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十位最伟大中国人?

看到了英国和德国通过公共投票选出的100 Greatest Britons 以及Unsere Besten ( Our Best),挺有趣的,特别是德国,因为历史的边界不断变更,所以首先如何确定“德国人”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譬如被选入名单的哥白尼就遭到了波兰的强烈反对,而德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承继关系也成了一个大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的伟人是否应该算德国人。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完成甄选,名单非常长,所以都只列出前十名。

德国:

  1. 康拉德·阿登纳 (西德战后第一任总理)
  2.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家)
  3. 卡尔·马克思 (这个不用说了,老马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4. 苏菲·绍尔和汉斯·绍尔 (反纳粹活动家,被纳粹处死)
  5. 维利·勃兰特 (西德总理,在华沙的一次下跪赢得了第二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6. 约翰·巴赫 (伟大的作曲家)
  7. 约翰·歌德  (伟大的诗人)
  8. 约翰内斯·古登堡 (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9. 奥托·俾斯麦 (铁血首相)
  1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个不用说了吧)

英国:

  1. 丘吉尔
  2. 伊桑巴德·布鲁内尔 (工程师,修建了不少铁路桥梁)
  3. 戴安娜王妃
  4. 达尔文
  5. 莎士比亚
  6. 牛顿
  7. 伊丽莎白一世
  8. 约翰·列侬 (甲壳虫乐队成员)
  9. 纳尔逊 (在特拉法尔加打败了拿破仑的海军统帅,每年英国纪念他是都会引起英法报纸之间的舌仗)
  10. 克伦威尔 (护国主)

德国的名单中,政治家有3个,社会活动家有2个(绍尔兄妹算一个),艺术家2个,自然科学家1个,社会科学家1个,发明家1个。

英国的名单中,政治家有3个,社会活动家有1个,艺术家2个,自然科学家2个,将军1个,工程师1个。

于是就想如果在中国公开评选十名伟大人物,会有哪些人入选呢?

Free Tags: 
Blog分类: 

法国与德国合编战后历史教科书

今天在《Economist》上读到的报道,法国正在与德国一起编写1945年后的历史教科书。这个项目在2003年开始的时候并不被评论家看好,因为他们预料两国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会有不同,难以达到一致,不过就现在编写的情况来看,似乎还是很顺利的,除了在一个问题上分歧比较大:战后美国的作用。德国认为美国是西欧的保护者与支持者,而法国却认为美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强权。除此以外,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编写风格上的,德国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死板,倾向于罗列历史资料而法国的教科书却写的象时尚杂志。同时,德国的教科书更希望学生会作出自己的结论,而法国的教科书往往只是告诉学生一个答案。不过,战后的历史德法分歧毕竟不大,让人比较感兴趣的是他们该如何写拿破仑,写普法战争,写二战。如果他们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我们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Blog分类: 

RESOVLE VS CREDIBILITY: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辩论总结

呵呵,昨天听的辩论,但是没有来得及写总结,所以应广大同志的要求今天补写一下,因为这个论题很多人都感兴趣,俺就写的平实易读些,努力不用 JARGON (这个词本身算Jargon么)。另外,昨天的辩论阿佤也去了,如果有不足阿佤可以补充。抵赖声明:这儿只是我听到的版本,有可能稍微走样,另外,我自己的评论,我会注明,大家不要混淆:)

辩论在来自五角大楼的D同学与来自波士顿学院的R同学之间进行。先大致介绍一下两位同学,D同学是前美国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司负责中国大陆、台湾与蒙古部分的主任。R同学是波士顿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以及MIT安全研究项目的研究员。简单的说一个是政策制定者,一个是学者,所以对辩论还是挺期待,主要是怕两个学者在那里搞玄学。

第一个发言的是D同学,他先介绍了一下中国近几年军力的增长,又着重强调了一下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渲染了中国在东亚以及西太平洋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应该严密提防。另外还提到了中国对于能源的渴求。最后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可预测,很可能成为美国的敌人,对中国应该强硬一些,防止中国在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对手,大致就是靠威胁打压使中国就范,变成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由于是五角大楼的政策制定者,所以没什么理论,比较典型的鹰派吧,简而言之,naive的现实主义者。

