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eng's blog

唐朝地图更新完毕

桑麻无恙,鸡犬不惊,村夫野老,散坐瓜棚豆架旁,一壶浊酒,笑谈大唐遗事。可惜二百九十年唐史,真真可让人称道的,无非贞观、开元。安史之后,虽有雪夜下蔡州之举,可惜积重难返。读到张可久的一首小令,很是有趣,摘抄如下: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Blog分类: 

Drupal升级到4.5.1 + 俺也升级了

Drupal升级到了4.5.1,不是一个大升级,只是更改了一些小的bug,攒了这么多了,也该集中治理一下了,具体的bug修改细节,可以查看这里。既然Drupal推出了新的升级版,俺也来试一下,其实从4.5.0到4.5.1很简单,直接覆盖就好了,结果俺忘了一个细节,忘记修改新下载的4.5.1的配置文件了,升级的结果:无法访问数据库。赶紧重新改过,refresh页面,天哪,有出现一个fatal error: call for undefined functions,郁闷,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后来才发现原来数据库联接错了,联结到另外一个用来测试的数据库上),不得不重新打回原形,再装回4.5.0,折腾。一切回去后发现才发现上述问题,再次改过config.inc,然后又升级至4.5.1,这下子才好了。呼~呼~,幸亏没有数据库的升级,否则以我的粗枝大叶,想象不得...;)

Blog分类: 

添加了订阅模块

呵呵,这阵子忙着期末考试,[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更新可能会慢一些,为了方便同好们,所以添加了subscribe.module,在每个post的下面都多出了subscribie的选项,如果对于某个category感兴趣可以选择订阅,这样有了新的更新就会有email通知发送到你的信箱里,省去了直接上站察看的麻烦。举个例子,如果对地图集感兴趣,可以到到[唐]的页面,选择页尾的subscribe post,这样所有的关于[唐]的地图更新都会得到通知。建议同时定阅正在更新的node (譬如[唐])和总的node (i.e.[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就可以全面的掌握更新信息了.当然如果你对别的内容感兴趣,也可以订阅,另外在登陆本站之后左边会多出一个my subscription选项,方便集中管理你的订阅。:)

Blog分类: 

苹果

在买买提的水贴,自个儿留个底儿吧。缘起是一个人考证金庸小说里的农作物,他考证了很多出来,可惜没有时间一一辩驳,就写个苹果吧,因为喜欢吃苹果。:)

其实中国很早就有苹果了,不过品种可能和后来传入的西洋苹果不同,最早的关于苹果的记载应该是公元前两世纪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唐人把苹果分为三种:柰,林檎,楸子。柰是土生的苹果,林檎是花红,楸子是海棠果,这三种东西长的挺像的,花红和海棠果小些,我小的时候集市里还有花红卖,现在见得少了,大概大家都去种又甜又脆且高产的红富士什么的了。

呵呵,就苹果而言,小时候吃的国光,香蕉等几个品种现在也少见了,估计也是被淘汰了吧。

另外新疆还保留有一片野苹果林,应该是现代苹果栽培发源地之一,也是欧美苹果的原始种。伊犁河流域的苹果栽培史挺长的,新疆和中亚把苹果成为阿勒马,察合台汗国的首都阿里马里以及现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这两个地名就和苹果很有渊源 :-)

Blog分类: 

眨眼间到了盛唐

呵呵,贴完了[隋],眨眼间到了盛[唐]。又被问起版权的问题,援引一个案例吧,每个学期的开学教授都要做course package,厚厚的一大本,综合复印的几大本不同的课本还有paper,问起教授时,教授说只有是小范围的非商业化的并以学术为目的的复印便不错侵权,不然,图书馆的复印机就是个摆设了,我们现在也只好援引这个案例了。我们也是小范围的,也不是为了商业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历史罢了。以此为借口吧。 另外,如果收到的welcome letter是乱码,请选择用UTF-8 code看:)

Blog分类: 

