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古代少数民族

呵呵,在论坛上回别人的帖子,写得挺长的,所以自己留一个备份,有空可以继续聊聊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

鲜卑与乌桓只能算是属于东胡系统,在东胡被冒顿击灭之后同被匈奴奴役,未必与被灭掉的东胡有线性的承继关系。

曹操打败乌桓之后,乌桓仍然存在,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杂居,譬如十六国时的铁弗刘氏就是雁门乌桓与匈奴的混血。南北朝之后,活动在北方的乌桓在民族融和中消逝。但是在东北仍然有乌桓人的"国家",也就是唐时的"乌丸",据说是"古乌桓之遗人"(参看《旧唐书·列传149》),这支乌桓人最终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讨灭。自此乌桓才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柔然只是与鲜卑同源,并非鲜卑的一个部族,与拓跋部,慕容部不同。当然也有说柔然是匈奴别种的。柔然被突厥击败后西迁,东西方不少学者认为拜占庭史书上提到的阿瓦尔人(历史上的阿瓦尔人,介入过日耳曼人的部落战争,在匈牙利建立过帝国,打过拜占庭帝国,并于626年几乎占领君士坦丁堡。)

至于契丹,通常认为和奚同出自鲜卑宇文部的一支,与柔然并无太大的关系,不过同属东胡系统。

室韦与契丹类似,也出自东胡。但是也与柔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古蒙古人是大致是室韦的一个subset。有些西方的历史学家认为"室韦"与"鲜卑"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译法,似乎也有些道理。

不过这些都是汉人眼里的北方诸民族,很可能这些民族本身有着不同的认同,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所以很多就不得而知了。只有比较近的历史有些类似的例子留下来,譬如女真人。汉人把聚集东北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女真人,但是根据后来清朝留下的档案,被认为女真人的某些东北部落并未获得他们的认同,他们并不把这些部落当作自己的同族,不过在汉人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还有信仰回教的诸民族,按照汉人的习惯,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被统称为回回,当作一个民族看待,其实还是有差别的。

这个问题其实在解放后划分民族时仍然存在。民族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看一个group的人的相互认同,这是一个很subjective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很客观,类似动植物分类学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人为的细致划分,大致划出几个group,然后大家填表的时候认为自己算哪个就是哪个了好了。

Blog分类: 

旺财射杀6个美国猎人案后的历史背景

旺财(Chai Vang)案开始审判了。看了几天的新闻和评论,注意到一些误解,闲聊一下这个案件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关于在美国Hmong人的问题。

看到 Vang Chai (或是 Chai Vang)这个名字,马上想到 Vang Pao,呵呵,如果Vang Chai翻译为“旺财”, 那Vang Pao该翻译为“旺宝”了:)事实上,Vang Pao的汉语对应名字是“王宝”,那Vang Chai有可能是“王才”或是“王财”。Vang Pao这个人和在美国的Hmong人有莫大的关系,下面再说。

首先是关于Hmong到底是什么民族。简单的说就是苗族,但是特指移居到东南亚的苗族,按照规范的汉语名词,国内也称这些人为“赫蒙人”。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国西南各省陆续迁入的,主体是苗人,譬如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曾经参加或是支持过太平天国的万余苗人害怕清廷的报复,曾经大规模迁入东南亚,当然这里面也在有其他的西南少数民族,但是主要是苗族人。

这些人就像中国境内的许多苗人一样,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呵呵,就不提汉苗几千年来的恩怨了),有很多习俗和汉人比较相似,原来去云南玩的时候曾经到过缅甸北部赫蒙人的村落,他们不少人可以说云南话,也过春节,贴汉字春联等。这些赫蒙人散居在缅甸,越南,泰国,和老挝。

有一个问题比较有趣,按照西方的说法,把苗族人称为“Miao”或是“Meo”其实是一种歧视的称法,因为这个的意思是“野人”,可能是汉人强加给苗人的,而苗人往往习惯自称为“蒙”(Hmong),所以西方现在也多使用Hmong一词而不是Miao或是Meo。但是觉得这个说法很可疑,虽然汉人对一些少数民族有歧视的说法,譬如壮族以前被称为僮族,但是建国后一般都更改了,以体现多民族的平等。另外,苗族人也有自称“毛”或是“牦”的,在汉语中与“苗”的发音很近。

