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a

(-1)^(1/3):从 C++ 到傅立叶变换

image 一直好奇一个关于 power function 算法的问题,直到自己动手写 power function。

在不同的编程语言里,遇到过同一个问题:(-1)^(1/3) 是多少。 很显然,在实数集里,这个表达式是有意义的,正如右图 Google Calculator 给的结果,在实数集里,它等于 -1。但是在很多编程语言的实数集运算中,这个表达式是无意义的。

譬如在 C++ 里,用 cmath library, 当你计算 (-1)^(1/3) 时,你得到输出结果是:

 -1.#IND 

C#里,用 System.Math, 作同样的计算,得到的输出结果:

NaN

R 里,不使用复数集,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1] NaN

同样的在 VBA 里,如果不 call Excel的 power function ( i.e. Application.WorksheetFunction.Power) ,而是直接使用 ^, 得到的结果仍然是 run-time error. 其它的编程语言也类似。

复数集中,如果用 MATLAB, 得到的结果:

 0.5000 + 0.8660i

Maple,结果:

.5000000001+.8660254037*I

R 的复数集(i.e. as.complex(-1)^(1/3)),得到的结果:

[1] 0.5+0.8660254i

很显然,所有的语言的 power function 用的是同一种算法。这种算法无法得到实数解,而复数解得到是同一个数值。因为 power function 太基本,虽然有疑问,但是也没有过多的想这个问题,直到后来用 Q

Q 的语法和 C++/C#/JAVA,或者 MATLAB/R/MAPLE 都不太一样,"^" 符号的定义和 C++/C# 相同,不是 power function。刚开始用的时候,不知道 Q  的 power function 是 xexp,觉得 power function 又不难,自己写一个吧,但是真正开始写,却又卡壳了:(int,int) 的函数好写,那 (double, double) 的呢?

拿出算法圣经《 Numerical Recipe 》(第三版),但是却发现它没有给出 power function 的算法,大概是太基础了吧,所以自己又想了一下,幸亏 Q  里的 log 和 exp 还是 logexp,后来就想到用

exp(y*log(x)) = exp(log(x^y)) = x^y

来定义 power function,解决非整数的问题。这样的以来,一般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因为用到了 log(x) , x 的值必须非负(0 的问题可以很简单的处理),所以一旦 x<0,这个算法就不适用了 —— 这时才突然的想到莫非上面的那些问题的症结正在此?实数集的问题是由于 log(x), x<0 在实数集里无定义,那复数集呢?在 MATLAB 里试了

>> exp(1/3*log(-1))
ans =
   0.5000 + 0.8660i

果然是这样的。所有的算法都依赖于 log 函数来获得 power 函数的值,这导致了上述问题在实数集无定义,而在复数集因为 log(-1)  =  3.1416i  这个默认值,导致了 0.5000 + 0.8660i  这个结果。

但是问题还没有结束。看到 log(-1),自然想到了 2*log(i), 然后自然而然的想到傅立叶变换里常用的 trick 可以解出 log(-1)的一般表达式(为了省事儿,下面用 LaTex写了):

image

有了 log(-1)的通解,我们可以让 power function 获得任意 x^y, x<0 的所有解。譬如 (-1)^(1/3)简单测试一下,在 MATLAB 里,

x=2*i*(pi/2+2*(-3:3)*pi)
exp(1/3*x)

得到:

x =
        0 -34.5575i        0 -21.9911i        0 - 9.4248i        0 + 3.1416i        0 +15.7080i        0 +28.2743i        0 +40.8407i
ans =
   0.5000 + 0.8660i   0.5000 - 0.8660i  -1.0000 - 0.0000i   0.5000 + 0.8660i   0.5000 - 0.8660i  -1.0000 + 0.0000i   0.5000 + 0.8660i

结果里面包含了它的所有三个解。因为当 x<0, x^y = (-1)^y*(|x|)^y,所以只要有 (-1)^y ,就可以得到任何负数的 power function ( exp(a+bi)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转化成三角函数来解)。

