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史

有趣的西夏文字

昨天到朋友家吃饭,酒酣聊起了西夏的文字,我只是大致的知道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的构字法,主要利用形声与会意以及少量的指示与象形构成的,但是并不知道特别具体的字的构成,所以今天晚上看了一会儿西夏文字的文献,觉得还满有趣的。与女真文以及契丹文不同,西夏的文字大部分已经破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的文字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以及字典。不过这些破解工作很多是苏联人做出来的,因为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从黑水城遗址掠去了大量的西夏文文献。在所有遗留下来的西夏文资料中,《文海》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字书,也就是一部字典,解释了西夏文字的构成与含义,在超星上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这部字典的研究著作,譬如史金波、白滨和黄振华《文海研究》( 链接),有了这部字典,对我们辨认西夏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呵呵,于是就利用这部字典解决了一直以来的疑问:手头的一枚西夏文的铜币上面的文字究竟该如何解释。

这枚西夏的铸币,对照钱谱,知道它的释文是"乾祐宝钱",虽然西夏文字的铸币非常少见(主要是因为北宋的铸币量太大),但是乾祐宝钱的铸造量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的。这枚铜币得自于洛阳东关马坡世代盗墓贩子之手(洛阳老城原来八角楼下摆地摊的),应该是宋墓里出土的,因为宋钱铸造量太大,所以即便是传世的宋钱仍然非常贱,通常都是论斤卖的,即便是零买也不过一两毛钱一个,得到这枚西夏的铜币也是意外,在挑拣宋钱时意外发现的,混在一堆"宣和""祥符"里买了回去。

虽然现在手头没有这枚铜币的照片,但是因为这枚铜币还不算稀少,所以在网上找来了一幅图片:

乾祐宝钱 西夏文 乾祐宝钱

拓片看得更清楚一些:


拓片我们从第一个字开始分析:


乾

西夏文 "乾"字

根据《文海》这个字是由两个字拼成的:

翅 天

这两个字分别是"翅" 与 "天",按照西夏文的构字法,取翅的下边,天的右边构成:

注意,翅与天的位置交换了一下,因为西夏文的笔画往往很复杂,所以在利用"会意"构字的时候不得不用简字,否则字的笔画就会超乎想象的多了。知道"乾"字是由"翅"字与"天"字构成的,那么它的释义也就是很简单了,按照西夏文的直译就是:"此天也霄也,众生覆蔽依处也"。通常《文海》还会给出每个西夏字的反切注音,但是这个字没有给。呵呵,虽然不知道读音,但是依照《文海》清楚地知道了这个字含义,还是挺有趣的。其他三个字依次类推,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到超星看看《文海研究》,另外西夏文因为是方块字,所以可以用四角号码查字法检索,另外中易还推出了西夏文的计算机输入法(链接),闲着无聊时可以钻研一下这种死语言:)

Blog分类: 

我的收藏史(2):唐开元,北宋与新莽

接着上次的说。丁福保那本书其实不太适合初等收藏者使用,第一是因为全书用繁体,后面的介绍性文字还是竖排古文体书就,满目的之乎者也,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着实费力,不仅如此,书中还用了不少异体字,譬如书中频繁出现的“仝上”一词,当时让我非常费解,后来才知道就是“同上”。繁体、竖排、古文、古字,让我彻底放弃读懂后面的文字介绍部分,只是专心对比前面的图片部分。但是由于丁福保是大家,很多平常的泉品[注1]并未收录,而对于初等收集者来说,手中的藏品又多为普通品,所以无法从图鉴中得到相关的介绍,整本书的帮助不大。后来又出版过一本马定祥批注的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要好一些,把附录中的文字都整理好放入图片中了,并加了不少批注,更易懂一些。

说到《历代古钱图说》,不能不再多说两句丁福保,这个人也是清末民初的奇才之一,少年时入江阴南菁书院治算学,并研究《说文》和诗赋。25岁开始执教算学,后又考入上海东文学堂,学日文,算学和医学。后任京师大学堂算学及生理学教习,三十一岁开始钻研佛学,一生治学精博,先后著有算学书10种,健康长寿法书26种,文字学9种,文学诗词8种(譬如《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诗话续编》等),古泉学8种,佛学34种,医学75种,杂学9种。呵呵,现在再也找不到这样全面的学者了。

