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The Doomsday Key

image

刚看完 James Rollins 的 The Doomsday Key。虽然很爱看 Techno-Thriller 这类的小说,但是是第一次读 James Rollins 的书。这类小说最出彩的部分往往是在序章,是否能提出一个吸引人的谜团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这本书作的很不错。我在 Amazon 提供的 Kindle 免费预览中看完了序章,就被吸引着看了下去。书的序章里提到了三件事情:第一,十一世纪时英国国王征服者威廉进行了一次全国普查,在这次普查中,一些村落被标注为“Wasted”,而这次普查的记录 The Domesday Book 后来也被称之为 The Doomsday Book; 第二,十二世纪时,爱尔兰有一位圣徒 Saint Malachy,他预言了从他的时代起到世界末日的所有的112个教皇,并且他的预言后来被证明是非常的准确。现任教皇是他预言中的第111位,也就是说,下一任教皇将是末日教皇;第三,从2006年到2008年,北美大陆的蜜蜂减少了1/3。这三件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很容易就被吸引了。

说实话,小说开头部分看得挺失望的,首先是一开始就出现了梵蒂冈,让人以为这部小说不过是 Dan Brown 的一个廉价模仿品,其次是出现了特种部队,让人觉得非常的老套,所以丢下了一段时间,没有再看下去,后来无意间又往后翻了几页,这才再次被吸引,西非的屠杀,普林斯顿的枪击,以及罗马的追逐,总算有些精彩的部分,而在主人公设定上面,居然想日本卡通一样出现了经典的三角关系:英雄的男主人公(郁闷,如果是废柴类型的,可能会更有代入感一些,不过废柴无法完成后面的任务);温柔善良的意大利裔女主人公一号,以及冷酷的前杀手、法越混血的女主人公二号——这样的设定简直是《名侦探柯南》的翻版啊。

故事的主线情节就是找到避免世界末日的钥匙,整个故事的设定非常宏大,也存在一个类似《柯南》黑暗组织一样的犯罪集团(ft,怎么又想到《柯南》了),中间有些情节还是很引人入胜的,特别是沼泽地里保存完成的古尸身上的蘑菇——因为不能剧透,不妨想象一下,马王堆出土的女尸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孢子病毒,多好的一个故事情节啊!

当然,唯一稍感遗憾的是这个黑暗组织的能量太大了,竟然敢在罗马的街头用武装直升机射导弹追杀男女主人公,虽然读起来很好莱坞,但是实在不可思议,欧洲没有航空管制的么?(很多人都听过北京的哥讲过那个滑伞滑到天安门广场的故事吧,最近才知道,那个竟然是真的)。不过,故事最后的包袱抖还算不错,恐怕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古代那位近神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题外话,玩《文明》的时候,每当蒸汽机时代的军队打到青铜器时代的国家时,总有一种神的感觉,不过想一想,当一位知识丰富的殷商祭司阴差阳错的出现在蛮荒时代的日本,大约他也会当作神吧,呵呵,再说就剧透了:)

Blog分类: 

十位最伟大中国人?

看到了英国和德国通过公共投票选出的100 Greatest Britons 以及Unsere Besten ( Our Best),挺有趣的,特别是德国,因为历史的边界不断变更,所以首先如何确定“德国人”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譬如被选入名单的哥白尼就遭到了波兰的强烈反对,而德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承继关系也成了一个大问题:神圣罗马帝国的伟人是否应该算德国人。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完成甄选,名单非常长,所以都只列出前十名。

德国:

  1. 康拉德·阿登纳 (西德战后第一任总理)
  2.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家)
  3. 卡尔·马克思 (这个不用说了,老马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4. 苏菲·绍尔和汉斯·绍尔 (反纳粹活动家,被纳粹处死)
  5. 维利·勃兰特 (西德总理,在华沙的一次下跪赢得了第二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6. 约翰·巴赫 (伟大的作曲家)
  7. 约翰·歌德  (伟大的诗人)
  8. 约翰内斯·古登堡 (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9. 奥托·俾斯麦 (铁血首相)
  10.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个不用说了吧)