回到Vang Chai 的问题,看到一篇帖子称Vang Chai为泰国移民,其实不然,Vang Chai 充其量不过是在泰国的老挝难民,如果泰国给他们国籍,他们也不必分若干次迁入美国了。而这些赫蒙人难民却是美国一手造成的,起源于越战的“秘密战争”。

越战爆发,连接越南南北的有一条著名的胡志明小路,不断的为越共(Viet Cong)和北方的军队输送给养。这条小路经过了老挝和柬埔寨,美国无法从地面上封锁这条小路,因为1961年美国签署了〈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协议〉,必须保证老挝的中立国地位,所以美国一方面不断地用飞机持续轰炸这条补给通道,一方面通过中央情报局秘密雇佣了大量的居住在老挝山区的赫蒙人对老挝和越南的共产党军队开展游击战争,骚扰胡志明小道的运输,伏击途径的军队,营救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甚至帮助美国在老挝北部竖立雷达。这些赫蒙人的领导就是上面提到的Vang Pao(王宝)将军。为了在表面上保证对老挝中立承诺的遵守,美国对这件事情保持了高度的机密,这也在后来给赫蒙人带来了不少的苦果:为美国人卖了命,却无人知道,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

后来美国从越南撤退,在印支半岛溃败,老挝的赫蒙人害怕遭到当权的老挝共产党政府的清算,大量越过边境逃往泰国,在泰国建立了难民营。但是泰国拒绝接受这么多赫蒙难民,于是就和西方各国展开了多次协商,希望解决这个问题(类似南越垮掉后的越南难民问题),从1975年开始,赫蒙开始移居美国,直到1996年7月17日,最后一批赫蒙难民从泰国移民美国。在长达20年的难民生活中,不少赫蒙人死于泰国的难民营,还有一些留在老挝国内的则因为战争时期与美国的联盟关系而遭到逮捕和审问。但是最可悲的是,美国大众更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在越战中帮过美国多大的忙,也从来不知道赫蒙人的牺牲,原因就是所谓的“秘密战争”。直到今天,看到网上的一些讨论,还有美国人在抱怨为什么美国政府允许像Vang Chai一样野蛮的人移居美国。

到美国的赫蒙人一般还保持着聚居地习惯,所以在明尼苏达等地有比较大规模的赫蒙人社区。在芝加哥的北唐人街(主要是中国人这么称,越南人称为越南街),也有一部分当年的赫蒙人,从CTA红线到Argyle站下车,沿着人行道朝东,有几间高棉老挝店,里面有赫蒙人在那里卖银饰和手工制品,他们也说汉语,自称是苗人。

Blog分类: 

吉尔吉斯简史:李陵的土地(3)

阿巴坎的那座汉式的宫殿,建成时间在公元前后,主持实地考古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推测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后的建筑,但是郭沫若对此表示怀疑,同时,另外有一位学者周连宽认为这座宫殿可能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次云的居所。由于出土的文物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这个问题恐怕只能成为悬案了。不过李陵所辖的区域确实在坚昆一带。几百年后,一个自称是李陵后人部族曾经多次为唐王朝效力,不仅积极参与了唐与突厥的战争,还灭掉唐后期从西北威胁唐帝国安全的回鹘--这是后话。

回到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漠北之战,大胜匈奴,与此同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约结月氏,联姻乌孙,力图斩断匈奴的右臂,匈奴向西收缩。汉将乌桓迁入原先匈奴的东部土地,把它安置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的塞外。由于乌桓南迁,位于乌桓北部的鲜卑也开始向西南推进,进驻乌桓的故地,也就是现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由于汉人的政权始终无法有效统治大漠南北,所以每当击败一个游牧民族,实际上是为另一个游牧民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匈奴走后,另一个部族已经在中国的北方开始积蓄能量。

向西移居的匈奴虽然在漠北之战中伤了元气,但是力量仍然不可忽视。不过元狩四年之后,汉与匈奴休战了一段时期,不是双方不想打,是由于双方暂时都没有气力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匈奴这一战损失自然惨重,而汉的士卒马匹损失也不少,所以也无法再次远击匈奴,后来霍去病又去世了,于是汉久不击匈奴。

