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

怀念帝国主义?

<

p>

刚才在BBS上看到一篇帖子,题目是《怀念帝国主义》,先不论内容,起码写得还是很冷静的,没有太多空洞无物的煽情鼓动文字。文章先说帝国主义无东西方之分,两汉对西域的经营与后来西方对东方的帝国主义是相类的,然后又说低级军官是造成军事冒险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又回顾了历史上对于冒险扩张的克制,指出这种扩张的危险,最后引用福泽谕吉的话:"虽说厌恶压制是人的天性,但人只是厌恶压制自己者,如果自己压制他人则是人世最高快乐。" 认为在中国存在一个悖论:"一个曾深受强权逻辑之苦的国家,到头来却成了这一逻辑忠实的信徒之一。"并批评了现在流行的这种强权逻辑。呵呵,不过有些观点我觉得不是很有道理。

首先把两汉经营西域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同样列为帝国主义加以鞭笞是没有道理的。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因为谋财杀而伤人,显然是罪不可赦的;但是一个人因为正当防卫而伤人,虽然也有伤痛,毕竟情有可原。英国对于印度的经营可谓"图财害命"式的,征服印度完全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与权力;而两汉对西域的经营很大程度上是"正当防卫"式的,主要是因为匈奴及其仆从的威胁。首先,被汉朝征讨的几个国家,大多是与匈奴勾结,屡屡侵犯汉朝的,譬如楼兰,多次劫杀汉使,所以才有汉平乐监傅介子的斩首行动;其次控制西域相当于斩断了匈奴的膀臂,西域诸国(特别是楼兰,车师)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重要,还为匈奴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收入。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想维持它的政治体制,必须要有财政支持,这对于定居的农业文明来说问题不是很大,因为有税收的保证;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由于臣民的移动性,很难保证长期稳定的财政收入来维系整个政治上层建筑,所以一个比较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对定居民族的盘剥,譬如西域诸国,正是因为这样在昭宣之际,汉与匈奴才反复争夺西域门户二十多年,最后以匈奴失败告终。没了西域的纳贡,再加上原先臣服的民族的反叛,匈奴很难在维系他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会被打散的原因。所以总的来说,汉对西域的经营主要是出自防御匈奴的目的,而非扩张的目的,并且汉时逐步形成的纳贡体系也要比后来西方的殖民体系要人道的多(即便是从小国角度看),因为在纳贡体系中的小国往往是获利的(中央王朝的赠与多于他们的纳贡),并且这样体系也维护了这些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和平,这也是为什么汉时每当西域都护被罢时,西域各国往往还要强烈要求设置都护的原因。当然,在汉经营西域的时候,也有个别例外的强权例子,譬如汉武帝征大宛,实属无谓。

其次,正是由于对于西域的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出自防御自卫目的,所以在后世,当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不是很大的时候,历朝历代就会放弃经营西域,这正说明了国家的理性,而非只是一味盲目扩张。举个例子,譬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国遣子入侍,请求恢复西域都护,但是被光武帝拒绝,因为当时塞北连遭饥旱,匈奴内讧不断,又受乌桓等部族攻伐,疲弊已极,对汉并不构成威胁,所以没有设置西域都护的必要,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直到明帝永平十六年再次与北匈奴交战时 ,汉朝才在次年重新设立西域都护,配合对北匈奴的征讨,也正是这次,汉彻底的打垮了匈奴。这不仅再次说明了两汉对西域经营的目的,也显示了两汉经营西域与英国经营印度的不同。(事实上即便是清末,光绪十年新疆建省,也是出自抵御外敌的考虑。)

最后,这个"一个曾深受强权逻辑之苦的国家,到头来却成了这一逻辑忠实的信徒之一"不是一个悖论,是一个很理性的结果。如果 一个人被人打了,他是该想办法保护自己呢,还是坐在那里幻想打他的人改过自新?以今日论,我们是要"和平崛起",友善对待各国,但是这样的友善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咱们希望多交朋友,但是友谊的建立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盲目的一厢情愿的与人为善恐怕换来的不是友谊。


Technorati : , , , ,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