由于丁福保的《历代古钱图说》参考性较小,在拿到那几贯古钱币之后,只是纯粹好奇的翻看,并未认真仔细考证过。以当时的眼光,只看重“长”的比较漂亮的钱币,大致拣出了几百枚“漂亮”的钱币,整日里把玩,剩下的那些暂时还是把它们堆在旧纸盒里。那些比较丑的钱币里自然不乏稀品,日后它们重建天日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惊喜--这是后话。

漂亮的钱币中大多都是“传世古”,也就是古钱出炉后从未着土,经过长期的氧化致使钱面牢结一层黑膜,犹涂过黑漆一般乌黑发亮。当时最喜欢的是几枚“开元通宝”,有光背的,也有背星月云纹的。为什么喜欢这一枚,现在说不清楚了,其实论铸造的工艺,唐开元不但比上新莽钱和北宋钱,甚至连一些汉魏六朝的钱币都不如;论书法,虽然“开元通宝”四个字据说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八分书”,而欧阳询本人也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的,但是比起新莽的“垂针篆”,与北宋的“瘦金体”来说还是差一些。想起来研究青铜艺术的人的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在晋以后就绝了。譬如以铜镜为例:先秦的是极品,汉镜也有好的,唐镜简直俗不可看。古钱币其实稍有例外,在北宋又复兴过一次。

其实现在想来,当时喜欢“开元通宝”,一则可能是因为“开元”的名气,让人想起开元盛世。当时的想法在后来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开元通宝本身和唐玄宗的开元年号关系不大,开元通宝并非年号钱,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终唐一代,一直都在铸造开元通宝,不同的是初唐与盛唐的开元通宝要精美些,安史之后,钱币的铸造开始变得粗糙,其中还有著名的会昌开元,后来收集会昌开元也成了我的爱好之一。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开元通宝“的钱文易于辨识,如果钱文都认不清楚,自然谈不上喜欢了。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大篆,秦以后是小篆,直到隋末为止。其间的莽泉(注:新莽钱,莽泉指的都是王莽时期的铸币)的垂针篆,刘宋孝建钱的薤叶书,或是北周布泉的玉筋篆都是小篆的变体。这些当时对于我来说都是很难辨识的。虽然隋以前蜀汉的直百五铢的直百二字是隶书,成汉李寿的直读“汉兴”也是隶书,但是当时还没有接触到,所以八分(也称楷隶)书就的“开元通宝”就成了我的最爱。其实开元之后,基本上也没有铜钱使用隶书了。

说来这么多,其实即便是异常精美的“开元通宝”也并不是很值钱(除了个别珍品,譬如金银开元,和一些背面有特殊花纹的开元),不过它背后的政治经济价值还是很高的,是对货币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这儿就不多说。

除了“开元通宝”,早期“漂亮钱”中大多是北宋的铜钱,呵呵,收集过一阵子铜钱就会发现,北宋的铜钱其实比清钱还滥(注意,是滥不是烂,宋钱实在是太多了!)宋神宗时每年铸钱就有500万贯。宋钱大多制作精美,这次先搁下不说。除去宋钱,还有两枚传世古的“大泉五十”也非常让人喜爱,“大泉五十”便是王莽时期 的代表作之一,传世的不少,现在的市价也不过两三元人民币一枚,后来又无意中看到一枚“小泉直一”,现在的市价也不过十元人民币,当时看过这两枚铜币之后,突发奇想,“大”与“小”相对,“五十”与“直一”相对,莫非那时的货币也如现在的人民币硬币一般有不同的面值(呵呵,这个可是当时独立想出来,没有参照丁老先生的书),于是在漂亮钱中翻了一遍,一无所获,正在失望,突然想到旧纸盒中的铜币,又翻看一遍,刚翻了几枚,就找到一枚品相不是很好的“大泉五百”,当时一阵狂喜(呵呵,其实当时狂喜错了,这个“大泉五百”与王莽的“大泉五十”并无关系,而是三国时东吴的铸币,市价也不过几十到一百人民币),继续翻看时,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几千枚铜钱,哪里就能那么细致的翻看完,于是有些灰心,但是到那时已经多少有些经验,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率的检看方法,只是粗粗看看一个铜币上有没有“泉”字,后来还嫌慢,就摊开一堆铜币,只看钱的边缘,找比较象“大泉五十”的,还真的找到了一枚,仔细一看,还是一枚“大泉五十”。郁闷了一阵子,在翻出了五枚大泉五十之后,终于发现了一枚不同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枚“中泉三十”,真正的第一桶金:)