第二个发言的是R同学,讲的比较有条理,并且抑扬顿挫,又不乏幽默,一上来就比D同学有吸引力。R同学说东亚的冲突有两点,一是朝鲜半岛,二是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必然,金小太阳的倒台是迟早,但是统一后的朝鲜肯定不会再安心做美国的盟友,因为它在"中国的影子"(Shadow of China)中,肯定把中韩关系放在第一位,很可能对中国采取更合作的态度,从而脱离美国的影响,但是R同学也强调,这无所谓。台湾海峡是另一个可能的冲突。最好能和平统一,这样不会引起地区的动荡,如果台湾愿意和平统一,美国也无所谓,who cares,乐观其成而已。在和平统一之前,美国所做得不过是维持现状(Status Quo),但是就台海局势最多只能做到威慑(Deterance)但是绝对不会是防御(Defend)。R同学强调台湾独立运动已经死了,彻底的死了。如果在10多年前,譬如1995年的时候,岛内人想独立是还是有可能的,可是现在,完全不可能的了。以现在的力量对比,台湾硬闯线只是自寻死路,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台湾就毁了,而如果战火真的因台湾而燃起,美国不会出手也没有必要出手,这并非美国的利益所在。同时R同学又再次强调了一遍"中国的阴影",说在远东(以及西伯利亚)大陆地区,在中亚,在印支半岛,已经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或是迟早是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和俄国都无法介入,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巴基斯坦虽然在反恐中与美国合作,但是这以前肯定是先得到了中国的允许。但是,(注意此时话锋要转了),美国对于中国的默许仅限于陆权(Land Power),绝非海权。如同19世纪的英国一样,美国必须维持全球的海权,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海洋必须是美国的,绝不允许中国干涉或是挑战。如果中国真的挑战,那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也正是因为海权的缘故,朝鲜半岛可以不要,台湾可以不要,但是日本是一定要保护的。简而言之,R同学是一个 prudent 现实主义者。(呵呵,和米尔谢墨比较象,不过在中国问题上,记得米尔谢墨与R同学恰恰相反,都是他那本《大国的悲剧》给闹得,记得他和布热津斯基在《外交政策》上就中国问题打过口水战,布同学的观点与R同学接近。另外尽管米同学的观点对中国不友好,但是几年前还是很高兴的访问了中国,和俺本科的毕业论文导师在电视上还有一席公开谈话,忘了都谈些什么了。)

然后,D同学又开始对R同学的观点进行驳斥,但是也没有驳斥出什么名堂来,倒是提到韩国的全方向(all-direction)民族主义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因为他说韩国什么都反,反美国、反日本、反中国等等,凡是扯上边的都反。R同学的接下来的发言也基本上是重复观点,因为该驳斥D同学都已经驳斥完毕,而D同学的第二次发言也没有什么特别有力的观点。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两人短兵相接了一下,就是能源与海权。D同学认为中国现在对石油的需求很大,而供应国又都在中东,现在的海路由美国控制,必将引起矛盾。R同学回应说中国现在在积极发展从中亚的管道运输以及通向巴基斯坦的铁路与缅甸的海港等等,只要中国继续在陆地上解决问题,两国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接下来是观众提问。

第一个提问的应该是个印度人,他问印度在亚洲以及中国崛起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但是被R同学鄙视了,并不是很看重印度的角色,认为印度在中亚的作为也很有限,搞出个核武器,但是巴基斯坦马上也有核武器了,并且西有巴基斯坦,东有缅甸,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至于印度洋,R同学再次提醒海洋是美国的,如果印度威胁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地位,美国也会不客气的。

第二个提问的人问道了中国的国内政治体制的问题,会不会出现问题。这一点上D同学与R同学的观点倒是很一致,中国虽然没有西方的政体,但是却异常的稳定与有效率。五角大楼也从未将中国的可能崩溃作为一个认真的问题来研究过。

第三个提问的是一个中国同学,可能是学理工的吧。他提到了中国的军费事实上并不高,中国的意图(Intention)也只是自卫。不过对现实主义者提Intention自然是无用的了,他们如果看过《流行花园》肯定会说Intention如果有用处,那还要警察干什么。

本来也想提问的,社会构建主义一把,想问问他们觉得中国与美国成为盟友,一如美欧的前景如何,其实并不是我真的想知道答案,只是想听他们怎么说,如果他们继续拿大国不能相互共存为理由,俺就已经准备好反驳的弹药了,嘿嘿:)不过这时阿佤同学问我要不要走,而我又有些想上厕所,所以我们就走了,回头才看到我们系另外一位帅哥与一位美女同学也来了,他们来晚了,没有看到他们,出门时才匆匆打了个招呼。今天在系里碰到第三位帅哥同学(我们系一共现编就四个中国人),他因为LP大人到访所以没有昨天没有来。我们四个人也没有一起聊过这个话题。但是昨天出来的时候和阿佤同学在马路牙子上聊了一会儿,觉得还是R同学说的更好一点。