双方修养了一阵子之后,兵端又起,汉与匈奴反复争夺西域的门户楼兰、车师等地,前后共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73年,也就是宣帝本始元年,匈奴击乌孙不利,逐渐显现出衰兆。同时远嫁在乌孙的汉朝解忧公主与她此时的老公翁归靡向汉廷上书,希望汉出兵相救,第二年,汉朝遣将五人,率骑兵十六万分道出塞,并命令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一起进攻匈奴,匈奴大败,损失惨重。本始三年冬,匈奴单于亲自率数万骑击乌孙,虽然有所虏获,但是还师的时候,遇上大雪,人民畜产损失十之八九。于是从本始四年到地节元年(前69年)曾经臣服匈奴的部族如坚昆、丁零等纷纷反叛,与乌孙、乌桓等一起围攻匈奴,匈奴惨败,而汉亦出塞攻掠,打下车师,也就是西域的大门,并留卒屯田。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分据西域的日逐王降汉,从此西域完全属汉朝统治,汉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域诸国多属都护管辖,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被大大削弱,而此时坚昆等部族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不久,匈奴内讧,五单于争立。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匈奴终于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降汉,而西部的郅支单于却再次给坚昆带来了一场灾难,并引出了一位汉朝的传奇英雄。

Blog分类: 

吉尔吉斯简史:李陵的土地(2)

<

p>



鬲昆的位置据史书记载在丁零以西,呼揭(或作乌揭)以北,乌孙以东,大约是叶尼塞河上游的地区,大致在匈奴的北方。匈奴兴起前,它是一个独立的部族(见上图,摘自秦时中国全图),因为离中原比较远,所以在中国的史书中并未出现过。随着汉朝与匈奴的频频交兵与交流,中国的史书上开始出现这个部族,《史记》上说,它在冒顿成为单于后,被冒顿吞并(见下图)。



由于匈奴本身的文化不高,所以它的征服只是武力上的,并不能彻底同化掉它所征服的民族,因此作为部族称呼的鬲昆仍然存在,稍有不同的是,它的名字在中国的史书上改为“坚昆”。《史记》中一直称之为“鬲昆”,到了《汉书》,虽然也提到了“鬲昆”(隔昆)这个地名,但是统称之为“坚昆”。呵呵,这个名字熟悉多了吧:)

冒顿以后,汉与匈奴多有攻伐。可是卫青与霍去病去世之后,汉朝难觅大将,于是汉武帝开始重用外戚李广利,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汉武帝希望李陵为李广利负责押送辎重,而李陵则更希望亲自与匈奴一战,于是率五千人出塞,至浚稽山,血战匈奴十一万骑兵,且战且退,在离汉朝边塞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战败被俘。之后的故事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了: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说好话,武帝怒火渐息,后派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李陵,公孙敖无功而回,但是说根据捕到的俘虏供词,李陵正在为单于操练兵马。于是武帝又大怒,族了李陵全家还宫了司马迁。后来才知道原来为匈奴操练兵马的并非李陵而是李绪--另外一位降将。后来,李陵因为痛恨李绪,派人刺杀了李绪,并因此得罪了匈奴的大阏氏。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只好把李陵藏在匈奴的北方,直到大阏氏死了,李陵才回来。

李陵后来被封为右校王(或右贤王),他管辖的区域便是在坚昆一带。注意看上面那幅西汉时的坚昆地图,我用红色直线标注了一个地名--阿巴坎,仔细看,这里有一个小房子的图标,因为这里曾经发现过一座宫殿,一座类似当时汉朝建筑的宫殿:宫殿为四阿式重檐建筑,平面是长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宫殿的内部构造与汉时的宫殿基本无异,房檐有圆形瓦当,上边有汉隶八分体书就的“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那么,这座宫殿究竟是谁的呢?

Blog分类: 

吉尔吉斯简史:李陵的土地(1)



继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桔子革命”('橙色'不如'桔子'好听)之后,吉尔吉斯开始闹“郁金香革命”了。做为新闻背景,简要说一下吉尔吉斯的历史,其实很大程度上吉尔吉斯历史也是中国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起码在鸦片战争之前,吉尔吉斯仍然是中国的领土。如果你查看一下我blog里的历史地图,清前期图(1820年图)或是新疆的分图,伊犁往西不远,有一个用褐色字标示的地名--伏龙芝。褐色表示“今地名”,但是由于那个地图也是一二十年前的了,无法与时俱进,所以当日的伏龙芝在今日看来已经是老地名,现在这个地方叫做“比什凯克”,是吉尔吉斯的首都,1991年刚改的名字。改名字的原因和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一样---因为伏龙芝是一位苏联统帅的名字,91年剧变了,大家“咸与维新”,地名也不能放过,于是就改了。

就是今日,中国境内的吉尔吉斯人也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就是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东北。

