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呵呵,下午在图书馆闲来无事,翻看中文书籍,历史类里居然找到了一套八十年代台湾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时间全看,大致翻了翻,回想起原来看过的一套香港版的历史课本,和以前学过的内地的历史课本,大致做一个比较,发现不少有趣的地方。

总得来说,大陆的历史课本秉承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事事都从唯物主义的史观出发,而台湾的课本基本上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在很多问题上还是继续了历史上的一贯看法;而香港的教科书受西方的影响的比较深,可能还受到了“历史是描述性的学科”这一论断的影响,尽量少的去分析解释历史,或是规范性的评价历史。呵呵,这只是我的大概印象,可能会是瞎子摸象,以偏概全,不过有几个例子还是比较能说明问题的。

首先,譬如对待夏禹的评价,大陆的教科书的分析估计大家还都耳熟能详,着重强调了大禹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开始出现,原先的部落联盟制度开始瓦解,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禹的儿子启破坏了原先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度,开始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度等等。而台湾的教科书则着重强调禹治水有功,是位贤明的君主,而他的儿子启也很能干,诸侯都拥戴他,所以他成为了新的君主,基本上和中国历史上的评价相同,引用一段《史记·夏本纪》:“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没有记错的化,大陆的历史课本好像还强调了有扈氏的不服与启的讨伐,并把它解释为奴隶社会替代原始氏族社会时的冲撞,记不太确切了。而香港的教科书显然受到西方的史学影响,更本就没有讲夏朝,而是从有信史的商朝开始讲起,认为夏朝仍然是传说,而并非历史。

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对农民起义的不同解读。譬如黄巢的起义,大陆的课本称为黄巢起义,而台湾却称之为黄巢之乱,大陆的课本着重强调黄巢起义对唐朝反动统治的打击,说他奋战十年,行程万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占领长安建立政权等,基本是褒扬,仍然是从唯物主义史观出发,而台湾则强调黄巢之乱是唐末变乱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劫掠大江南北,破坏性很强,还提到了长安洛阳两地的沦陷等,基本是贬低,与中国传统的评价相同。而香港的教科书则只说黄巢的起事在唐末的民变中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而未对其进行任何道义上的臧否。另外对于方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评价,大陆与台湾也截然不同,呵呵,没敢把张献忠的例子拿来详细说,不然又要起屠蜀之争了。

与上述例子相似,大陆的历史课本比较强调人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譬如强调国人暴动,大泽乡起义等历次农民起义,并且注意赞扬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譬如黄道婆等;而台湾仍然继承中国历史传统的上层路线,着重强调帝王与上层精英对于社会的影响。而香港还是描述性的叙述比较多,侧重不是特别明显。

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不同,就是在处理民族历史矛盾上。譬如五胡乱华,记得高中课本上好像没有这么一个称呼(记得当时的历史老师还强调了,这是民族融合),而台湾还是直书五胡乱华,还有孝文帝的改革,大陆的课本强调是“改革”,而台湾强调的是“汉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名称,譬如大陆称“靖康之变”,而台湾仍然称“靖康之耻”,总之,大陆着眼于将不同的民族放在一个等同的地位上,而台湾仍然继承着汉族中心的传统。

当然两岸也对不少历史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譬如对屈原、司马迁、卫青、张骞、李白等等的评价,不过在对孔孟的评价上,台湾比较推崇而大陆没有到台湾的程度,对于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王莽,汉朝的外戚,明朝的太监等,两地的教科书也是一致的谴责。

呵呵,管窥之见,一点感想:)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