英国:

  1. 丘吉尔
  2. 伊桑巴德·布鲁内尔 (工程师,修建了不少铁路桥梁)
  3. 戴安娜王妃
  4. 达尔文
  5. 莎士比亚
  6. 牛顿
  7. 伊丽莎白一世
  8. 约翰·列侬 (甲壳虫乐队成员)
  9. 纳尔逊 (在特拉法尔加打败了拿破仑的海军统帅,每年英国纪念他是都会引起英法报纸之间的舌仗)
  10. 克伦威尔 (护国主)

德国的名单中,政治家有3个,社会活动家有2个(绍尔兄妹算一个),艺术家2个,自然科学家1个,社会科学家1个,发明家1个。

英国的名单中,政治家有3个,社会活动家有1个,艺术家2个,自然科学家2个,将军1个,工程师1个。

于是就想如果在中国公开评选十名伟大人物,会有哪些人入选呢?

Free Tags: 
Blog分类: 

大航海时代 1

(写在开始玩《大航海时代Online》之前^_^)。
"启帆!"
时间从1433年开始。这一年,郑和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航,或者更准确的说,郑和在他最后一次远航中完成了他的一生,因为他在这次航行的归途中客死古里(现在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泽科德),从这一年起,中国便黯然的退出海洋,退出了即将来临的大航海时代。但是,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故事的主角们正急不可耐的等待着这个时代的到来。

1433年的欧洲

四年前,一个女人拯救了骄傲的法兰西人(这个称呼才刚刚出现),但是两年后她却在法王的漠视下无助的被敌人烧死。不过,在这场已经进入尾声的百年战争中,法国人逐渐走起运来,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他们将赢得这场战争,并把英国人赶回海峡的那一边,英国在大陆的落脚点将仅剩下加来港。在这之后法王将继续推进统一国家与加强中央集权的进程,会陆续兼并掉勃艮第、比卡第、布列塔尼、普罗旺斯、鲁西永等贵族领地,为以后的大航海时代积蓄力量。

英国虽然解恨的烧死了贞德,但是仍然无法挽救它在百年战争中颓势。它最终会输掉这场战争,退出欧洲大陆,并在紧接着之后开始内战--玫瑰战争。在这场内战中,老的封建世家将自相残杀殆尽,五六十位子爵以上的贵族、数以千计的中小封建领主,以及近十万的封建家兵将死于这场战争。这场内战也将为随后都铎王朝的专制以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扫清障碍。

这时的荷兰还在四分五裂之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将在一年后由美第奇家族建立僭主政治,这个家族后来一位驻西班牙塞维利亚商务处的经理将成为大航海时代最耀眼的英雄之一,他的名字时至今日仍然频繁的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他就是亚美利加。威尼斯在半个世纪前打败了热那亚,一度雄地中海,但是此时它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压力,以后的二百年里它将在与奥斯曼的持续海战中度过,并丢掉在巴尔干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所有殖民地。拜占庭帝国此时正蜷缩一隅,苟延残喘的等待着它最后的命运。

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持续了8个世纪"收复失地运动"也已经接近尾声。半岛上出现了三个大的基督教国家--阿拉贡、卡斯蒂利亚与葡萄牙,同时半岛上还存在着最后一个穆斯林国家格拉纳达。前两者在四十多年后将会因为一桩婚姻而合并并最终灭掉格拉纳达,建立起一个赫赫有名的国家--西班牙。而这个时代的领衔主角葡萄牙此时即将开始一次极具挑战意义的远航。

Blog分类: 

RESOVLE VS CREDIBILITY: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辩论总结

呵呵,昨天听的辩论,但是没有来得及写总结,所以应广大同志的要求今天补写一下,因为这个论题很多人都感兴趣,俺就写的平实易读些,努力不用 JARGON (这个词本身算Jargon么)。另外,昨天的辩论阿佤也去了,如果有不足阿佤可以补充。抵赖声明:这儿只是我听到的版本,有可能稍微走样,另外,我自己的评论,我会注明,大家不要混淆:)