以下是我的评论,无时间看可略过:我觉得其实两人的争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决心(Resolve)与信用(credibility)。现实主义不是战争主义,战争大家想避免。可是当两国因为分一块馅饼(奇怪,如果pie翻译为馅饼,那么pizza翻译做什么?)起了争端,但又都想避免战争时该怎么办?一派观点认为重要的是决心(Resolve),要表现出不惜一战的态度才能吓退敌人,迫使敌人接受有利于我们的馅饼瓜分方案,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谢林同学去年意外的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是冷战时流行的一个观点,也是小D同学的观点;另一派认为只有可信的(credible)的威胁才会真正起作用,否则即是表了决心也没用处,反而会发生大家都不希望的结果,譬如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充满决心的威胁就没有起到作用,最后大家还是干了一仗,因此最重要的是维持信用,真正利益所在的则争之,利益不在的也没有必要去虚张声势(bluff),这样犹如狼来了的故事,当你真的想传递一些信息的时候,却没有人会在相信你了,所以不要虚张,这也是R同学的观点。当然这两个观点并非绝对冲突的(和一把稀泥),但是俺是更赞同R同学的观点一些。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犹如19世纪下半期完成统一的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以当今论,中国应该象俾斯麦治下的德国学习,稳健的发展陆权,万不可象解雇了俾斯麦而任用了提尔皮茨的德皇威廉二世一般,才复兴了几十年就跑去建海军,挑战英国的海权(顺便批评一下阿佤同学以及阿佤同学的同学们的偶像之一的马克思·韦伯同学一下,1895年韦同学在佛雷堡的一次演讲上疾呼德国如果不发展海军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瑞士,得到了在座同学的一致响应),德国从1897年到1912年建了十几年的海军,结果怎样呢?没捞到好处(没有殖民地可占,只好去占鸟不拉x的多哥,喀麦隆还有新几内亚),但是这却引起了英国的不安,英国迅速于1902年在远东与日本结盟,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解决了与俄国的纠纷与俄国结盟,hoho,马上德国就傻眼了,被三个强国包围,虽然德国人很牛很强,和英国玉石俱焚了一把,但是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一战结束,真正横空出世跃居老大之位的是美国。这对中国也是教训,中国也应该prudent一些,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拿到,至于海权,没有必要现在和美国争,海军近海防御即可,握紧了台海,朝鲜半岛,中亚,西伯利亚,印支半岛再说,有时候机会是要等的,在机会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打开以前,我们安静的等待,或是是50年,或许是100年。。。 。。。

好了,灌了一篇长贴,过了一把水瘾:)最后喊一句,卒章显志:"和平,天下和平!":)

Blog分类: 

希特勒与粮食:Some Evidence

继续把这个话题挖到底:)昨天关于希特勒、白起和粮食很大程度上是猜测(呵呵,hypothesis?),今天补充一些证明。先说希特勒和粮食,白起与粮食下次再说。一些证明琐碎的出现在昨天讨论的回复中,并湮没于兔子肠子的长短与纤维素种蘑菇的设想里,所以这里比较清楚的整理一下。

首先关于大屠杀(包括犹太人与苏联战俘)和粮食关系的一个佐证是至少在1940年夏天,德国还没有杀死欧洲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计划,也就是说按照德国人的计划,犹太人并非是必须要被清洗掉的。在那个时候,德国人处置犹太人的大致计划是"马达加斯加计划"(The Madagascar Plan)。1940年的夏天这个计划被认真地讨论,并初步打算执行。按照这个计划,欧洲几百万的犹太人将被运送到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在那里建立犹太人的"家园"以彻底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因为马达加斯加岛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所以在对法战争即将胜利的40年夏天,这个计划变得比较可行了。德国人甚至为此做了非常具体的物流配送计划。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在法国投降不久以后很快就可以结束对英的战争(不管是英国投降还是英德缔结停战条约)。这样德国可以从法国手里得到马达加斯加岛,并利用德国、法国与英国的海运力量在四年内将几百万犹太人运抵马达加斯加,同时必要的费用可以部分来自于世界各地犹太人的筹款以及对欧洲犹太人财产的没收。1940年7月份,因为德国人认为即将执行这个计划,所以停止了正在建设中的几处欧洲的犹太人聚集区。但是出乎德国人的意料的是,对英战争并没有迅速的结束,这导致整个马达加斯加计划的搁浅。原因很简单,如果对英战争继续,那么海运将无法保证,也无法利用英国的海运力量。于是大约在40年年底这个计划被废止,犹太人继续被强制驱入聚集区。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此时还没有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计划。对犹太人的屠杀是从41年夏天以后开始的,那么这中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纳粹干下如此丧尽天良的勾当呢?---- 是食物的短缺。