[注1]:稍微唠叨一句,“泉”也就是“钱”,古音与“钱”通,有时也通用。王莽篡汉后,迷信图谶,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 的“金”字底 犯了他的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铸造了“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 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 ”、“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的收藏者和文人更因“泉”较 “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Blog分类: 

我的收藏史

刚刚考完期末,有些闲暇,加入了BBS上一个专门讨论收藏的俱乐部,刚刚开张的一个版面,大家都在简要介绍自己收藏兴趣,我顺便也灌一瓢:) __火花__ 我最早收集的物品,应该算得上火花了。那时还很小,刚刚上学认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一次性打火机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大人们抽烟大多还用火柴。所谓火花,就是火柴壳子上的小画片儿,有时候做工非常精美,印象中,安阳火柴厂曾经出过一套殷墟出土文物的纪念火柴盒,在那上面,我第一次见到了四羊方尊、司母戊方鼎等殷商青铜器。依稀记得这个爱好是受某一期《小朋友》的影响,上面介绍了一位收集火花的前辈。这个收集爱好颇具破坏性,因为拆下火花的同时往往也要报废一盒没有用完的火柴--我太心急,总是等不到火柴用完就急忙把火花撕下来。这一爱好没有持续太久,因为渐渐的纸盒火柴变得越来越罕见,便宜方便的一次性打火机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这个收藏于是告终。 __烟盒__ 几乎在收集火花的同时,也迷上了收集烟盒。烟盒的印制更为精美,也更容易得到(一盒烟只有二十根,而一盒火柴却有上百根,烟盒显然容易用空也容易得到)。那个时候可以搜集到的大多为本地常见的牌子,譬如喜梅,芒果,九龙等等,还记得有一种廉价的“花城”,连烟盒都做得很粗糙,除了外观印得单调,烟盒里面用的也是一层油纸而非锡箔纸。偶尔得到一张外地的烟盒便欣喜若狂,当然也闹过笑话,把香皂的外包装错认为是烟盒,呵呵,谁让那时认字少呢?:)吃了一堑,长了一智。后来一次意外的机会得到了一张“桂花”的烟盒,因为外表太像香皂包装了(白底儿,黄色的桂花,还有一些紫色的点缀),所以害怕再搞错,于是搬来《新华字典》,将上面的字逐个查过,才确认这是烟盒--呵呵,这是平生第一次作research:) 那时非常痴迷烟盒,为了得到一个没有见过的烟盒,下过不少功夫。一次到一个小学同学家里玩,看到她老爸吸了一半的“醒宝”,艳羡的不得了,恳求那个女生把这个烟盒留给我,结果那个女生坐地起价,要走了我不少的“宝贝”,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一根红蓝铅笔,平时都舍不得用的。不仅如此,还被她胁持偷偷爬到隔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园子里偷摘桑葚,那个守园子的大爷是出了名凶,终于有一次被他抓住,不过那个女生倒还仗义,从躲藏的篱笆后面走出来和我一起受过--给大爷扫了一下午的院子。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那枚“醒宝”的烟盒,现在应该还珍藏在我的“宝贝堆”里吧。 __古钱币__ 前两次多是玩闹,后来收集古钱币,算得上是认认真真,一直坚持了十几年,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第一枚古币是从外婆家的床底下翻出的一枚“半两”。这是一枚铸于汉朝初期的铜币,从大小和文字判断,因该是汉文帝时铸造的“四铢半两”,与厚重的秦半两(十二铢)相比,反衬出西汉草创时期的艰辛与币制混乱。这枚铜币其实并不珍贵,拿到市场上去卖,不过几块钱,但是当时对于我来说却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兴奋。当时并不认得那两个颇有几分隶意的钱文“半两”,还是外婆帮我认出来的,并给我买了一本丁福保编撰的《历代古钱图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从此开始痴迷收集古币,不过挖掘到的“第一桶金”还是在外婆家:)外婆虽然接受过新式的高等教育,但是在还没有出生前就和外公指腹为婚,后来还按照习俗,举办了旧式的婚礼--外公骑着高头大马,外婆做着八抬的花轿迎娶过门的,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过门的时候,新娘手里要捧着好几贯铜钱,寓意财源不断。当时虽然已经是民国,但是搜罗几贯铜钱还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婚礼之后,外婆就一直收着那几贯铜钱。而这几贯铜钱里正藏着十几件珍品。(hoho,先写到这里,下次再写吧)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