关于地图上的西秦

呵呵,写给Johny兄,顺便放在blog里作地图的FAQ吧:)

在[后秦 魏 南凉 北凉 西凉 南燕 夏 西秦 北燕]这张图上乍一看看不到西秦这个国家,需要仔细看一下,首先找到现在的兰州市(用褐色的字标记的),在兰州市上面有一个苑川郡,这里是西秦的开国君主乞伏国仁建立的西秦的地方,在苑川郡上方便可找到“西秦”的国名,小号黑体字标注的。

之所以“西秦”划入了后秦的土地是因为此时(409年)西秦仍是后秦的属国。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前秦主苻坚在位时,乞伏鲜卑酋长﹑国仁父乞伏司繁被命为镇西将军,镇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司繁死,国仁代镇。肥水之战, 苻坚败亡,国仁招集 诸部,众至十余万。385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在勇士川内,后即苑川郡城),史称西秦。

388年六月国仁死,弟乾归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394年前秦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陇西之地,改称秦王。400年迁都苑川。同年败于姚兴,遂降附后秦,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姚兴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乞伏炽盘继位,称河南王,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南凉,十月改称秦王。428年六月炽盘死,子乞伏暮末继位,政刑酷滥,民多叛亡;又屡为北凉主沮渠蒙逊所侵逼。430年暮末欲东趋上邽(今甘肃天水),归附北魏,途中遭夏主赫连定阻击,退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431年一月夏军攻围南安,暮末出降,西秦亡。

这张图画的时409年时期的各国疆域,这一年,乞伏乾归被姚兴放回去,改元更始,是为更始元年,但是仍然是后秦的属国。

Blog分类: 

关于侨州、郡、县。

呵呵,看到有人问,就大致写一下:)

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为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故称“侨”。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早在东汉末已有以流徙百姓设立郡县寄治新迁地的事例,但侨州郡县的名称则始于东晋。西晋末,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其中幽、冀、青、并、兖五州(今河北、山东、山西及豫东北)及徐州之淮北流人多越过淮水、长江而停留于扬州境内;秦、雍(今陇右、关中)、司、豫(今晋南、豫西、豫中)等州流人则多至襄、樊、汉、沔(今豫南、鄂北),停留于荆州之北部。还有一部分司、豫流民南迁至江州(今鄂东、江西)北境。东晋政府遂在聚居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亦有新立名称者)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这些人称侨人,州郡县称侨州郡县,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

侨州郡县开始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人居住,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流民南迁本是避难,多数有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愿望。因此,侨州郡县的户籍是临时性的白籍,着籍的人享受免除调役的优待。但是时间既久,侨人中的上层已通过种种方式在江南重建田园,安居乐业,下层则除流落为部曲、佃客以至奴婢者外,也有部分人获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杂居错处而户籍各别,负担不同,不但管理不便,而且影响赋役征发。于是东晋政府实行土断,省并侨郡县,所有侨人必须在居留之地编入正式户籍黄籍,与土著百姓同样负担调役。当时大族标榜郡望,为了照顾他们的利益,不能不保留一些北方郡邑的名称,故除省并一部分荒小郡县之外,很多侨州郡县机构仍保留下来,从所寄治的南方旧郡县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作它们的领土,并将一部分旧郡县划归侨州郡管辖,或将新获实土的侨郡县交给旧州郡管辖。有些侨人占优势的地方,甚至取消旧称而代以侨名。于是形成侨州之内有旧郡,旧郡之内有侨县,或则相反的复杂情况。如徐州北部的流人南迁后,多数居留在扬州之晋陵郡(今常州、丹阳、镇江一带)境,故东晋在这里设立了许多徐州的侨郡县,而在京口侨立徐州(后改名南徐州)。分布在这里的还有幽、冀、青、兖、并等州的侨郡县。通过几次土断之后,这些侨郡县以及原属扬州的晋陵郡都划归南徐州统辖,于是南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有的侨郡还遥属于不在当地的州。如侨立于江州寻阳的安丰、松滋二郡和侨立于襄阳的义成郡却遥属于扬州。

