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妹子的脾气

虽然国民性格或者地域性格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翻看史书,穿过时间读到某地某处的民风,与现在的情形一对比,往往有会心一笑,譬如西川。

同是四川,西川的民风与东川却有不同,就像最近网上一句俗语中写到的:重庆崽儿砣子硬,成都妹娃嘴巴狡 (其实是从seren的说明档里看的)。三国以后,西川兵祸不多,几次转手交接,比起黄淮一带,也算非常的平静。直到唐代中叶,南诏统一六诏背唐而附吐蕃之后,西川突然间就成了前线。也许是安逸久了缘故,从那时起,西川的士卒(== 男同胞)就落下了脆弱怯懦的名声。

所以,自韦皋之后,节度使镇西川,必须要从北方郑、滑、陈、许一带(在现在河南中部和东部,这些藩镇紧挨河北三镇,兵最精良)调兵来戍守,这种局面直到唐末崔安潜当了西川节度使才有所改变。他派遣大将到陈、许招募壮士入川,与蜀人杂居,一同训练,共得精兵三千。这三千军士头戴黄帽,所以右称为“黄头军”,与此崔安潜还从洪州招募弩手,训练蜀人使用弓弩,组建神机弩营(唉,三国时赫赫有名的元戎弩兵不知都哪里去了,以至此时需要从外地引进弩手,诸葛亮老人家九泉之下肯定要感叹了)。

从此,蜀兵才开始慢慢的强悍起来。这个恐怕也是较早的一次大规模引进人才计划了,因为原先北方戍卒,期满以后就要回到本镇,无法融入西川,而崔安潜直接招募陈许的壮士,定居西川,实际上上改变了西川的兵源结构。

不过,我们的重点不是“脆弱”(李德裕语)的川娃子而是泼辣的川妹子。乾符元年,南诏再次入侵西川,蜀兵在大渡河溃败,一时间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入成都城躲避,或者向北往汉中陕西逃亡。值此用人之际,朝廷召用曾在安南大破南诏的天平节度使高骈为大将,征发东川、河东等地的士兵入蜀。南诏听说高骈要到西川,慑于高骈的威名就马上撤兵了,高骈派兵追击,再次大破南诏,西川遂安。

可是和历任西川节度使一样,高骈看不起蜀兵,他向朝廷上书,希望发他本镇的天平兵(山东东平附近)以及义成(河南东北)、昭义(山西、河北的南部)的士兵6万人彻底讨平南诏。虽然他的提议被朝廷否决了,但他本人却留在了西川当节度使。高骈认为蜀人怯弱,所以用法必须严厉(这点倒是和诸葛亮相近),但是很快激起了蜀人的不满。同时,高骈对于蜀兵的蔑视也铸成了一场大祸。

高骈入川以前,南诏围成都,守城的将军以官爵赏赐激励士卒死力守城。可是高骈击退南诏之后,认为蜀卒无用,不仅收回了蜀兵的官爵,并且赖掉了许诺过的赏赐。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蜀卒兵变。愤怒的士兵攻入高骈府中,四处搜寻高骈,而高骈只好委屈的躲藏在厕所,侥幸的逃过了一劫。高骈所依赖的天平兵仓皇应战,却被蜀卒击败。无奈之下,监军只好出来说话,承诺恢复蜀卒的官职和禀给。厚道的蜀卒老实的散去,可是高骈却仍然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于是他暗地里记下了这些参与兵变的士兵的住址,趁夜派遣亲兵到这些蜀卒的家中抓捕,家中之人,无论老幼孕病,一律处死,就连婴孩都不放过,直杀的血流成河,号哭震天,足足杀了几千人。就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一位川妹子的言行,却真真的让人叹服。

她的名字于史无载,但是她的话语却留了下来,临刑之前,她伸出右手,比出中指和食指大骂高骈道:

“高骈!汝无故夺有功将士职名、衣粮,激成众怒。幸而得免,不省己自咎,乃更以诈杀无辜近万人,天地鬼神,岂容汝如此!我必诉汝于上帝,使汝他日举家屠灭如我今日,冤抑污辱如我今日,惊忧惴恐如我今日!”

这是史书上的原话,简单明白,特别最后三个“如我今日”骂得畅快淋漓,川妹子的脾气,跃然纸上。骂完高骈之后,此女子从容祈祷上天,然后怫然就戮,绝无半点恐惧之色。这样的慷慨,丝毫不让须眉。(事实上很多须眉都做不到这一点,常见的场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喊“英雄饶命”)。

后来,高骈果然被此女子言中,惊忧惴恐,举家屠灭(不过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故事,以后才会有人编出花蕊夫人的“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故事。 据《全唐诗外编》,此诗应是由后人改易蜀人王某的“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 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而成。之所以改为花蕊夫人口气,恐怕也与川妹子的脾气不无关系,否则,不过“看花满眼泪,不共‘宋’王言”这样的婉约句子了。

所以,结论是,不要和西川的女生吵架,人家连死都不怕,你吵得过么?:)

Blog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