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什么不用牛耕地

古代近东,罗马和希腊是用牛(或是驴)来耕地的,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中国这样的挽具,就只好把犁绑在牛(或者驴)的角上或是脖子上,这样一来只能耕地中海附近土壤比较松软的土地,如果土壤的黏度比较大,牛角就会被折断,或者牛就会被勒死。后来由于马项圈(horse collar)中世纪从东方传入,这样的挽具不会再勒死挽畜,促使欧洲大量使用马匹来耕种西北欧土壤黏度比较大的土地。

<blockquote>「 在 kernlee (micro)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是有点说不通,因为即便是美国开垦西部的时候,他们也全都是用马而不用:  牛的,当时东西方早已密切接触,如果牛的工作效率高于马,他们没有理由::  不学习东方技术用牛的,因为马无论是购买成本还是饲养成本都大大高于养牛,:  对于利润微薄的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前几天看也许是本版的一个早期帖子,:  是一个西方学者分析东方为何用牛而不用马的:  但是没细看,印象中他好像说了一些东方存在某些局限和障碍,所以农民不得不:  采用效率较低的牛耕法。看来这家伙是人为马耕效率高于牛耕的</blockquote>

呵呵,按照搞历史的说法,这个可以作为 path dependency 的一个例子吧。

欧洲人在得到马项圈可以更有效的用马耕地以后,就开始培养专门的挽马,比较有名的几个品种譬如比利时马,佩什尔(Percheron)马,克莱兹代尔(Clydesdale)马等,而中国这边则在使用了牛耕后,则专注于牛的培养,譬如搞出了适于犁地的[牛秦]牛,还有后来的犏牛,也就是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另外还有犍牛,也就是阉割过的牛,类似的,南非培养出了非洲瘤牛,也是专门用来耕地的。不同的地方因为起点不同就沿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发展下去了。

至于美国,在19世纪末以前,重役还是用牛,直到开始大规模引起欧洲的挽马,特别是18 51年引进的佩什尔马(之前也引进过,不过失败了,这也是引进优良牲畜的困难之一),逐渐替代了牛,成为主要的挽畜,现在美国好像还有佩什尔马协会,如果你在中西部,电视里经常会有他们的活动。

当然挽畜的使用也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分不开,就像昨天说的找矿一样,譬如犏牛必须由牦牛和黄牛杂交得到,而牦牛又只有青藏高原才有,欧洲就是想选用更好的耕牛也无法得到啊。还有,公犏牛没有生殖能力:)

<blockquote>「 在 far (如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kzeng, 这个双刃斧又是那朝那代哪国人发明的啊? :) </blockquote>

hehe, ft 一下:)

斧头这玩意儿石器时代就有了,随便找家博物馆,走到石器时代陈列柜,看到几块烂石头,旁边就会有注释说这是古人的石斧。旧石器时代,用石头砸石头,碎片里碰巧会有些有刃的石头就是刀斧了,新石器的古人们会打磨一下:)

后来有了青铜器,就改青铜斧了,搁在中国古代,“斧”表示是双面刃的,单面刃的叫做“锛”。不过用来当作生产工具的一般是直銎斧(还有少量的无銎斧),也就是斧头的柄和斧头刃垂直(类似铁锨的构造),横銎斧(斧头的柄和刃平行,类似现在的斧头)基本上都是用来砍人的,也是中国人最早的兵器之一(西方也差不多,电视上一演野蛮人就拿斧头),后来发展为“钺”,变成了权力的象征,汉字的“王”字便是打“斧钺”的像形来的,呵呵,不过西汉的董仲舒老先生有另一套解释,说“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所以三加一竖就是一个“王”字,还引用孔子的话:“一贯三为王”。但是这个老先生没有看过甲骨文, 才做这个很有利其学说的猜测,后世见过的甲骨文的老先生们,如吴其昌等都认为是斧钺的像形转义,应该比较可靠:)
Blog分类: 

马镫、水稻、水车和冶金的历史并陨铁造兵器

两篇比较凌乱的文章

呵呵,马镫的原型现在只能追溯到steppe,至于中国的少数民族先搞出来的,还是中亚先搞出来的不好说,但是这些都不算真正的马镫,公元三世纪以前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马镫,那时的马镫多是单镫,供上马使用,而最早的双镫的证据应该是南京象山东晋墓出土的装镫陶马,这个应该是双镫的最早的确凿证据了,所以才有人说马镫是中国发明的。

关于四大发明的事儿,你可能是看了一个人写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历史版上被讨论过,他的那些话不能全信,你在版上搜搜,可能还有发现。

中国的青铜器从西方传入,这现在还是假说,他们的证据是中国没有铜石并用时代,呵呵,但是他们也没有positive 的证据。

水稻虽然有人认为是印度起源的,但是也有不少的证据表明是中国最早种植了水稻,然后传播到东南亚等地。事实上处在的季风带的东亚和中东被认为是最早的农作物的故乡。另外两个有可能的中心是埃塞俄比亚和西非。

