体的特色。强调群体并非坏事儿,但是真正的形成一个群体或是社区却很难,需要长时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共同志趣的形成(呵呵,社会构建主义)。短时间拼凑起来的群体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任何集体行动,在没有内部化共同兴趣之前(这个就是所谓的构建),总存在着一个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吃,多个和尚没水吃,也就是前几天keso讨论的依赖自己还是依赖合作。举个例子,譬如几个人合作写一个Group Blog,如果几个人熟识,相互了解,兴趣一致,把这个Blog做好并不难;但是如果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兴趣又不大一致,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推诿,于是群体很可能会蜕变为个体或是二人转。不仅如此,这样组织起来的群体也抹煞了个人的特色。而Blog Network 可以说是介于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一种方法,既保证了个体的特色,又使每个个体有对某个群体的归属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多力量大"。更简单的说,Blog Network是一个不冲淡个体特色的Blog群。

呵呵,以前也有过Blog Network的构想,并且注册到了 www. ourblogs.org 这个不错的域名,但是一致没有机会实施,所以就荒废在那里,等到哪一日又谁喜欢这个域名就转赠给他吧。现在就DrupalChina,其实觉得也可以非常方便的做一个Blog Network,这个Network并不要人来维护,可以利用Drupal的强大功能(主要是模块)来自动抓取自愿参与的个体blogger的相关blog,构成一个集合。现在DrupalChina,总体来说仍然是一个论坛,只是利用了Drupal强大功能的一小部分。本来打算首页模仿Drupal.org,翻译Drupal最新的新闻,但是由于很多内容(譬如在DC开会)与中文 Drupal 并不相干,所以意义不大。于是构想把默认的首页改为由Aggregator 2 自动生成的页面,即时从各个中文Drupal使用者的个人blog上抓取源于Drupal的blog,方便大家在一个集中的地方浏览Drupal最新的动态。同时也可以将Aggregator 2的主题做下适当的修改,使之看起来更像一个blog,现在有一个范例,就是部落格拉自由聚。呵呵,想试一下:)





Technorati : , , ,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