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

我的收藏史(2):唐开元,北宋与新莽

接着上次的说。丁福保那本书其实不太适合初等收藏者使用,第一是因为全书用繁体,后面的介绍性文字还是竖排古文体书就,满目的之乎者也,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着实费力,不仅如此,书中还用了不少异体字,譬如书中频繁出现的“仝上”一词,当时让我非常费解,后来才知道就是“同上”。繁体、竖排、古文、古字,让我彻底放弃读懂后面的文字介绍部分,只是专心对比前面的图片部分。但是由于丁福保是大家,很多平常的泉品[注1]并未收录,而对于初等收集者来说,手中的藏品又多为普通品,所以无法从图鉴中得到相关的介绍,整本书的帮助不大。后来又出版过一本马定祥批注的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要好一些,把附录中的文字都整理好放入图片中了,并加了不少批注,更易懂一些。

说到《历代古钱图说》,不能不再多说两句丁福保,这个人也是清末民初的奇才之一,少年时入江阴南菁书院治算学,并研究《说文》和诗赋。25岁开始执教算学,后又考入上海东文学堂,学日文,算学和医学。后任京师大学堂算学及生理学教习,三十一岁开始钻研佛学,一生治学精博,先后著有算学书10种,健康长寿法书26种,文字学9种,文学诗词8种(譬如《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话续编》等),古泉学8种,佛学34种,医学75种,杂学9种。呵呵,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全面的学者了。

由于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参考性较小,在拿到那几贯古钱币之后,只是纯粹好奇的翻看,并未认真仔细考证过。以当时的眼光,只看重“长”的比较漂亮的钱币,大致拣出了几百枚“漂亮”的钱币,整日里把玩,剩下的那些暂时还是把它们堆在旧纸盒里。那些比较丑的钱币里自然不乏稀品,日后它们重建天日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惊喜--这是后话。

漂亮的钱币中大多都是“传世古”,也就是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经过长期的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亮。当时最喜欢的是几枚“开元通宝”,有光背的,也有背星月云纹的。为什么喜欢这一枚,现在说不清楚了,其实论铸造的工艺,唐开元不但比上新莽钱和北宋钱,甚至连一些汉魏六朝的钱币都不如;论书法,虽然“开元通宝”四个字据说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八分书”,而欧阳询本人也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的,但是比起新莽的“垂针篆”,与北宋的“瘦金体”来说还是差一些。想起来研究青铜艺术的人的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在晋以后就绝了。譬如以铜镜为例:先秦的是极品,汉镜也有好的,唐镜简直俗不可看。古钱币其实稍有例外,在北宋又复兴过一次。

其实现在想来,当时喜欢“开元通宝”,一则可能是因为“开元”的名气,让人想起开元盛世。当时的想法在后来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开元通宝本身和唐玄宗的开元年号关系不大,开元通宝并非年号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终唐一代,一直都在铸造开元通宝,不同的是初唐与盛唐的开元通宝要精美些,安史之后,钱币的铸造开始变得粗糙,其中还有著名的会昌开元,后来收集会昌开元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开元通宝“的钱文易于辨识,如果钱文都认不清楚,自然谈不上喜欢了。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大篆,秦以后是小篆,直到隋末为止。其间的莽泉(注:新莽钱,莽泉指的都是王莽时期的铸币)的垂针篆,刘宋孝建钱的薤叶书,或是北周布泉的玉筋篆都是小篆的变体。这些当时对于我来说都是很难辨识的。虽然隋以前蜀汉的直百五铢的直百二字是隶书,成汉李寿的直读“汉兴”也是隶书,但是当时还没有接触到,所以八分(也称楷隶)书就的“开元通宝”就成了我的最爱。其实开元之后,基本上也没有铜钱使用隶书了。

说来这么多,其实即便是异常精美的“开元通宝”也并不是很值钱(除了个别珍品,譬如金银开元,和一些背面有特殊花纹的开元),不过它背后的政治经济价值还是很高的,是对货币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儿就不多说。

除了“开元通宝”,早期“漂亮钱”中大多是北宋的铜钱,呵呵,收集过一阵子铜钱就会发现,北宋的铜钱其实比清钱还滥(注意,是滥不是烂,宋钱实在是太多了!)宋神宗时每年铸钱就有500万贯。宋钱大多制作精美,这次先搁下不说。除去宋钱,还有两枚传世古的“大泉五十”也非常让人喜爱,“大泉五十”便是王莽时期 的代表作之一,传世的不少,现在的市价也不过两三元人民币一枚,后来又无意中看到一枚“小泉直一”,现在的市价也不过十元人民币,当时看过这两枚铜币之后,突发奇想,“大”与“小”相对,“五十”与“直一”相对,莫非那时的货币也如现在的人民币硬币一般有不同的面值(呵呵,这个可是当时独立想出来,没有参照丁老先生的书),于是在漂亮钱中翻了一遍,一无所获,正在失望,突然想到旧纸盒中的铜币,又翻看一遍,刚翻了几枚,就找到一枚品相不是很好的“大泉五百”,当时一阵狂喜(呵呵,其实当时狂喜错了,这个“大泉五百”与王莽的“大泉五十”并无关系,而是三国时东吴的铸币,市价也不过几十到一百人民币),继续翻看时,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几千枚铜钱,哪里就能那么细致的翻看完,于是有些灰心,但是到那时已经多少有些经验,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率的检看方法,只是粗粗看看一个铜币上有没有“泉”字,后来还嫌慢,就摊开一堆铜币,只看钱的边缘,找比较象“大泉五十”的,还真的找到了一枚,仔细一看,还是一枚“大泉五十”。郁闷了一阵子,在翻出了五枚大泉五十之后,终于发现了一枚不同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枚“中泉三十”,真正的第一桶金:)

[注1]:稍微唠叨一句,“泉”也就是“钱”,古音与“钱”通,有时也通用。王莽篡汉后,迷信图谶,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 的“金”字底 犯了他的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铸造了“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 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 ”、“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的收藏者和文人更因“泉”较 “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