由于十六国时期北方曾发生几次大动乱,因而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又形成新的侨州郡县。过一段时期又分割原州、郡、县土地以为领土,于是州郡分割得愈多、愈小,而且还出现两郡同治一县和两州同治一郡的双头郡县。因此,南朝后期地方行政区划十分混乱,以至于当时人也弄不清楚。大体南朝侨置的州郡以在今鄂北及苏南、苏北、皖南者为多。刘裕灭南燕后,在今山东境内亦侨置幽、冀等州侨县。后来归属北魏,北魏多沿而不改。

北方政权也侨置州郡。前燕主慕容廆曾在今辽宁省境内置冀阳、营丘二郡以处冀州、青州流人。西凉主李暠于甘肃西部立会稽、广夏二郡以处南人及中州人。北魏明元帝时,于今河南洛阳一带侨立雍州郡县以抚关中流人。东魏时期,侨立恒、云、朔、显、蔚等州于并、肆、汾(今山西境)三州,以处六镇流民。设立侨州郡以统流人,是当时各国统治者争夺人口的一种手段,也是笼络大族首领的一种办法。隋统一全国后,废除这种办法,并省郡县,许多侨郡县废罢,但还是有不少名称保留下来。

Blog分类: 

钻探队和《美国数学月刊》

今天查文献的时候看到一个引用,从作者的名字上看是个中国人,就找来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 vol 97 (1990)翻倒了这篇文章,呵呵,只是好奇,想看看作者是哪个学校的faculty,但是没有想到作者居然是在贵州省一个煤矿钻探队,虽然文章不过是一个教学方法的改进,但是还是让人感叹!

Blog分类: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发信人: captive (whatever),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明清官制有什么不同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Nov 22 14:03:11 2004), 转信 清朝的军机处是不是比明朝的内阁权力小? 清朝的行省的军政长官是总督,巡抚。明朝呢? 明朝的军事系统是怎么样的?都督,指挥使,和总兵,哪个比较大啊? 清朝的王都住在京城,这是他们吸收了明朝的教训吗?明朝的藩王还算规矩啊? 除了燕王,宁王。

呵呵,也跟灌一把:)先说说内阁和军机处,其实简单得比较权力大小挺困难的,清朝的军机处的权力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明朝内阁的权力则时涨时落,因此只能分时期比较。先大致说说明朝内阁的变化。

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位在左右都督之下,尚书之上,但是不管政本,权力并不大。后洪武十五年废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之滥觞。此时,内阁的权力并不大。

明成祖即位,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於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比起太祖时,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此时应该还不及清朝的军机处权重,军机处除了掌书谕旨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权力,譬如参赞军国机务,参赞重要政务及刑狱等,下面再介绍。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此时的内阁,权力总体应和军机处相当,某些方面略重。

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的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嘉靖至万历初,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六部不过奉行而已。此时的内阁,特别是首辅的权力达到巅峰,而又在张居正担任首辅的时候,是巅峰的巅峰。此时内阁权重于军机处。

正统后,皇帝往往不亲政,阁票入内,由司礼太监承旨批复,所以内阁的权力有可能被宦官制约,但是张居正巧妙的和司礼太监合作,事实上仍然独揽了大权(可以看看《万历十五年》)。

天启时,著名的魏忠贤同志出现了,内阁其实已经被架空了,大权都归于宦寺,九千岁是老大,所以此时的内阁形同虚设,无法和军机处相比。

崇祯时,为了防止阁臣结党,居然用占卜的方式选阁臣,十七年中五十人入阁,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内阁的权力自然大不了。

简而言之,明朝的内阁权力像一个抛物线,张居正时达到极值,在明朝初年和末年则都不大。而军机处的权力则近似一条常函数的直线与明朝的内阁相交于英宗附近吧。

呵呵,其他的问题下次再说了,说起来话太长了:)

Blog分类: