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

为什么写blog?

呵呵,昨天读新闻,在CNET上看到一个blogger在辞去所有工作专业的写了一年blog后,放弃了这种尝试,因为他最初的打算是利用写blog的收入来维系生计,其收入主要来源于有偿订阅和读者的捐赠,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停止了作为专业blogger这份营生。觉得他实在是有些太功利,以至于本末倒置了。依我看来,就像我在blog古今谈里戏谑的blog历史一样,blog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笔记的延续。

中国古代的笔记,其实就是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章,形式非常随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诸如见闻杂录,考订辩证之类的东西,都可以归入。明人胡应麟曾经对笔记有一个大致的分类(其实他是划分小说的,但实际上是笔记):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和箴规等六类,基本上也与现在blog所写的内容暗合。或者,用更大的分类,笔记与blog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鬼神仙怪,笔记中的譬如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洪迈的《夷坚志》以及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而blog中的,当以芙蓉姐姐的《冰火可儿》为最,其次的,如天涯上的鬼故事高手的blog;第二类是历史掌故,主要记录的是掌故遗事,民情风俗,人物逸闻和山川景物等,这类在古代的笔记中有很多例子,譬如赵璘的《因话录》,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欧阳修的《归田录》,而blog中,譬如谈论IT典故的keso的《对牛乱弹琴》,或是关于旅游的fufu的《网际旅游》;第三类是考据辩证类笔记,也包括读书随笔,笔记中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顾炎武的《日知录》等等,blog中,如桑椹的《桑林志》,以及《奇迹笔记》等。我的《kzeng寱语》基本上是后两类吧。

既然blog与笔记类似,那自然也该有笔记的特点。就像前面说的,笔记不过是随笔记录,强调一个“随”字,也就是说是茶余饭后自娱娱人的一种消遣,并非正经的职业,就像古人没有以写笔记为生的,写blog自然也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不过是一时的闲思遐想罢了,譬如读了一段历史,忍不住有些感慨,提笔写下,日后翻起,别是一种情趣,别人读到了,也可以参与评论,一同激昂文字。从这点上讲,blog对于笔记是一个大进步,blog即时发布,可以广泛参与,而笔记则不行,譬如今日读到了《日知录》上的某条,觉得顾炎武老人家说的不在理,想去拍一砖头,可惜顾老夫子早已作古,无缘一叙了。

所以简而言之,blog不过是分享自己的笔记。在古时,只有官宦人家才印得起书,将笔记流传下来;而今日,blog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发布参与机制,任何人想灌两瓢水,只需弹指之间:)

Free Tags: 
Blog分类: 

blog 古今谈

游戏文字,切莫当真

blog者,今人多以为舶来品,西人谓之web log是也。此说谬矣。blog乃我中华固有之物,古时之“笔录”是也,后传于西方,遂音译为 bilu。然西人云bi者,音近于“白”,为求精准,故改为b·lu,类若BBQ。且西人亦不喜以元音置于词尾,遂转书为b·log,讹为blog。

笔录者,随笔记录是也,又有笔记、散记﹑随笔﹑琐记、笔谈﹑杂识﹑日记﹑劄记等异名。笔录源于先秦,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小说”,此亦误也。后于魏晋之时,笔录日盛,流传至今者如晋张华之《博物志》、干宝之《搜神记》及南朝刘义庆之《世说新语》。其内容多志怪轶事。至于唐代,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譬如《酉阳杂俎》是也。宋人笔录,多史实,少传奇,如司马光之《涑水记闻》、王明清之《挥尘录》等皆为一时传诵。又有重考据证实之笔录,如沈括之《梦溪笔谈》、洪迈之《容斋随笔》、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等俱为精品。有明一代,笔录传世甚少,盖因清帝修编《四库全书》,销毁殆尽。清人之笔录,可谓集历代之大成,顾炎武撰《日知录》、钱大昕撰《十驾斋养心录》,又为其中翘楚。清末西夷侵陵,我中土之笔录遂衰,后播于西方,于近年复兴,是为blog也。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