水车说是西方传来也不过是有此一说,其实中国的桔槔﹑辘轳﹑翻车﹑筒车﹑戽斗﹑刮车等发展的脉络很清晰,水力驱动的翻车(水车)在东汉中平三年就有记载了。

没了:)

【 在 kernlee (micro)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不少人列的汉民族主要贡献,有些是夸大了。 : 马镫是中亚的斯基泰人发明的,后来传到东方,和中国没关系,最早 : 的马镫出现在远离中国疆域的地方。 : : 饮食方面,虽然我们可以说是饮食大国,但我们的菜系文化影响基本 : 与筷子传播范围相当,欧洲、南亚、南北美。大洋洲 : 几乎没受丝毫影响,除了东亚外,只有东南亚由华侨带去了影响,但 : 东南亚菜实际上很有自己特色的。 : 四大发明是李约瑟提出的,西方民间和学术界从未认同过, : 西方曾有三大发明的说法,罗盘火药印刷,但西方所说罗盘是指能指引 : 航海的精密罗盘,用过指南针的人知道,我们的磁针式指南针哪怕在汽车上 : 稍经颠簸都乱晃不止,更不具备航海测向能力,中国的古船队基本是 : 沿海岸线航行的。火药指的是白火药,与中国的黑火药无关。 : 印刷术的问题比较难说,中国确实早有,有意思的是直到清朝中国 : 都普遍使用雕版印刷,实际原因是毕升的泥活字根本不实用, : 至于西方后来实用的金属活字是不是受中国人启发,现在没证据所以 : 学者争论不休。 : 丝绸和瓷器对西方的贵族生活还是满大的。 : 茶对英俄两国影响很大。 : : 我们汉族受国外输入的影响也不小:铁器和青铜器的传入 : 棉花、小麦,辣椒、玉米,我国水稻品种主要来源于宋代越南传入的占城稻, : 比国内土种高产很多,大大加快了南方人口的增长。 : 对了,大豆是我国原产,也是个贡献,不过大豆生产国不少,可基本都 : 卖给中国用。我们从中东引进了水车,大约是西汉时期。 : 总之世界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互相交流和学习,中国既是输出者又是收益 : 巨大的输入者。 :

呵呵,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古人活动范围的附近如果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然能加以利用,如果一个地方压根就不产铜,那怎么能期待古人们搞出个青铜器来。譬如, 匈牙利那里的古人公元前十八世纪就发现了锑,呵呵,不过是凑巧罢了。

天上掉陨铁作铁器也没有什么稀奇,中国古代也掉过陨铁,也做过兵器,留在国内的两件一件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作的铁刃铜钺,出土于河北藁城,还有一件出土在北京平谷,另外两件出土于河南浚县的,现在收藏在DC Smithsonian Institute的 Freer Gallery of Art,如果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一件是铁刃铜钺,一件是铁援铜戈。hoho,还不收门票 :)

呵呵,埃及人的冶铁技术也不是自己搞出来,是从赫梯人那里来的,况且赫梯人之后,中近东的铁器生产中心也不是埃及,分别是赫梯东边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和西边的希腊 :)

【 在 vistapoint (VP)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些东西有关键和非关键技术的区别 马灯之类,是个人有匹马就会“发明” 指南针 撞 : 到磁石不“发明”也难,至于从来没有从指南针进化到精密罗盘,只有中国人才做的出 : : 最关键的技术是青铜和铁 说青铜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不在没有铜石并用 重要的是 没 : 有发现”铜时代“和“锡时代”。没有先能单独使用这两个,何以会想到把两种混合作 出 : 性能优越的青铜,以中国人一贯的愚蠢,打死他也想不出 埃及早在公元3000多年 前 : 就进入青铜时代,那时候中国人还不知道在哪呢 事实上中国人的历史和青铜一样自商 以 : 前就是糊涂账,自己都搞不清从哪掉下来的。岂止搞不清,根本一点头绪没有 : : 至于铁器,埃及公园前一千多年前就有了 从陨石直接来的还要早,估计再会吹牛也和 中 : 国扯不上 : : : : 【 在 memorial (长袍马褂) 的大作中提到: 】 : : 早不过美萦不达米亚吧?两河流域就是稀泥巴。要在那儿活下去,没高超的治水功夫 不 : 行。 : : 【 在 Health (小康)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我又想起一样。中国的水利工程是不是天下一绝,虽然不一定传给了邻居。 : : : 上古有大禹治水。战国时有都江堰,灵渠,郑国渠。隋有大运河。
Blog分类: 

