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柴尔德的滑铁卢

<

p>

啃赛百味作晚餐时看了刘镇伟的《越光宝盒》。故事一般,所以被中间有一段本意是用来搞笑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插曲给吸引,到 Youtube 上搜索了 Waterloo Bridge,重温了这部片子的经典片段,随手想查一下这座滑铁卢桥在什么地方,但是在搜索返回的结果中却发现了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的滑铁卢。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交易大厅里终于有人发出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所有的人立刻像触电一般回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所剩无几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货币的战争·拿破仑的滑铁卢与罗斯柴尔德的凯旋门(2)》

大概所有对历史有些知识的人都会被上面引文的最后一句话给吓一跳,我开始以为是网页转载的笔误(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知道它是畅销书),但是查了几个版本都是如此,看来原作者大概就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原作者是否明白大英帝国的公债(consols)如果跌倒面值的5%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举个例子:俄国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在1918年2月拒绝偿付沙俄政府的公债。沙俄政府1906年发行的年利5%的公债价值急跌,可是也没有跌倒5%这个数量级,而是在原面值的 45% 左右交易。在整个20年代,沙俄公债仍然在被以面值20%左右的价格交易,直到30年代,沙俄的公债才彻底成为废纸。从沙俄政府颠覆到公债完全作废大概过了十几年的时间。相比之下,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的公债怎么可能因为一场滑铁卢就跌到面值的 5%?

英国保存有世界上最完整的金融历史记录,查一下十九世纪英国 consols 的价格,在滑铁卢之战前后,英国的公债确实是在低谷,但是价格仍然有面值的57%左右,而不是《货币的战争》里提到的 5%。

当然《货币的战争》这一章里(其它没有看),夸张的并不只有英国公债的价格。更为夸张的是他把罗斯柴尔德的滑铁卢改写成了他的凯旋门 —— 因为罗斯柴尔德恰恰是因为滑铁卢之战的胜利而险些损失惨重。

当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欧洲再度称帝时,所有的人包括罗斯柴尔德都预期又要打仗了,并且这场仗可能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所以英国的公债开始下跌,一直跌倒了1814年3月拿破仑第一次战败之前的价位。因为人们预期政府为了打仗,又要增加公债发行来进行借贷了。而有着复杂商业网络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在这样的预期下,开始囤积黄金,不仅因为黄金是战时硬通货,并且战争带来的通胀必然会让金价上涨。

但是,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拿破仑这次很快就在滑铁卢惨败——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系统微扰带来的小概率事件,可是它的影响确实深远的。不谈政治,仅仅在金融上,拿破仑的滑铁卢就让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样面临着滑铁卢——他们手上握着大量即将贬值的黄金。

为了避免损失,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其说理性(rational)或者老奸巨猾,倒不如说更符合行为经济学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面对损失,大多数人都是风险喜好的(risk-taking)。所以他们在滑铁卢之战后的第二天开始用手中的黄金购买英国公债,因为战争如果结束,公债的预期收益将增加——但这样的决定风险非常高,因为拿破仑还并没有真正投降,仍然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当然,罗斯柴尔德家族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精确的信息,所以风险相对会低一些)。但是这次他们赌对了,七月拿破仑投降再次被放逐,英国公债开始回升,经过前后三次增持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817年11月抛售手中的公债,这次投资一共为他们带来了六亿英镑(折合成现在的币值)的利润。(数字来源:The Ascent of Money

所以相信种种《货币的战争》中的阴谋,还不如读一读内森·罗斯柴尔德的一封家书:

After dinner I usually have nothing to do. I do not read books, I do not play cards, I do not go to the theatre, my only pleasure is my business.

-- 来源: Rothschild Archive, London, XI/109, Nathan Rothschild to his brothers Amschel, Carl and James, 2 January 1 8 1 6. 转自:The Ascent of Money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