辩论在来自五角大楼的D同学与来自波士顿学院的R同学之间进行。先大致介绍一下两位同学,D同学是前美国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司负责中国大陆、台湾与蒙古部分的主任。R同学是波士顿学院的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以及MIT安全研究项目的研究员。简单的说一个是政策制定者,一个是学者,所以对辩论还是挺期待,主要是怕两个学者在那里搞玄学。

第一个发言的是D同学,他先介绍了一下中国近几年军力的增长,又着重强调了一下中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渲染了中国在东亚以及西太平洋可能对美国造成的威胁,美国应该严密提防。另外还提到了中国对于能源的渴求。最后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可预测,很可能成为美国的敌人,对中国应该强硬一些,防止中国在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对手,大致就是靠威胁打压使中国就范,变成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由于是五角大楼的政策制定者,所以没什么理论,比较典型的鹰派吧,简而言之,naive的现实主义者。

第二个发言的是R同学,讲的比较有条理,并且抑扬顿挫,又不乏幽默,一上来就比D同学有吸引力。R同学说东亚的冲突有两点,一是朝鲜半岛,二是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的统一是必然,金小太阳的倒台是迟早,但是统一后的朝鲜肯定不会再安心做美国的盟友,因为它在"中国的影子"(Shadow of China)中,肯定把中韩关系放在第一位,很可能对中国采取更合作的态度,从而脱离美国的影响,但是R同学也强调,这无所谓。台湾海峡是另一个可能的冲突。最好能和平统一,这样不会引起地区的动荡,如果台湾愿意和平统一,美国也无所谓,who cares,乐观其成而已。在和平统一之前,美国所做得不过是维持现状(Status Quo),但是就台海局势最多只能做到威慑(Deterance)但是绝对不会是防御(Defend)。R同学强调台湾独立运动已经死了,彻底的死了。如果在10多年前,譬如1995年的时候,岛内人想独立是还是有可能的,可是现在,完全不可能的了。以现在的力量对比,台湾硬闯线只是自寻死路,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台湾就毁了,而如果战火真的因台湾而燃起,美国不会出手也没有必要出手,这并非美国的利益所在。同时R同学又再次强调了一遍"中国的阴影",说在远东(以及西伯利亚)大陆地区,在中亚,在印支半岛,已经是中国的势力范围或是迟早是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和俄国都无法介入,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巴基斯坦虽然在反恐中与美国合作,但是这以前肯定是先得到了中国的允许。但是,(注意此时话锋要转了),美国对于中国的默许仅限于陆权(Land Power),绝非海权。如同19世纪的英国一样,美国必须维持全球的海权,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海洋必须是美国的,绝不允许中国干涉或是挑战。如果中国真的挑战,那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也正是因为海权的缘故,朝鲜半岛可以不要,台湾可以不要,但是日本是一定要保护的。简而言之,R同学是一个 prudent 现实主义者。(呵呵,和米尔谢墨比较象,不过在中国问题上,记得米尔谢墨与R同学恰恰相反,都是他那本《大国的悲剧》给闹得,记得他和布热津斯基在《外交政策》上就中国问题打过口水战,布同学的观点与R同学接近。另外尽管米同学的观点对中国不友好,但是几年前还是很高兴的访问了中国,和俺本科的毕业论文导师在电视上还有一席公开谈话,忘了都谈些什么了。)

然后,D同学又开始对R同学的观点进行驳斥,但是也没有驳斥出什么名堂来,倒是提到韩国的全方向(all-direction)民族主义惹得大家开怀大笑,因为他说韩国什么都反,反美国、反日本、反中国等等,凡是扯上边的都反。R同学的接下来的发言也基本上是重复观点,因为该驳斥D同学都已经驳斥完毕,而D同学的第二次发言也没有什么特别有力的观点。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两人短兵相接了一下,就是能源与海权。D同学认为中国现在对石油的需求很大,而供应国又都在中东,现在的海路由美国控制,必将引起矛盾。R同学回应说中国现在在积极发展从中亚的管道运输以及通向巴基斯坦的铁路与缅甸的海港等等,只要中国继续在陆地上解决问题,两国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接下来是观众提问。

第一个提问的应该是个印度人,他问印度在亚洲以及中国崛起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但是被R同学鄙视了,并不是很看重印度的角色,认为印度在中亚的作为也很有限,搞出个核武器,但是巴基斯坦马上也有核武器了,并且西有巴基斯坦,东有缅甸,没有太大的活动空间,至于印度洋,R同学再次提醒海洋是美国的,如果印度威胁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地位,美国也会不客气的。

第二个提问的人问道了中国的国内政治体制的问题,会不会出现问题。这一点上D同学与R同学的观点倒是很一致,中国虽然没有西方的政体,但是却异常的稳定与有效率。五角大楼也从未将中国的可能崩溃作为一个认真的问题来研究过。

第三个提问的是一个中国同学,可能是学理工的吧。他提到了中国的军费事实上并不高,中国的意图(Intention)也只是自卫。不过对现实主义者提Intention自然是无用的了,他们如果看过《流行花园》肯定会说Intention如果有用处,那还要警察干什么。

本来也想提问的,社会构建主义一把,想问问他们觉得中国与美国成为盟友,一如美欧的前景如何,其实并不是我真的想知道答案,只是想听他们怎么说,如果他们继续拿大国不能相互共存为理由,俺就已经准备好反驳的弹药了,嘿嘿:)不过这时阿佤同学问我要不要走,而我又有些想上厕所,所以我们就走了,回头才看到我们系另外一位帅哥与一位美女同学也来了,他们来晚了,没有看到他们,出门时才匆匆打了个招呼。今天在系里碰到第三位帅哥同学(我们系一共现编就四个中国人),他因为LP大人到访所以没有昨天没有来。我们四个人也没有一起聊过这个话题。但是昨天出来的时候和阿佤同学在马路牙子上聊了一会儿,觉得还是R同学说的更好一点。

以下是我的评论,无时间看可略过:我觉得其实两人的争论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决心(Resolve)与信用(credibility)。现实主义不是战争主义,战争大家想避免。可是当两国因为分一块馅饼(奇怪,如果pie翻译为馅饼,那么pizza翻译做什么?)起了争端,但又都想避免战争时该怎么办?一派观点认为重要的是决心(Resolve),要表现出不惜一战的态度才能吓退敌人,迫使敌人接受有利于我们的馅饼瓜分方案,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谢林同学去年意外的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是冷战时流行的一个观点,也是小D同学的观点;另一派认为只有可信的(credible)的威胁才会真正起作用,否则即是表了决心也没用处,反而会发生大家都不希望的结果,譬如朝鲜战争中中国的充满决心的威胁就没有起到作用,最后大家还是干了一仗,因此最重要的是维持信用,真正利益所在的则争之,利益不在的也没有必要去虚张声势(bluff),这样犹如狼来了的故事,当你真的想传递一些信息的时候,却没有人会在相信你了,所以不要虚张,这也是R同学的观点。当然这两个观点并非绝对冲突的(和一把稀泥),但是俺是更赞同R同学的观点一些。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犹如19世纪下半期完成统一的德国与英国的关系。以当今论,中国应该象俾斯麦治下的德国学习,稳健的发展陆权,万不可象解雇了俾斯麦而任用了提尔皮茨的德皇威廉二世一般,才复兴了几十年就跑去建海军,挑战英国的海权(顺便批评一下阿佤同学以及阿佤同学的同学们的偶像之一的马克思·韦伯同学一下,1895年韦同学在佛雷堡的一次演讲上疾呼德国如果不发展海军就会变成另外一个瑞士,得到了在座同学的一致响应),德国从1897年到1912年建了十几年的海军,结果怎样呢?没捞到好处(没有殖民地可占,只好去占鸟不拉x的多哥,喀麦隆还有新几内亚),但是这却引起了英国的不安,英国迅速于1902年在远东与日本结盟,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解决了与俄国的纠纷与俄国结盟,hoho,马上德国就傻眼了,被三个强国包围,虽然德国人很牛很强,和英国玉石俱焚了一把,但是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一战结束,真正横空出世跃居老大之位的是美国。这对中国也是教训,中国也应该prudent一些,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拿到,至于海权,没有必要现在和美国争,海军近海防御即可,握紧了台海,朝鲜半岛,中亚,西伯利亚,印支半岛再说,有时候机会是要等的,在机会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打开以前,我们安静的等待,或是是50年,或许是100年。。。 。。。