又一个新模块: Site Menu

昨天刚刚推出来的,乍一看功能和原有的site map模块比较相近,但是功能要比site map强大一些。主要特色如下: *你可以在任何一个页面的顶端添加一个简要说明。(譬如现在你点击Drupal这个分类词,只显示相关的node,却不能给这个页面加上一些说明文字) *可以设定 site map页面的路径,按等级显示网络地图。(如果你已经安装了site map,这样也不会冲突) *可以把一些关键词在site map中隐去。(譬如,我可以在site map中省去“杂谈”这一类) *可以显示每个分类词下文章的数目 *可以列出每个关键词下的文章和连接 *如果关键词有说明,当鼠标滑过关键词时,会显示关键词的描述。 *鼠标滑过时,可以显示node的作者和评论的数量 *这一切都可以作为一个block显示,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网站导航菜单。 呵呵,如果感兴趣可以在[这里|http://drupal.org/node/16130]下载和察看详细信息:)
Blog分类: 

搞笑的微软地图

今天看到一个笑话,共享一下,算是感谢 kzeng 提供的地图集和 N 篇好文。

1. Go to http://mappoint.msn.com/DirectionsFind.aspx
2. Select Norway for the start country, haugesund for the start city.
3. Select Norway for the end country, trondheim for the end city.
4. Click the Get Directions button.

如果在 Get Directions 前,选中了 Shortest 路线,就更搞笑了。

Have fun.

原始出处应该是 http://pub.tv2.no/nettavisen/it/article327367.ece

[img]http://pub.tv2.no/multimedia/na/archive/00176/msns_anbefaling_av__176304a.jpg[/img

Drupal讨论区: 

说说“汉服” (并汉族服饰小史)

呵呵,看到关于汉服的讨论,忍不住说两句。最近一阵子好像重新设计和穿着各式各样的“汉服”的挺多的,也挺流行,也有嚷嚷说汉族没有自己的服饰,需要把他们的那些“汉服”作为汉族的礼服。呵呵,汉族需要自己的礼服(其实,民国的时候已经颁布礼服的式样了,下文会说到),但是他们那些“发明”也太不伦不类了(不好意思,用语有些尖酸刻薄。)

其实,所谓的“汉服”问题,中国历史遇到过两次半。最早的“半次”是隋唐统一之后的服饰问题,因为当时的北方受胡人的影响比较大(呵呵,原来北方的汉族 精英“衣冠南渡”了),服饰与秦汉时相比亦有所更改,但是由于之前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改制”,使得“群臣皆服汉魏衣冠”,所以到了隋唐,服饰的问题并不是很突出,不过参照前朝旧制,略加改动,加以推广罢了,譬如隋时的朝服尚赤,而唐尚柘黄,这和各朝的舆服制度有关(所谓改正朔,易服色),下面还要再详细说。

第二次汉服问题是明朝建立的时候。其实这次的问题也不是特别显著,因为元朝时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但是朱元璋力图消除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呵呵,其实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元朝统治下的汉人衣冠改动并不是很大,元朝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继承了金朝的制度。也许是出于对蒙古人的痛恨,也许是朱洪武想借此来增加自己夺取天下的合法(理)性,(呵呵,类似的例子可以看看我以前写过的一篇关于汉语中的蒙古借语的帖子,朱元璋非要把这个“站”字改回“驿”字,可是失败了,这也是现在“北京站”与“东京驿”区别的由来),洪武二十六年,明朝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服式,其实和宋元时的朝服式样差别不大,主要是把幞头稍加改动。当然,也要改一下服色,明朝尚朱色。民间基本上没有变。不过,元朝的高级礼服--所谓质孙服的,被贬成差役的服式了。呵呵,前朝华服贬为今朝贱服的并不少见:)

第三次汉服问题应该是最显著的了,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之后,民国政府马上在1912年颁布了《剪辫通令》,并参照西洋制定了《服制条例》;20年代末,政府又颁《服制条例》规定了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的制服。也就是说,推翻满清以后,中国是确立了汉族的礼服(或称作国服)的。猜猜民国时的“汉服”是什么?男礼服有两式:褂式和袍式,具体的标准是:褂式:“齐领对襟,长至腹,袖长至手脉,左右及后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黑,钮扣五”;袍式:“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踝上二寸,袖与褂袖齐,左右下端开,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钮扣六”,女子的礼服也有两式,一是旗袍,二是短衫长裙,两种都是蓝色。

这里可能马上会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民国不用类似现在那些“汉服”款式的服装做礼服,为什么要选旗袍和长衫等呢?

