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发信人: captive (whateve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明清官制有什么不同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Nov 22 14:03:11 2004), 转信 清朝的军机处是不是比明朝的内阁权力小? 清朝的行省的军政长官是总督,巡抚。明朝呢? 明朝的军事系统是怎么样的?都督,指挥使,和总兵,哪个比较大啊? 清朝的王都住在京城,这是他们吸收了明朝的教训吗?明朝的藩王还算规矩啊? 除了燕王,宁王。

呵呵,也跟灌一把:)先说说内阁和军机处,其实简单得比较权力大小挺困难的,清朝的军机处的权力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明朝内阁的权力则时涨时落,因此只能分时期比较。先大致说说明朝内阁的变化。

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位在左右都督之下,尚书之上,但是不管政本,权力并不大。后洪武十五年废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之滥觞。此时,内阁的权力并不大。

明成祖即位,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於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比起太祖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此时应该还不及清朝的军机处权重,军机处除了掌书谕旨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权力,譬如参赞军国机务,参赞重要政务及刑狱等,下面再介绍。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此时的内阁,权力总体应和军机处相当,某些方面略重。

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的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嘉靖至万历初,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六部不过奉行而已。此时的内阁,特别是首辅的权力达到巅峰,而又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是巅峰的巅峰。此时内阁权重于军机处。

正统后,皇帝往往不亲政,阁票入内,由司礼太监承旨批复,所以内阁的权力有可能被宦官制约,但是张居正巧妙的和司礼太监合作,事实上仍然独揽了大权(可以看看《万历十五年》)。

天启时,著名的魏忠贤同志出现了,内阁其实已经被架空了,大权都归于宦寺,九千岁是老大,所以此时的内阁形同虚设,无法和军机处相比。

崇祯时,为了防止阁臣结党,居然用占卜的方式选阁臣,十七年中五十人入阁,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内阁的权力自然大不了。

简而言之,明朝的内阁权力像一个抛物线,张居正时达到极值,在明朝初年和末年则都不大。而军机处的权力则近似一条常函数的直线与明朝的内阁相交于英宗附近吧。

呵呵,其他的问题下次再说了,说起来话太长了:)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