上面的长篇累牍都起源于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 Q 的 power function 是 xexp,但是如果不是自己去写 power function,恐怕也没有机会搞明白 (-1)^(1/3) 这个简单的问题,俗谚云:“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诚哉:)

Blog分类: 

R 的 Vectorization

最先习惯的用的计量软件是 stata,然后是 vba for excel, 然后是 R,大概因为是这个学习路径,导致了在 R 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stata 的指令很多都是直接针对 vector 的,譬如下面的 panel data:

ID Year X Y
CHN 1990 45 36
CHN 1991 23 62
CHN 1992 55 90
JPN 1990 79 56
JPN 1991 60 72
JPN 1992 78 100

如果需要只需 CHN 的数据,在 stata 里只要:

keep if ID==”CHN”

就可以了。而 VBA 中因为 excel 表格的直观,一般是用 for  或者 do loop:

Sub chn()

n = Range("A50000").End(xlUp).Row
for i = n to 2 Step -1
if Cells(i,"A")!="CHN" then Cells(i,"A").entiredRow.delete
end if
next i

End Sub

因为 R 中的 if statement 不能直接针对 vector, 所以就习惯像 VBA 一样用 loop 来整理数据,但是因为 excel 中最大的数据量不过 6万五千多行 256 列,数据量并不大,所以用 loop 虽然慢,但是因为数据量的限制,还算能忍受,但是在 R 中,如果有上十万的 observations,再用 loop 就极其的痛苦了,虽然R中的loop 的效率要比 VBA 高(尽管不如 S),虽然刚换了 Duo Quad 的 CPU,但是仍然能算到死机 (虽然可以 remote access 学校的 cluster 上去,但是浪费学校的资源也不好),所以迫使自己重新学习 R 中的 vectorization,其实比如上面的例子,在 R 中用 vector 作也简单(假设上面 data frame 的名称是dat):

chn<-dat[grep("CHN",dat$ID),]

也挺简单的。所以程序还是一个摸索熟练的过程 ( 虽然我还没有发现如何像 stata 一样便捷的在 R 中的 panel data 里创建 lag variable,并且还在等待大牛人们完善 R 中的 panel data package,譬如 fixed-effect negative binomial model,但是 R 的灵活性,特别是在编程和模拟上,还是超出其他软件很多,特别是 R 是 免费的!)

Free Tags: 
Blog分类: 

简单排版的 VBA

<

p>

因为需要从一篇旧的PDF格式的 proposal 中拷贝一些文字出来,又找不到生成 PDF 的 LaTex 源文件,所以不得不 ctrl+c & ctr+v,但是 PDF 的文字直接拷贝到 word 里格式就乱掉了,一行一行的清除 paragraph break 实在麻烦,用查找替换还要运行多次,所以就写了一小段 Word 中的 VBA,测试了一下,效果还不错,贴出来分享一下:

<

p>

Sub Format()
    ActiveDocument.Content.Select
    With Selection.Find
      .ClearFormatting
      .Forward = True
      .Wrap = wdFindContinue
      .Execute FindText:=".^p", _
            Replace:=wdReplaceAll, ReplaceWith:=".^l"
      .Execute FindText:="^p", _
            Replace:=wdReplaceAll, ReplaceWith:="^s"
      .Execute FindText:=".^l", _
            Replace:=wdReplaceAll, ReplaceWith:=".^p"
   End With
   Selection.ParagraphFormat.Alignment = wdAlignParagraphJustify
End Sub

因为句号加段落换行是段落结尾的必要条件,所以先将.^p 替换成 .^l 保护起来,然后把多余的换行全部转换成空格,然后再把.^l恢复成.^p,最后把段落的对齐设置成两端对齐(这是读惯了汉语的喜欢,喜欢方方正正的文字块)。

这个办法还可以扩展为可以识别问号或者感叹号结尾的段落,但是因为用的不多就没有加入,同时也可以修改用于汉语。以前有一个叫做 DreamEditor 的小软件(经常和 Cterm 一起打包)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上述功能,并且功能更强大,但是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所以在自力更生一下。

Free Tags: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