其实这也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也是我说那些人的“汉服”不伦不类的原因。古代中国的衣服,一直和特定的“礼制”相结合,社会上层和普通老百姓的衣着有着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舆服制度”(乘车和乘车的制度),譬如汉朝的法律规定,农民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明朝的平民妻女的衣服只能用紫色,绿色和桃红,一般劳动大众只能用褐色。同时由于老百姓平时需要劳动,自秦汉起就一切以朴实实用为主,椎髻,穿短衣裤,即便是逢年过节,所着服饰也不能僭越,更何况他们也买不起昂贵的绫罗绸缎,付不起复杂的手工缝制(譬如,衣服上镶花边,滚牙子,所谓的十八镶绲等),所以千百年来,民间的服饰基本上就是衫,袄,袍等,虽然每朝每代都有变化,但是总的趋势是朝着简单实用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比的是社会上层复杂的服饰规矩。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帽子,还有佩什么样的绶,都有严格的要求。呵呵,现在闹着要恢复“汉服”,是恢复布衣之父呢?还是恢复纨绔之服?还是想重新回到衣冠 = 等级的时代?

就是因几千年来的衣冠等级制度,民国在推翻满清后,才采用了上述的礼服,既朴实又美观,也打破了由服式代表的社会等级制度。紧随着满清的民国还没有使用现在这般fancy的“汉服”,自民国改革礼服70多年的今天,反而有人又要翻出几套不伦不类,看起来像演低成本古装剧一般的衣服,并自诩为中华文化,岂不是有些可笑了么?“汉服”没有错,如果喜欢,仍旧可以按照民国时的礼服,穿长衫,穿旗袍;整出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反而不美观。再说了,其实民间的服装变化的不是很大,如果你真想“汉服”一把,到一个北方的乡间的集市上,买一对五斤半的千层底儿布鞋或是双梁鞋(标准的宋、明鞋),一件对襟儿袄儿(宋时改唐朝的上襦而成),一条夹裤(有裤腰和裤管组成,裤管由两块裤片缝制而成,没有外侧缝,穿着不分前后,宽大舒适,标准的唐宋之物),这才是正经的“汉服”:)

Blog分类: 

Drupal的主题网站和几个新的模块

呵呵,每天按时发布关于Drupal的最新咨询:)Drupal用的人比较少主要是因为中文的资料比较缺乏,因此逐渐积累一些,将来用的人会越来越多。


首先,一个新的Drupal主题设计网站横空出世,左边的截图就是它的作品之一。虽然现在它还是以更改先有Drupal主题为主,提供的主题都是从persian改来的,但是有专业做设计的人开始专门为Drupal设计主题毕竟是一件好事,呵呵,前阵子zephur说Drupal的主题比起WP太匮乏,现在希望会有一个改变。(感叹一下专业的设计水准就是不错,比我的大花脸Drupal要好看很多,不过我不太喜欢窄条的页面风格,所以暂时还不会换,呵呵,自己一边打布丁一边用吧)


其次,一个新的Drupal文本框编辑器模块诞生:FCKeditor模块。这个模块和HTMLAREA模块类似但是据说要比那个模块运行起来更快更省资源,实现的功能和HTMLAREA差不多,如果你比较喜欢Word的编辑页面风格,不妨试一试,这里有一个Demo。其实这个模块是将一个单独的编辑器FCKeditor融入了Drupal,这个编辑器的网站在这里

除了这个模块以外,另外一个新的模块正在接受测试:Node Type Filter模块。这个模块增强了taxonomy.module的分类显示功能,举个例子,可能很多不同的Node Type都被你设置在了同一个关键词下面,以我的Drupal为例,我的论坛,书籍,Blog,静态页面,Flexinode实际上共享了一套分类词汇,所以当你点击“Drupal”这个分类词时,不同的node type都会被列出,而最新的Node Type Filter则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设置只列出“Drupal”下面的Blog类型的Node。如果感兴趣不妨一试。

最后也是一件对于Drupal比较重大的事情,有人尝试出资资助(或者叫做“悬赏”)某种模块,并由此为Drupal的发展提供资金,算是开源软件的一种新模式吧,呵呵,Drupal的Tip Jar里面筹得的钱非常有限(hoho,我也捐过钱的:))。不过现在这还是一个测试。现在“悬赏”的模块是Quiz.module,很巧的是我曾经也提议开发这个模块,可惜被killes老大三言两语打发了:(。哈哈,这次要做一个free rider了。对这个项目的进展拭目以待。

最最后,本Drupal支持跨站登陆,允许用你的在别站的Drupal ID登陆。但是还有一个小bug没有解决,我的左边的bar的宽度是175px,如果你用 ××@drupal.hiweed.com,你会把我的左边框撑爆的:)试过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由于Firefox和IE支持的CSS不同,譬如word-wrap语法,Firefox居然不支持,sigh,连我自己都在用Firefox,自然不能将就了。还有就是更改显示用户名的那个block的CSS设置,减小字体,但是这样一来和其他Block不协调。Drupal使用的Bluebeach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theme的并不提供给大家下载,所以无从得知它的具体方法,但是好像是用 php函数强制折行用户名的,hoho,再研究一下。

新闻播报完毕:)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