跳过吉尔吉斯的打砸抢革命不说,让我们回到二千多年前秦汉交替的那段时间,匈奴部落出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不仅日后屡次侵扰我汉家江山,也在几千年后成为BBS上人们谈论的焦点,他就是冒顿单于。冒顿登基之后,四处征讨,在北面降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而这个鬲昆之国便是我们今日的主角。

Blog分类: 

说说女真、满洲等古民族问题--贫一下“金兀朮后裔泾川完颜村”兼一些老坑

呵呵,在民族版看到一则消息:甘肃泾川发现了金兀术后裔的村子。先说些题外话,觉得还是写作“朮”比较好吧, 比较符合历史的习惯, 不过不知道现在最新的汉字标准是怎样的,或者已经统一改为“术”了?呵呵,白朮等中药名称已经改了,不知道历史上的朮赤、兀朮等怎么办。转入正题。

就是有这么个村子,姓完颜,据说祖上是金朝完颜宗弼(兀朮)的后人,现在成立了一个泾川完颜(满族)联谊会,希望海内外的满族人、完颜氏等募捐投资,还有请了一个人写了一部村史。

且不说那部村史的纰漏(其实,史料原本残缺,与其臆测,不如直书村中传说更有价值),单单这个联谊会的名称冠以满族的称呼就让人觉得有些怪异,村史的开头第一句居然也说:“完颜,姓氏。凡姓完颜者,皆女真族即满族。” 后面还说他们村想集体加入满族成立满族自治乡,但是无果。

按照他们的观点,似乎民族的发展是线性的,昔日的女真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是当今的满族,这个逻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譬如版上的老坑中常用的那样):东北有一个民族,先秦到西汉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时称为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五代时黑水靺鞨成为女真,明末女真成为满洲,解放后满洲成为现在的满族---完美的线性关系。类似的逻辑还可以推广到蒙古,突厥,鲜卑等等古时的或是今时的民族(也包括汉族),更有不少人连线性关系图都画出来了。但是,这种逻辑却是及其片面。

这类逻辑的错误其实并不少见:用现在的概念去理解古代的历史,一种傲慢的历史观--认为古时不同时期的民族概念必然等同,也必然与现在的民族的概念相同。关于这这种观点的错误已经说过了N遍,不再赘述,这儿只是具体的说说满族及其先民的问题。

简而言之,不仅肃慎,勿吉等称谓不能与女真等同,即便是笼统的女真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的内容亦不相同 。这些称谓所指的并不是一个类似现代概念的“民族”,而是对一些部落的笼统称呼。这种称呼不是基于这些部落内部的自我认同,而是由于他们处于相近的地理位置,或是有相同的语言、风俗或是长相。大概类比一下,一个日本人和一个韩国人在美国都被笼统称为Asian,但是韩国人和日本人对Asian这个称呼没有任何认同感(让他们自我介绍的时候肯定不会说自己的亚洲人),对彼此也没有任何认同感,甚至还相互有着某种敌视。他们认同是自己的大和族同胞或是朝鲜族同胞。而肃慎、勿吉这类称呼就是类似“Asian”的一种称呼--只是中土人士这么笼统称呼他们,而他们对于这个称呼却没有什么认同感。如果问及他们,他们更倾向于称自己是哪个部落的而不是用这样的笼统的称呼。

其实中国的史书对这点也有比较清晰的记载,譬如《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所以一般还会按照具体部族或是地域对其进一步细分,譬如辽时的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这些女真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认同上的关系,也不相互统属。因为这种划分是笼统的,所以在细节上可能不同时期有出入,譬如宋人所称的“黄头女真”,其实是唐人称的“黄头室韦”,女真与室韦是两大类不同的称谓。

因为称呼是笼统的,所以在不同时期包含的内容也不必相同,因为跟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划分女真人与非女真人。这点与后来的满洲不同。

但是一旦这些笼统女真称谓下的某个部族开始强大,开始四处开疆扩土,统一附近的部落,部落之间因为征服统治而关系密切起来,原来松散的女真概念得到加强,譬如完颜部的崛起与金朝的建立。同时,这样还扩大了女真这个称谓使用的范围,原先一些不属于女真称谓下的部落由于被女真人的征服而被称为女真,譬如本不属于女真的辽代的兀惹,铁骊自金代后便也称为女真的一部分,同时由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有些类似清朝八旗制度,事实上加速了周边不同部落的相互同化。

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

呵呵,废话太多,懒得写了,简而言之,清时满洲和先前的明时的女真没有直接继承关系,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ft,贫了这么多。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