好了,灌了一篇长贴,过了一把水瘾:)最后喊一句,卒章显志:"和平,天下和平!":)

Blog分类: 

明光宗与立宪

刚才在维基百科上翻看到一段关于明光宗的介绍

Quote: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帝),(儒略历1582年8月28日—格里历1620年9月26日,明神宗万历十年八月十一日—明光宗泰昌元年九月初一日卯刻)神宗(万历帝)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而亡,是为著名的《红丸案》。时年39岁。在位自格里历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仅二十九天。年号泰昌。

朱常洛因母出身卑贱,得不到父爱,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有明一代传统以立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援下,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在他短暂的执政生涯中,特别重视内阁和东林党的地位,光宗不是英主,却是立宪所需要的虚君。朱常洛之死,标志了中国走向立宪的道路彻底断绝。

呵呵,不知道这段是谁写的,最后一句评价恐怕是有些离奇了。一个仅仅在位二十九天的贪财好色的皇帝居然被描述为中国历史上走向君主立宪的最后希望,真让人有些叹为观止了。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本与末,因与果的问题:到底是立宪导致了虚君,还是虚君导致了立宪。看看世界历史,恐怕立宪才是本,虚君只是末;把一个荒淫无度,无暇顾及政事的皇帝作为中国走向立宪的最后希望只能说是本末倒置了。

最直接的例子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前的几个君主,个个都不是不理朝政的“虚君”,恰恰相反,詹姆斯一世与查理一世是君权神授的鼓吹者,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也正是旧秩序的积极提倡者。立宪的动力并非虚君,而是立宪派(议会)空前高涨的实力,也正是因此,立宪的势力才能够驱除了强主詹姆斯二世,从荷兰迎来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通过了《权力法案》,开始了立宪君主制。换言之,是立宪的势力渐渐架空了君主,而非相反。

日本是另外一个例子,二战前的日本是二元制君主制,虽然议会有立法权,但是天皇有任命首相的权力,也有决定重大问题的权力,不仅如此,天皇还可以批准或是颁布法律,召集或是解散议会等等。二战之后,天皇才真正成了虚君,但是原因却是美国占领军推行的宪政制度,也就是说,立宪仍然是因,虚君只是果。

那么立宪的力量来自何处呢?最重要的是社会基础(当然也有借助外力的情形,譬如日本)。而对比同时期的明朝与英国,新兴阶级的力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可否认,在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力量与以前相比大大增强。光宗之前的万历年间和之后的天启年间的民变就是这一力量的显示。这些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他们的核心力量不是农民,而是城市市民阶级、知识分子与中下级官僚,他的政治诉求也不是仅仅为了土地,而是为了政治改革与保护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对比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势力,明朝中后期市民阶级的势力还是太弱了,毕竟明光宗死后20年,英国资产阶级就强大的足以推翻君主,而在同时期的明朝,不过杀死几个矿税监,或是迫使朝廷撤回几个矿税使罢了。这样的力量,远远不能担负立宪革命的重任。

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恐怕最需要的不是虚君,而是有作为的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可是够“虚”的,几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甚至连朝臣官员们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可是这样的“虚”对立宪大有裨益么?没有,只落下个“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的结果。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