1940年12月14日,德国食品与农业部长 Herbert Backe向第三帝国的领导提交了一份关于欧洲粮食状况的报告[1],这份报告让第三帝国的领导人大为震惊:这是欧战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粮食歉收,并将造成严重的食物短缺。对此,Becke的建议是在全德国施行食物配给制并从欧洲占领区那里大规模没收粮食以供给德国国民的需要。Becke进一步指出要解决德国长期的食物短缺问题必须进攻苏联,没收苏联所有的食品以及牲畜。他同时还指出,即便俄国所有的食品与农业资源都为德国所用,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要通过饥饿与清洗杀掉几百万的俄国人才行[2]。希姆莱与海德里希仔细研究了这篇报告。这篇报告也直接导致了希姆莱几个星期后在对党卫队高级官员的特别指示中指出在东线的战争中将要杀掉大约三千万左右的俄国人[3] 。也正是这个粮食的问题,日后成为纳粹对犹太人以及苏联战俘大屠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1]Charles Sydor 转引自Aly & Heim 的 Vordenker pp 368-70; 见Charles Sydnor的Exective Instinct,The Holocaust and History的第12章。p173
[2]Aly & Heim, Vordenker, pp 368-370;以及Backe在纽伦堡审判中的供词,见TMWC, Blue Series, vol. 36 pp 135-37|
[3]Breitman, Architect of Genocide, p 147

Blog分类: 

希特勒、白起与粮食

在读关于革命与社会变化的一些书,看到一个有趣的关于一战时革命爆发的解释: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粮食。爆发革命的俄国、德国与奥匈帝国因为战争的缘故无法为其国民提供足够的粮食供给从而导致国民革命。一战中的法国与英国因为有海运,虽然也处境艰难但尚可保证战争时期粮食的供应。与英法相比,奥匈帝国的出海口在地中海,被英国封锁无法获得外部的给养,俄国的海运能力比较差,德国又无法从根本上挑战英国的海洋霸权,所以这三个国家的国民在一战中受到的苦难是最大的。持这个观点的作者还进一步比较当时几个国家在战时平均每个国民日热量的摄入量,其中奥匈帝国是最少的,所以也是被一战削弱的最厉害的一个国家(德国与俄国大致还保持了大部分的领土,奥匈帝国彻底的跨掉了)。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简单的粮食问题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大战中的杀害战俘及平民问题。譬如希特勒,在1941年冬季以前,他只是把犹太人驱赶入一些强制的聚居区,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杀害犹太人,但是1941年中开始进攻苏联以后,一方面德国治下的犹太人数量增多,一方面德国的粮食供给开始有些缺乏,所以希特勒开始惨无人道的杀戮行为,其实除了犹太人,希特勒还杀害了大约3百万的苏联战俘,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他们。虽然一些犹太人或是苏联战俘可以用来做苦工(事实上有一部分人确实被送去做苦工而不是进毒气室从而存活了下来),但是labor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特别是在在labor abundant的情况下,即便是做苦工也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所以德国人才对赤手空拳的人们下了毒手。同样的,其实白起坑杀赵卒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史书上给出的坑杀解释是"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但是事实上长平一战,秦国基本上也是孤注一掷了,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粮食来供给40万赵卒,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特别是冷兵器)下,又无法有效的利用战俘做苦工(无法有效监管,因为当时的武器的杀伤力与劳动工具的杀伤力相去不远,所以古人可以斩木为兵),为了节省粮食白起便痛下杀手了。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兵书中一再强调粮食的重要性,几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先断了粮食,而唐最后征服高丽,也是因为粮食。呵呵,就连最新的《三国志11》,粮食也被提高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地位,军队或是城市断了粮很快士兵就逃散了,所以即便是你聚集了几十万的大军,也不敢轻易出兵,必须苦苦的等待后方各城先把粮食给你送来:)

update: 点击这里观看这篇blog在BBS上的讨论,胜过文章本身啊!:)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